古诗词三步教学法

2020-11-17 09:39王萍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王萍

摘要:古诗词或通过写景抒情,或通过状物感怀,或通过写事说理。古诗词的教学内容是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学习语言。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诵读、联想、想象、体验等方法引领学生读通、读懂、读化古诗词。教师可安排三个层次的教学环节:一是读通古诗词,想象画面;二是读懂古诗词,品味理解;三是读化古诗词,内化创造。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想象画面;品味理解;内化创造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部编本教材增加了古诗词的学习篇目。古诗词精炼典雅的词句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依托;其对仗押韵的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其内涵丰富的情感是中国人重要的心灵寄托。

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诗歌情感,积累优美词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依据古诗词的文本特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古诗词的教学过程可分以下三个环节:第一步,读通古诗词,想象画面;第二步,读懂古诗词,品味理解;第三步,读化古诗,内化创造。

一、读通古诗词,想象画面,把握感情基调

(一)读通诗句,初步感受情感基调

教古诗词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朗读、诵读、吟诵。教师可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自读等方式使学生读出节奏韵律感,读出抑扬顿挫感,读出语调与情调。在反复诵读中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领会古诗词的语言美。

(二)依托物象,想象描绘诗词画面

读通全文之后,找出诗词中描写景物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词中的景物。如有节奏地读“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找出其中描写的景和物,边讀边想象并勾勒出诗词所描写的画面,对诗词形成整体感知。

有的诗句通过再造想象就可以还原其描绘的画面,有的诗句需要发挥联想想象,把诗词中作者想表达的心象还原为生活中的物象,填补其中的留白。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中“故园无此声”,“故园是什么样的?故园的声音又是什么样的?”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一幅优美、祥和、宁静、幸福的家园图。

(三)寻找诗眼,把握诗词感情基调

读出画面感之后,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感情基调。诗词的情感大都藏在诗眼中。“诗眼”就是诗词的窗户,它是引领全篇的点睛之笔,是能够表达诗歌词主旨或者感情的一个词或者一句话。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找到“倍思亲”的“思”字,就能理解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且能串联整首诗的内容:为什么思,因为独在异乡;什么时候思,每逢佳节;思念谁,思念兄弟家人;思念何事,思念兄弟登高插茱萸。《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都烘托了“愁”字。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可怜”的“怜”字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无论夕阳西沉的景还是月亮东升的景都让人怜爱。

在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发现“诗眼”。一是找动词,如《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尤其是表示情感的动词,如“思、愁、喜、想、忆、想、怜、爱”等;二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诗眼往往是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手法的那一句,如“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用夸张的手法,帮助读者理解瀑布的壮观。

二、读懂古诗词,品味理解,感悟体验情感

在读通诗歌,初步感知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进一步品析语句,理解诗词内涵。

根据诗词的特色确定重点品读的词。有的诗词所描写的景物本身就渲染一种感情基调,可重点品读名词;有的诗词突出描写景物的特征,可重点品读形容词;有的诗词突出画面感,动静结合,可重点品读动词。

(一)品名词:赏画面虚实,把握感情基调

写景抒情,景语皆情语,由景入境。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雨”“柳”都是典型的送别场景。“‘柳‘留谐音更显景中情语,不难为中国文化熏陶下的读者所不难提取。‘客舍“酒为离别平添几分惆怅。‘阳关之荒凉也是一种背景反衬。这些意象及其背后负载的众多信息共同建构了诗歌的离情别绪意境。”

有的诗词从实景向虚景过渡,把感情引向深入。如《枫桥夜泊》中的实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因为愁眠,能听到远处寒山寺的钟声,因此寒山寺、钟声既是实景又是虚景。再比如教学《春望》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实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多角度想象虚境。想象“城春草木深”中没有具体描绘出的荒凉破败、民不聊生的情境: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百姓在阳光下劳作的时间,而现在城里城外却是残垣断壁,荒草丛生,行人绝迹,可能还有野兽出没野林,飞禽哀鸣空中。由虚景进一步思考导致这破败景象的原因。

(二)品形容词:赏画面色彩,感受画面情感

好景是有色彩的。形容词的主要功能一是绘景,用以形容色彩或质地;二是染情,用以渲染情感的程度。

引导学生找出表示色彩或者质地的形容词,体会画面传递的情感。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二十五》中“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表示色彩的形容词“金黄”“雪白”和表示质地的形容词“肥”“稀”,一幅色彩艳丽富有质感的立体暮春图就展现出来。色彩艳丽、形态逼真的风景画带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有的形容词本身就有感情、有温度。亮丽的暖色调的形容词表达的是喜悦热爱之情。如杜甫《绝句》中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中“丽”和“香”从视觉和味觉两个方面描绘出春天阳光明媚、春风和煦、草木茂盛、花香四溢的特点。后两句再从触觉“(泥)融、(沙)暖”感受春天的温暖。冷色调的形容词传递的是凄冷哀伤之情。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的“白(地白)、冷(冷霜)、湿(湿桂花)”带给人的是孤独凄冷之感。

(三)品动词:赏画面动静,体会画面情感

好景是有动态感的。找出诗词中的动词,让想象的画面动起来。如《望天门山》中的“断、开、流、回、出、来”。可以想象出动态的画面:天门山在此被江水劈开,碧绿的江水在此回旋激荡。江两岸青山相对,一轮红日从江中冉冉升起,万道霞光洒在江面上,江中一片孤帆逆流而上。

动词让本是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动静结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空山的静景明月和清泉,又通过“松间照”“石上流”衬托空山的动景。空山的动景“竹喧”“莲动”又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也更显出山村的幽静。

有的动词被赋予饱满的情感。如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中的动词“满、衔、横、吹”,写出了山水的柔情和牧童的自由自在。写景,景有情。“衔”字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落日在山中的形状,更显出山对落日的恋情;“浸”字,用拟人手法把池塘也写得有情,池塘把落日和西山浸在自己的怀抱中。写牧童,悠闲自在。“横牛背”,斜骑在牛背上,没有腔调地吹着短笛。整个画面布局协调,层次错落有致,色彩鲜明;画中之景,画外之声,都让人感到美好。

有的动词本身就有情感。轻快的动词,表达愉悦的心情;迟缓的动词,传递矛盾犹豫的心理。如杜甫《绝句》中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燕子飞,筑新窩;鸳鸯爱,晒太阳,陶醉喜爱的感情就在轻快的动作中表现出来。

三、读化古诗词,内化创造,切己体验情感

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进入第三步,读化古诗词,也就是把诗词的情感化作自己的情感体验,把诗词的美词佳句化作自己的语言积累,把诗词的表达方式化作自己的语言能力。这一步也是切己体验,学习语言,内化创造的过程。

创造运用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体验的基础上、在共情共振的基础上设置语用情境,激发创造的激情,学习语用的能力。

(一)结合背景,触发体验

有的诗词可以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切己体验,理解诗人,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设置任务,进行语言训练。如学习《枫桥夜泊》可以结合作者创作诗歌的背景体会其愁绪。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假如你是作者,几度科举考试失利,你会怎样?你会如何排解心中的愁闷?假如你是作者的朋友,你又会怎样劝慰作者?”

(二)情景交融,丰富体验

有的诗词其表达的情感就在诗人描绘的画面中。需学生发挥想象力,置身画面,调动各种感觉,体验情感。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美景,想象一下你徜徉在这样的画面或者场景中,心情如何。”如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美景中送朋友,你的心情如何?在“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情境中送友人远行,你的心情如何?学习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描述所见场景。

(三)身临其境,体验创造

有的诗词作者似乎游离于画面之外,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观察描写。读者也如同诗人一样可以随时进入画面或者场景,想象一下自己身处此情此境,体验一下自己的心情,如去体会“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那种“惜”与“爱”的情感。你还会用哪些方式来表达这种“爱”与“惜”的柔情。再如杨万里的《稚子弄冰》,想象这个呆萌稚气的小孩早上怎么脱冰,怎样穿丝,如何敲冰玩的场景,还可以拓展想象冰掉在地上破碎之后小孩子的神态和心理。

语文学习具有习得性的特点,因此郑桂华教授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在想象诗歌画面,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的每个环节都应设计语言实践任务:一是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背诵,以达到积累的作用;二是在读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根据诗词描写的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或者陈述故事;三是模仿诗词的表达方式,以达到会用的目的。

总之,古诗词教学应以诵读、联想、想象和体验为主要方法,通过“想象画面——品味理解——内化创造”三步教学法,达到读通、读懂、读化的目的。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进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运用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思考
浅析音乐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多角度探究古诗,全方位加厚底蕴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