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促进课堂开放变革

2020-11-17 09:39靳涌韬郑晨瑶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11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靳涌韬 郑晨瑶

摘要:课堂作为承载教学实践的重要平台,是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变革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2016年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以视为课堂改革的重要方向标。核心素养培育关涉中国学生发展的时代诉求,亟需在课堂中探索有效的培育路径。《老王》是入选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王君、肖培东、黄厚江三位语文名师的教学实录也各有千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与语文课堂的融合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课堂变革;《老王》教学课例

当前信息的快速更新及社会人才需求层次的不断升级已经令传统的“知识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为继。以学生核心素养研究为抓手,反思教学模式变革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致行动。中国顺应这一学术潮流,加入核心素养的研究队列,为课堂变革带来了转机。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课题组指出核心素养是“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重申了人们对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动力、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能力的期望。

拟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理论框架为参考,基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征,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等核心素养的培育为着眼点,通过分析王君、肖培东、黄厚江三位语文名师讲授《老王》的课堂实录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总结经验,提出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的具体路径。

一、设计典型教学内容,厚植学生“人文底蕴”

联系“人文底蕴”的内涵,不难发现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征的语文学科具有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素养的独特优势,三位名师的课例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独具匠心的文本分析视角

三位老师在不同的视角下,抓取文中的不同内容,组织讲授《老王》一文的教学线索,提炼出感悟生命、走进作者、体会“愧怍”等不同的教学主题,为我们展示出《老王》一课多种典型的分析脉络和有利于“人文底蕴”培育的内容设计。

王君老师侧重关注文本的“生命”主题,将课堂划分成三个模块,从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与“作者的‘活命状态”生发出“活出生命的高贵”这一主旨;黄厚江老师以读懂作者为中心,设计了由读老王的性格特点进而分析作者心理的教学目标,并以“愧怍体现了作者对老王的景仰”作结;肖培东老师则引导学生经由读懂“不幸的人”到读懂“愧怍”,最后总结出“愧怍更是一种责任”。

(二)风格迥异的文本讲授思路

除了视角不同以外,三位老师还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的文本分析方法,既有情感体悟的方法,也有文字涵泳的技巧,这也是值得我们参考的有利于学生“人文底蕴”培育的实例。

王君老师主要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现在你们就是老王。请把这段文字转换成老王的倾诉。讲给坐在他车上的杨绛听”,进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黄厚江老师引导学生以提取关键词句、炼字炼词的方法深入细致地分析文本。“‘脑袋慢,这个词加了引号,表示特定内涵。大家说说这个‘脑袋慢是什么意思?”“老王的‘老实,不是无能,不是不灵活,也不是不能干,而是一种善良的品性。”肖培东老师则更明确进行阅读方法的训练。“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你朗读的语气、语调应该是怎么样的?”

《老王》一文蕴藉着多重人性思索和情感表达,但语文教师在讲授此文时的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然而三位名师不落窠臼,各自立足于独特的视角和讲授思路,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锁定了不同的典型内容,文本分析与讲授凸显个性,阅读方法训练也彼此相异,课堂内容饱含着创新活力,教师的个人魅力得到展示,教学自主性也真正得到发挥。各有侧重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人文底蕴”素养的提升,但每位教師的教学又确实略显单薄,个别材料的选择也有强行联系和解释之嫌。

二、突出问题探究方法,砥砺学生“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素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主要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虽然有人提出科学精神和语文学科无法契合之类的观点,但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以及核心素养完整性培育的要求,我们依然认为语文学科有责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采取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语文学科完全可以关照到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三位老师的课堂实录中便有这方面的体现。

王君老师将文本开发成“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感受杨绛的‘活命状态”“活出生命的高贵”三个模块,在其中设置了诸多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例如:“哪一个词语最深刻地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老王去世了,杨绛的心‘不安,你认为她该不该‘心安?”黄厚江老师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时也抛出了一系列问题:“老王是什么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笔调描写老王呢?作者是否是真的幸运的人?”等。肖培东老师则依次按照“明确问题——定位词句,分析含义并朗读——总结阅读方法和思想内容”的步骤组织学生分析文本。

就文本类型来说,《老王》既不是说理文,也不是科学小品文,但是三位老师都以问题探究的方式讲授《老王》,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逐步深挖文本内涵,展现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路径,这是一个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不失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好办法。

我们从中认识到:以问题探究的方法实现“科学精神”素养与语文课堂的融合,语文教师需要将课文都视为思想的宝库和逻辑训练的广袤原野,将学生引入这个充满未知的情境,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活力和行动热情;还要确保学生融入问题情境,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探究过程,以此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的提升。

三、推动课堂开放变革。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会教、学生能学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但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于学生自主人格的建立,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根据核心素养课题组的解释,“学会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有学者早已指出,学习应“是‘三位一体的对话过程,是共同体的实践”,“只有受教育者把外部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成长需求时”,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因此,促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实质则以其对话主体意识的形成与表现为表征。

在三位老师的课堂上,教师都展现出了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学科素养,学生却是在接受老师预先生成的探究思路和“知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也只是教师的“施舍”。也就是说,三位老师讲授《老王》一课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培育。

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学习自主性存在令人担忧的“先降后平”的趋势,引入“对话”教育理念,实现课堂开放变革,成为“人与人的‘网络据点”,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已成为当务之急。具体到三位老师的课堂实录中,上文提到的欠缺之处可尝试作如下改进:

(一)组织开放式探究过程

丰富课堂讲授思路,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更好发挥语文学科内容的教育作用。基于课例分析,我们主张为实现对话教学,教法改革必须遵循“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的原则,推动探究式教学过程由引导学生单纯解决问题向引导学生发掘并解决问题转变,使固定的课堂流程让位于灵活的基于师生发现、讨论和内化的“对话——生成”过程。师生共同决定探究的主题、进度,老师应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确保学生充分地认识与了解世界,实现反思、表达与共享式的学习。

(二)打造开放型教学内容

优质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对话教学的载体。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全面深入挖掘整理语文学科的教学资源,并在关注现实基础上制作课程菜单。其次在选取典型教学内容之外,要真正践行因材施教原则,为学生保留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调动自身经验,在对话中建构课堂内容。再者如此设计也可以有效避免教学材料组织过于单薄等问题。

四、总结

当前,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成为必然的趋势。我们在三位老师的教学实录启发下发现了一条“素养本位”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路径——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学习自主性,这是改革的关键。充分开发利用语文课堂资源,将语文课堂打造成承载“对话学习”的开放平台是改革的具体思路,设计开放式问题探究方法和开放型教学内容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措施。

三位老师的精彩示范还提醒我们:学生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落实需要教师、学生、教育内容等多重要素共同发力。我国的教师教育、语文教材编制和课程设置也需要作出针对性调整。“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国学生發展核心素养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正需要“上下而求索”。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