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华
摘要:说明文教学是师生共同理解、分析及尝试运用语言把事物(理)说清楚的言语实践过程,其内容层面的知识传授不可忽视,但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表达技巧的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更为重要。阅读教学要抓实语言实践,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感受品味,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方法,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能力,这样才能使说明文教学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特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素养。
关键词:阅读品味;分析揣摩;学习技巧;实践运用;提高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就说明文教学而言,就是师生共同理解、分析及尝试运用语言把事物(理)说清楚的言语实践过程。但是,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偏重于讲解“写了什么”,局限于对说明对象内容层面的了解,感知说明事物的特点,语文课成了科普知识课。叶圣陶先生说:“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所以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文本内容本身,应让学生弄清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将知识传递给读者的,进而使学生掌握说明性语言在生活中的实践运用。那么如何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抓实语言实践?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强化语言分析,让对语言文字的揣摩成为说明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底色
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要义不仅在于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内容,更在于这样的文本内容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现的,这样的语言形式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可是,一些语文课仍然停留在文本的内容层次无法突破,阅读教学始于内容,终于内容,不能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分析语言,对语言进行深入地体味、揣摩。例如,一些教师在讲授《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介绍物候知识上,着重讲解了关于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及其意义,课后还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做社会实践调查,向有经验的农民询问农谚知识,并作好记录等。学生俨然成了一名介绍物候知识的农业专家,忽略了品味本文生动、典雅且又准确的语言,忽略了把握文章的逻辑框架。一些教师在教《故宫博物院》一文时,重点介绍故宫各建筑物位于北京城的哪个方向,布局设施如何,有何功用,甚至解释何为中轴线,何为琉璃瓦等,忽略了让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将如此宏伟的建筑群及其布局和功用有条不紊地介绍给读者的。
这样的阅读课教学对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都是极其不利的。说明文教学内容层面的知识传授不可忽视(这是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之一),但过于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以掌握相关知识为主要价值取向,淡化了对说明文语言、结构、方法等的学习感悟,就背离了语文这一学科的课程性质,产生了说明文教学的一种误区。教师要走出这一误区,就要变只注重科普知识为在关注语言运用中了解知识,在揣摩表达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而对语言表达的揣摩应是一个反复思考、悉心探求的过程,这一过程教师无法代劳。教师不可直接点明,而是应引导学生到课文中找例子,然后请学生分析说明其特点、方法和作用,以验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比照辨析、反复思考,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感受体验语言表达的精确严谨。例如,《苏州园林》一文开头第一句用了“据说”一词,这个看似随意的词却蕴藏着作者表达的规范和严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此为例引导学生用比照辨析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严谨,即剔除“据说”一词,两相比较,这样文章语言表达的匠心就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说明文的阅读教学要时刻强化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品味,让语言文字的品味成为说明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底色,为学生深入有效地言语实践奠定基础。
二、关注文本特色,让表达技巧的学习成为说明文阅读教学突出的重点
人们常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教师要如何在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中充当好那个“授渔者”,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文本范例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捕鱼”方法,让学生拥有一张说明技巧的“网”,去“捕捉”说明文阅读、写作实践的“鱼”。说明文与其它体裁文章的区别在于全面准确地介绍事物,呈现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说明文总的来说,语言准确和逻辑严密,同时又各具特色。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范例,要抓住某一文本的突出特征,有所侧重地进行阅读教学,力求每篇课文学完之后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学生都能有所得。如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其突出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本文在材料选用上讲求代表性、典型性。中国石拱桥不计其数,作者为什么选用赵州桥和卢沟桥进行说明?因为它们具备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共性特点,同时又各具特色,赵州桥是独拱代表,卢沟桥是联拱代表,两座桥都闻名世界。所以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明白说明文中材料的选用要科学合理,需经过仔细地收集与分析、推敲与筛选。其次说明过程中的逻辑性。注重写作层次、写作顺序的安排,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地进行科学而有序地说明,这样符合人的认知规律。除了要抓住文本的写作特色,还要品味文本的语言风格。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要着重引导学生体验说明文语言规范准确的特点,文中“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中的“两肩”用其它词语“两端”“两头”根本无法替代,文中还有许多表程度的词语“比较”“几乎”“大约”“在当时”“可算是”等起限定作用,经过反復品味,不难发现其语言的规范准确。而《蝉》一文的语言运用有别于《中国石拱桥》,因为法布尔作为科普作家,其《昆虫记》面对的读者更多的是青少年,所以他的语言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特点。他运用形象的语言客观准确地写蝉的成长过程(蝉的地穴和蝉的卵),生动细致地说明蝉的生长规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便于其更好地认识与了解昆虫。《梦回繁华》一文的语言准确、典雅又富有情感,如文中说明画卷纵横的精确具体的数字配上“无尽回味”“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等典雅的用词,既说明了画作的特点,又在典雅的文字中透露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隋。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特色,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学习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准确地传递知识的技巧,进而提高其说明文阅读能力。
三、坚持学以致用。让语言文字的实践成为说明文阅读教学最终的目标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说明文的实用特征明显,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说明自成一体,有着鲜明的表达特质,这决定了说明文的外延十分广泛,大到科普类专著,小到处处可见的提示、规则、章程、实验操作流程、物品制作和使用说明书等。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说明对象、取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建筑物、文物古迹、文化风俗以及各种事理等。因此,教师不能囿于课文教学,应将文本阅读教学拓展延伸到生活实践中,注重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充分结合,引导学生将课内阅读中所学的说明文知识、技巧运用到生活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写一些有实用价值的说明性文字,准确表达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例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知识化为语言的实践运用,利用文中所学准确地解释说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物候现象;学习《故宫博物院》一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借鉴本文的说明技巧,运用空间顺序(游览顺序)加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又准确地介绍说明自己的学校、文公祠、观书第或者开山书院等;学习《蝉》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客观准确介绍某一动物,也可以让学生写写某一实验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某一菜谱制作加工过程、某一器物的使用说明书、家中物品的归类整理说明、游戏规则或者到某一目的地的线路解说等等。因为跟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就会很用心地去思考、琢磨应该怎么表达,用什么方法、什么顺序,怎样正确地表述,学生在表达说明过程中自己会发现如果語言表达“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里”。如学生实践炒菜并将其写成菜谱,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描述范围时,“以内”“以上”相距甚远,“大于或等于……”也不可等同,这里无法体现大于多少的界限,所以学生就会尽可能用“不低于……”“不少于……”等来表述。这样的实践性练习真正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将课堂所学内化为实践运用的能力,真正为说明文的教学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总之,说明文教学就是要把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作为教学要点,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感受品味,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方法,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能力,这样才能使说明文教学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特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