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历史试题 寓素养于一轮复习

2020-11-17 00:55河南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4期
关键词:铭文题干青铜器

河南

刘芃曾说:“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社会上流传的复习题往往粗制滥造,不得要领,不分良莠地抓着就做,最容易产生误导。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研析试题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是精准解构试题、反复间歇性的限时训练、改编试题等。现将两例单项组合选择题改编为材料解析题,展示试题的改编方法,以期在一轮复习备考中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一、试题选取

本文在试题内容上主要选择了“早期中华文明”中的“青铜器”和“唐宋变革”中的“经济重心南移”两个高考必备知识点。例1 以青铜器的铭文内容设置历史情境,着重考查学生对必修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必修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必修三“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等必备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从而构建起早期中国历史的主干知识体系。例2 以南宋初年南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设置历史情境,着重考查古代中国经济史的重点内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进一步多角度追问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他影响,构建起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为中心的知识体系。

笔者选题的指导思想是徐蓝、朱汉国主编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解读》中的一句话:“考核核心素养水平等级的途径之一就是在‘维度’上下工夫,即在基本相同的情境中分析情境问题时,以深度的加深或广度的拓展这两个维度来呈现不同的素养水平。”这就要求原试题选项必须体现题干核心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这也是对题干内容进行解读的基本维度。同时,试题题干内容必须是历史的必备知识,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从题型选择上看,主要选用单项组合选择题,因为组合项是从不同角度分析题干内容的,如果将其选择项全部删除,引导学生自主研读题干内容,可得出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与原题干内容形成辩论式关系,再与选项进行对比分析,可真切体会到命题人的意图,探究命题思路。

二、试题改编

例1.(2020 年3 月·北京市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适应性测试·1)下图为春秋早期的一件青铜鼎。鼎内铭文为:“伯克父甘娄迺(乃)执干戈,用伐我仇敌,迺受吉金,用自作宝鼎,用享于其皇考,用赐眉寿黄耇(长寿),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此文物有助于研究当时的 ( )

①宗法分封 ②天文历法

③青铜铸造 ④文字书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这道单项组合选择题难度相对较低,从题干青铜器铭文中的若干词语可知,其涉及宗法分封、青铜器铸造工艺、文字书写等历史信息,但未提及天文历法,故答案为C 项。笔者将试题选项删除,将其改编成材料解析题:

例2.请尝试解读春秋早期的一尊青铜鼎,鼎内铭文为:“伯克父甘娄迺(乃)执干戈,用伐我仇敌,迺受吉金,用自作宝鼎,用享于其皇考,用赐眉寿黄耇(长寿),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解读一】鼎内铭文大意是:一个伯爵名叫甘娄,字克父,拿着干戈,以征伐我的仇敌,接受了吉金,用来制作宝鼎,祭享我的曾祖、祖父、父亲,求得眉寿长生不老,我的万世子孙永远保有。通过翻译可以解读出一些历史信息:第一,由“伯”字可想到西周的分封制,“王、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第二,由“用享于其皇考”“子子孙孙”一句可想到西周的宗法制;第三,由“用赐眉寿黄耇(长寿)”一句可想到当时的人有长生不老的愿望;第四,通过对整体铭文的格式认识可联想到2016 年全国卷Ⅲ第24 题的表述:“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段铭文也表达了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的意思,“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一句可能是当时祭祀铭文的套语,春秋早期的青铜铭文格式继承了西周时期的格式,它们之间存在着延续性;第五,从“用自作宝鼎”可以得出,这尊鼎是甘娄家族自己制作的,而不是周天子的赏赐,其铭文格式对周代有延续性,体现了周文化的影响力,也体现了地方侯国对周王室政治、文化的认同,同时,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这尊鼎可以用来研究春秋早期地方侯国青铜制造的工艺水平。

【解读二】第一,铭文中的“伯”字有可能是甘娄在家族中的排行,如称谓“伯父”“仲父”等,另外,铭文中涉及征伐战争,这有助于研究当时的周王室与诸侯国或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第二,从青铜器的功能上看,它是家族传承的重器与礼器,体现了当时的宗法制;第三,从文字体系来看,此青铜器上的文字为金文,是对商代甲骨文的继承与发展,有助于后人对文字的研究;第四,从思想层面上看,它体现了在宗法制下的尊祖敬宗、重视家族传承的观念,也体现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第五,从青铜器制作者的动机和目的来看,其主要目的在于追溯祖先、祭祀先人,这段铭文不仅表达了祈求富贵和长寿的意愿,也借此颂扬自己的功绩,以便实现传于后世的目的。

例3.(2018·北京卷·13)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依据题干内容可以得出①③内容正确;《农政全书》是明代人徐光启编写的,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②错误;曲辕犁出现在唐朝江南地区,与题意不符,故④错误。

笔者把试题选项删除,改编成材料解析题:

例4.请逐句逐词分析题干材料,全面提取信息,多角度解读南宋初年江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解读一】通过分析可知这段文字叙述的内在逻辑:南宋初年,北方中原人口大量流入南方地区,又因喜吃面食的原因,引起小麦的需求量剧增,这又导致小麦在南方地区的大量种植及稻麦复种技术的出现,最终打破了传统的种植作物分布格局。

第一,南宋初年北方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黄河流域发生了大规模的动乱——靖康之变,这与东晋南朝、唐代后期的人口南迁的原因是一致的,以赵构为代表的统治者南逃到临安,大量北方士族、庶族地主和平民百姓跟随其南下到江南地区;第二,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方劳动力不足的压力,促进南北生产技术的交流、耕作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稻麦复种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普及,促进了整个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第三,大量移民流入南方地区,造成了北方文化的传播,又使得不同地域的文化发生碰撞交流,融合形成新的文化,推动了中华文化向前发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南北方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的交融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包容性的移民文化。

【解读二】第一,大量人口流入南方地区,人口密度增加,生产生活的消费量剧增,必然会导致人地矛盾现象的出现。为解决人地矛盾问题,当时的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①扩大利用土地的范围,与水争田,变山为田,于是南方地区出现了“圩田”“涂田”“沙田”“梯田”等,但这种过度开发必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提高原有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依靠大量劳动力投入使农业生产变成劳动密集型产业、改良培育与种植农作物的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或者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从事多种经营;③根据南方的自然条件,水稻与小麦的生长需求可以得到满足,灌溉工具得到改良与推广,建设了大量的因地制宜的水利工程。第二,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大量人口流失,土地荒芜,缺乏充足的劳动力进行耕种,耕作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综合上述因素,北方的经济发展缓慢,逐渐落后于南方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程度。第三,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迁,北方地区也出现了民族文化的交融现象。游牧民族逐渐适应了农耕定居生活,养成了食用粮食作物和果蔬的饮食习惯,同时,汉族的饮食习惯也逐渐带有了少数民族的色彩。总之,这段时期的南北方整体上出现了民族间、地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显著的交融现象。

教师将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可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读历史材料,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与研究历史,不断地追问、拷问材料,让材料说话,让材料活起来。在体验重构历史的过程中,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及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和历史探究等关键能力自然会得到培养,其高考备考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铭文题干青铜器
数字算式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
梁带村里发现的微型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