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英语课程内容包含六个要素,即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针对高中英语课程的六大内容,高考英语一轮复习应在学生原有的英语学习基础上,基于一定的主题语境,对语言知识、语篇知识、学习策略等进行全面回顾、梳理与归类学习,增加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并最终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高考英语一轮复习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既需要精准的学习操练,又需要精心的学法指导,更需要精炼的知识表达。为此,本文围绕高考英语一轮复习,谈谈复习时如何兼顾语言知识的梳理、语用知识的运用、语篇知识的强化、学习策略的总结以及语言能力的提升等。
高考英语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对语言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与语用等。语言知识的学习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基础。因此,语言知识的复习是整个高考英语复习的基础。在语言知识的复习中,要突出如下几点:
1.梳理知识系统。在一轮复习的开始,教师就要对语言基础知识进行清晰的条线梳理,并且要将语言知识的每一个板块的体系、内容、结构、要求等一一向学生呈现。例如,在复习语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整理需要掌握的语音知识清单:
表1 高考语音知识复习体系
在复习其他类别的语言知识时,也可以采取这种“分项分类,精准精细”的复习方式,让学生在清楚某一语言知识体系的内容及要求的基础上,清楚地针对具体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进行精准复习。
2.厘清意义体系。语言是传递意义的工具,语言符号的音、形、义都承载着一定的意义;人们通过语言符号的约定成俗的意义,理解交际情境所呈现的语言符号。因此,在语言复习的过程中,对语言意义体系的学习与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面对庞大的词汇系统,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感到在词汇复习中,质量、效率与数量之间的矛盾很难协调。实际上,词汇知识包含元词汇知识与词汇知识。元词汇知识是有关词的宏观知识,涉及词的概念、词义、词的规则和词的变体等方面的知识。词汇知识指的是学习者具有的对每一个词的微观知识,包括拼写知识、词频知识、搭配知识、句法知识、语体知识、词汇策略知识等。可见,针对词汇复习,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词汇的音、形、义的记忆之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握词汇的知识与意义体系,并引导学生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猜测词义。例如,2020 年1 月浙江卷阅读A 篇22 题:
22.What do the underlined words“this feeling”refer to in the last paragraph?
A.Desire to read. B.Love for Mrs.Calloway.
C.Interest in games. D.Fear of the library rules.
当词汇出现在语篇中时,词汇的意义就取决于语境了。根据“this feeling”中的“this”这一指示代词的基本搭配知识与句法知识等,可以猜出“feeling”指的是第三段中的“From the minute I reached our house,I started to read.I knew this was extreme happiness,knew it at the time.”,因此,短语“this feeling”指的是“Desire to read”。故选A。
3.重视语言语用。语法知识是“形式—意义—使用”的统一体。同一种语言形式往往有多种语用功能,而同一种语用功能也可以用多种语言形式来表达。因此,在语言知识复习,特别是语法复习中,必须着眼于语用,将语法知识转化为语用能力。例如,2019年全国卷Ⅱ阅读A 篇24 题:
24.What can we infer about the parent from her reply in Paragraph 1?
A.She knows little about the club.
B.She isn’t good at sports.
C.She just doesn’t want to volunteer.
D.She’s unable to meet her schedule.
在这个例子中,一位母亲使用了“can”告诉听话人她能够帮忙;但又使用形容词“last”告诉听话人,在对方实在没人愿意帮忙的情况下,她才愿意帮忙。“can”与“last”一起使用,既维护了对方的面子,又委婉地拒绝了对方的请求。
在复习英语语言知识的过程中,除了复习词汇外,对句法知识的复习也不容忽视。但是,对句法的复习,也不能死记硬背、机械地照搬已有的句法规则,而是要在归纳整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挖掘句法背后的规律,并熟悉句法规则的语用意义等。
1.提炼典型规律。句法结构是连接词汇与篇章的纽带。没有清晰的句法规则或结构,词汇就无法通过组合或聚合,构成各种结构、目的、形态等都不相同的语篇。但是,在复习句法知识时,除了基本的有关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的知识体系外,还要提炼各种句法结构使用的典型规律,包括其使用的条件、目的以及理解方式等。例如,what 在主语从句的运用:What you need is a great teacher who lets you make mistakes.(2019 年全国卷Ⅰ阅读B 篇);What’s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is the attitude various cities have toward Dubanchet’s cause.(2019 年6 月浙江卷完形填空)
分析上述句子可以看出语篇中的“what”在引导主语从句时,可以充当从句的宾语或主语,同时该主语从句也可看作一个整体,表达一件事或说明一个观点。
2.强化句法认知。在使用有些句法结构时,使用者在遵循基本的语言规则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对交际时的情景、对象、话题等的认知。因此,在复习时,需要有意识地学会透过语言层面,去理解句法和结构使用者的真实用意等。例如,2020 年1 月浙江卷读后续写:“I have an idea,but it might be a little crazy,”smiled Mom.“Without anybody left in the house but us,this place could use a bit of fun.Let’s get a little dog for Poppy.”
此句中的“Without anybody left in the house but us”使用“否定(排除)部分+表示排除意义的词语+肯定部分”这一结构构成“排除否定”。Mom 用这种表达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即家里只有她和Dad 无法让Poppy 开心。
3.构筑结构语义。句法知识复习,也必须关注同一结构使用不同的词语或表达所传递意义的差异。这样可以在具体的语篇中,理解围绕相同的结构,使用不同的词汇等,产生的不同的语言效果或语言使用目的。例如,在对英语的句子成分同位语进行复习时,我们发现同位语可以是相同的语言结构,也可以是不同的语言结构:
表2 英语同位语的构成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同位语可以表示等同关系,如“Britain’s Prime Minister during World War Ⅱ”表示两个同位成分之间的称谓意义、说明意义或重叙意义。同位语还可以表示属性关系,如“whether to confess or not”,是对前面同位成分所代表的事物的特征或类别,作出的进一步的阐明;在结构上,它相当于关系分句的简缩形式。同位语还可以表示包含关系,如“on Friday”,两个同位关系的词或短语不完全等于同一个内容,也就是说在这一结构中,第一项的内容包含了同位语的内容。这种同位语属于部分同位,因为如果去掉第一项,语义就会发生变化。
高考英语一轮复习中,对语篇知识的复习与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语篇知识的复习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识别、分析与理解有关语篇的知识,包括文体特征、结构特征、语言风格、作者意图以及语篇功能等。
1.强化类型认知。语篇的种类繁多,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方式将其归类。例如,按照语篇的媒介形式可以分为口语语篇与书面语篇;按照语篇的程式的特征可以分为机构语篇与非机构语篇;按照语篇的用途则又可以分为普通语篇和专门用途语篇。对语篇类型的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篇的特征、主题,以及作者的目的或意图等。例如,2019 年6 月浙江卷阅读C 篇27 题:
27.What is the second paragraph mainly about?
A.The seriousness of big-tree loss in California.
B.The increasing variety of California big trees.
C.The distribution of big trees in California forests.
D.The influence of farming on big trees in California.
这篇文章是针对一项研究报告发表的评论,属于书面语篇中,用以陈述科研报告的专业语篇。此类语篇的叙述结构模式为“点题—指向—进展—评议—结局—回应”。针对第30 小题,分析语篇类型,可以发现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本文的中心,即加利福尼亚的大树消失严重且气候变化可能是主因。这样根据语篇的类型再来定位语篇主题就可以确定标题的合理选项。在第一段交代了语篇主题之后,接着第二段就会定向诠释第一段的内容,即针对主题中的核心事件进行延续拓展或者深入解释,然后进一步开启后文的叙述等。因此,结合第一段中的核心事件“California has lost half its big trees since the 1930s”,以及第二段中的具体的数据解释“50 percent”“55 percent”以及“75 percent”,可以看出第二段进一步论述了问题的严重性。故选A。
2.熟悉文体表达。语篇类型确定后,语篇的目的需要通过语言表述来完成。语篇语言结构是从语言角度来看语篇的组织特征,它关注的是语篇结构在语言上的表现,如句子内部结构、句子之间的衔接、词汇复现、段落之间的过渡、语篇前后的照应等。不同类型的语篇,在词汇使用、句法选择以及段落间的排列上都有所不同。例如,2020 年1 月浙江卷阅读A 篇21 题和23 题:
21.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s Mrs.Calloway?
A.Quiet. B.Strict.
C.Humorous. D.Considerate.
23.Where is the text probably from?
A.A guidebook. B.An autobiography.
C.A news report. D.A book review.
第一段叙述的是作者对一位图书管理员的看法。第一句为总述,第二段第一句作进一步解释,第三句与第四句则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对第二句进行了例证。根据第一段中描述Mrs.Calloway 的词语“without being afraid of ”“absolutely by herself ”“hung everywhere”“sent you straight back home”可知,在孩子们的心目中,Mrs.Calloway是一名严格的图书管理员,故21 题选B;根据“who’d grown up”可以推测出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作者成长中的某个阶段,再结合第一段最后一句作者对前文所叙述的事情的评论“I was willing; I would do anything to read.”可知,本文讲述的故事是作者的成长经历,故23 题选D。
3.把握事件框架。语篇中的事件框架就是语篇中人物或事物所参与或经历的行为、变化、移动等过程的发展模式或结构。语篇中的事件包括物质事件(人类活动行为或自然发生的事件)、心理事件(人类的意识活动)、关系事件(呈现人类特征和事物特性)、言语事件(记录、转述、反思人类的言语和思考)、行为事件(人类心理、言语、认知、情感活动的外在表征)、以及存在事件(表达事物的存在状态和事实)等。这些事件往往在一个既定的语篇中,用语言的形式交织在一起。由于语篇中的句子结构繁简程度不一,因此有些句子包含一个事件结构,构成简单句,而有些句子包含一个以上的事件结构,进而构成长难句。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了解事件框架的叙述方式及特征等。例如,2018 年11 月浙江卷阅读C 篇27 题:
27.What can we infer about the author from the first paragraph?
A.He has a cottage in New England.
B.He shows talents for literature.
C.He enjoys reading when traveling.
D.He admires a lot of great writers.
第一段陈述的是关于作者的活动的“物质事件”,第一句陈述了核心事件“to attack one big book”,第二段与第三段为并列的事件,前后事件形成对比,并且共同说明了核心事件是如何展开的。根据这一分析可知,作者喜欢读书。且根据第二句与第三句陈述事件时的关于时间与空间关系的表述“on a three-day cross-country train trip”“in a New England beachside cottage”“on a return to Hawaii”可知,作者尤其喜欢在旅途中看书。由此可知,27 题的C 项为第一段的“物质实践”的准确表达。故选C。
写作不同于口语,它需要用具体的文本、以一定的形式具体且合乎逻辑地呈现出来。英语写作实践是一轮复习中语言产出训练的主要手段。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应用文、概要写作、读后续写或开放式作文的写作方法之外,还需要总结归纳各种文体写作所需语言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加强写作实践,强化语言运用的目的、规范和写作策略等。
1.强化策略意识。写作教学应该重视学习过程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应该为丰富学生写作方面的经验提供指导与帮助,不仅如此,还要对增强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有所作为,因为经验积累的效率和效果就在于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例如,英国小说家Jane Austen 在她的作品Emma 的开篇这样写道: Emma Woodhouse,handsome,clever,and rich,with a comfortable home and happy disposition,seemed to unite some of the best blessings of existence; and had lived nearly twenty-one years in the world with very little to distress or vex her.
Austen 以很简洁的方式把Emma 的基本情况清晰地勾勒出来。成功之处就在于恰当地运用了语言表述策略。例如,运用短句(seemed to unite...等),运用省略(handsome,clever,and rich,with a comfortable home and happy disposition 等)。因此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教给学生,针对不同的写作目的如何选择恰当的词语与句法。
2.突出运用目的。英语写作以运用语言与传递信息为目的。语言运用方面,在写作中可以将自己熟悉、喜欢或某种固定的表达(如应用文写作用语)运用到写作实践中。为了有效地传递信息,还可以变换各种句式或选择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达。例如,如果我们要表达“A先生昨晚逝世了”,有以下几种方式:
(1) Mr.A died last night.
(2) Mr.A was dead last night.
(3) Mr.A was gone last night.
(4) Mr.A was away last night.
(5) Mr.A passed away last night.
这四个例子都清楚地表达出了意义,但即便都是直述,在使用中也会传递出不同的隐含意义。例如,(1)(2)只交代了事实,可用于中性的事件陈述,即“A 先生昨晚辞世了”;(3)(4)则蕴涵了说话者对Mr.A 去世这件事的情感信息。此外,死亡是人们不愿谈及的事,我们会尽量避免这种禁忌,因此还有(5)这种委婉表达。可见写作目的始终影响着写作语言与方式的选择。
3.重视语用规范。英语写作须重视语用规范。语用规范要求语言使用者同时具备语法能力与语用能力,并能在写作中将二者同时体现出来。语法能力指有关掌握语言系统中的语音、语调、词汇、句法以及抽象的语义或脱离语境的知识的能力。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是达到交际目的的前提。判断一个人的语用能力如何,主要是看他在具体的场合或环境中能否做到用词准确、表达得体,而这又建立在准确地理解别人的基础上。语法能力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没有语法能力,语用能力就不能正确、有效且全面地实现。在日常的语言使用中,语用能力和语法能力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只有将两者合理而有效地结合才能确保人们成功地使用和理解语言。例如,在一篇关于暑假生活的文章中,一位学生曾在结尾部分这样写道:My vacation lose weight’s plan was out.A few days before the new turn began.I found I had a lot of work to do.But only left three days.How could I do now?
短短五句话就有多处错误:(1)时态错误:最后一句中的“now”表明时间是“现在”;(2)英语的“汉化”:“My vacation lose weight’s plan”想表达的是“我的假期减肥计划”,但英语表述却是汉语式的,应改为“My plan of losing weight in the vacation”;(3)语言的僵化:“But only left three days”应为“But only three days is left”,原句语言生硬且语法也有误;(4)语体选择有误:“How could I do now?”中的“could”在“现在”时间中表示委婉语气,用在自己身上显然不符,应改为“can”。这段话应改为:My plan of losing weight in the vacation is gone.The new turning (term) has begun a few days before.I find I still have a lot of work to do.But only three days is left.What can I do now?
修改后的文章用词更精准:如gone,turning,what 等词的使用;时态更清晰;表达更具体。由此可见语体、语气、时态、语态等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在实际的语言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因而学生在涉及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写作或交际时,往往会出现各种错误。因此,在一轮复习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增强文化鉴别能力。
1.形成对比意识。在一轮复习中,教师需介绍一些语言知识背后的文化,并注意将其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与联系。在文化层面上,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往往集中于对一些句子或词语的使用上。例如,当要表达“这间公寓有125 平方米”时,学生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翻译:(1)The house is 125 square meters.(2)The room is 125 square meters.(3)The department is 125 square meters.造成这样的差别是因为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公寓”缺乏了解。汉语中称为“房子”,但在英语中有严格的区分,“公寓”在英语中只能用“department”。
2.熟知文化观念。学生植根于汉语的文化环境中,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用汉语中的文化观来思考问题,从而造成了写作中的“文化错误”。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应时刻注意文化教育。例如,Smith was a dog in the manager over that roll of wire ; it was no use whatever to him,but he wouldn’t let me have it.(Smith 是个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家伙,那卷金属线对他根本没有用,但他又不让我用。)这句话中,“dog in the manager”又是何意呢?实际上,这个俗语出自《伊索寓言》:一只狗自己不吃马槽里的干草,却又向马嗥叫也不让马吃草。现在意为“自己不干也不让别人干”“自己不能享受又不让别人享受的人”。教师也应对这些植根于各民族文化中的一些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
3.理解思维差异。语言思维好比是语言符号的运行系统,在人的大脑中始终处于自主的运行状态,使语言符号的音、形、义之间以及语符与语符之间产生关联,组成字、词语、语段和语篇,因此,大脑生成语言符号并由此生成词语、语句、语段、乃至语篇的过程好像是一个“会思”“会想”的过程,在这个“思”“想”过程中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运行特性。因此,每一种语言背景下,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是不完全相同的。反映在写作上尤为如此。例如,“come on”在下面各句中的用法:
(1)Come on,come on; it isn’t as bad as that.(好了,好了,并不是那样糟糕嘛。)
(2)Come on,John,don’t be so cross.(得了,John,别生那么大的气嘛。)
(3)Come on,come on,Alice,you must be patient.(好了,Alice,你得忍耐点儿。)
从这三句中的“come on”可以看出,在实际的交际中,由于我们的身份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因而用词(语)也在不断地变化。如果我们仅仅把“come on”理解为“来”,那就是望文生义了,因为我们没有理解在使用该词组的时候,使用者背后的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