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韩 璐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广东 清远 511518)
作为一项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中的关键环节,体外循环抗凝尤为重要,随着肝素在血液透析中的深入应用,体外循环抗凝技术也得以飞快发展。基于肝素具有的全身抗凝作用,将其应用于有出血倾向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群体时,极易引发严重出血现象,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1]。因此,临床领域往往应用无肝素法,力求保证高危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来,低分子肝素法开始出现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抑制凝血因子Xa,应用方便且并发症出现率较低,因而本文对无肝素法和低分子肝素法的价值和作用进行比对。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有出血倾向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基于抗凝方式的不同,分为参照和实验二组,各30例。参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0~75岁,平均50.12±5.37,体重55~70 kg,平均61.22±8.33 kg,出血具体情况为:皮下淤血和痔疮出血各11例,中心静脉管术后8例,实验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1~76岁,平均51.12±5.87,体重54~71 kg,平均62.22±7.39 kg,出血具体情况为:皮下淤血12例、痔疮出血9例、中心静脉管术后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资料可对比。
应用透析机,选择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液,将血流量和透析液流量分别控制在每分钟180~230 mL、每分钟500 mL。每周对慢性肾衰患者进行2~3次的血液透析,每次时长在3~4小时。
1.2.1 参照组
应用新型合成膜透析器,使用1000 mL的0.9%氯化钠在密闭式预冲状态下充分冲洗管路及管析器,预冲完毕后以300 ml/min密闭式循管10分钟。
1.2.2 实验组
在正式为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前10~15分钟,以静脉注射方式,给予患者500~1500 u的低分子肝素钠。
在护理方面,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心理和病情,把握患者的体重、出血和水肿情况,并在进行血液透析时,预留足够的0.9%氯化钠预充时间。在设置血流量时,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和心功能状况,酌情调整血流量参数,严禁在透析阶段输血,以免增加患者血液黏度[2]。最后,护理人员要强化对患者静脉压的观察,在患者静脉压升高的第一时间,细致检查静脉穿刺点、管路和透析器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以上问题[3]。
患者凝血具体情况分级如下:0级为透析器和管路未出现凝血情况或出现数条纤维凝血情况;1级为出现成束纤维凝血和部分凝血情况;2级为出现一半纤维凝血或严重凝血情况,3级为患者在透析时静脉压显著提升或出现需要更换透析器的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穿刺点压迫时间和出血征象。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计量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和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显示,参照组患者总体凝血情况更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管路和透析器凝血情况对比(n)
参照组和实验组均有2名患者伤口处出现了轻度渗血的情况,在静脉穿刺点压迫时间上,实验组时间更短一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静脉穿刺点压迫时间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静脉穿刺点压迫时间对比(±s)
组别 例数 静脉穿刺点压迫时间实验组 30 7.11±0.19参照组 30 7.42±0.56 t 2.8713 P 0.0057
在慢性和急性肾衰的患者群体中,常常应用血液透析方式,以实现对患者的有效治疗,为确保血液透析顺利进行,需先对患者开展有效抗凝。相关研究显示,在应用肝素抗凝的过程中,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在10~30%。也就是说,在对有出血倾向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抗凝方式时,医务人员应当首要考虑如何实现对患者血液的净化。现阶段,低分子肝素法在抗凝方式中较为常见,由于其对KPTT和TT的影响较小,对Xa的抑制作用较强,能够显著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出现率,因此,深受医务工作者的青睐和喜爱[4]。
基于本项研究可以知悉,与无肝素法相比,对有出血倾向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法,可实现单剂量一次性给药方式,减少管路和透析机凝血情况的发生,缩短静脉穿刺点压迫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实践中,在对有出血倾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开展抗凝治疗时,往往受患者病情和医生经验影响,为保证血液透析有序进行,医生不仅要重视抗凝方式的选择,还要落实对患者的护理。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法更安全有效,更值得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