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德民
摘 要 儿童智力、思维以及身心的发展并不完全来源于父母给予的先天基因,更多的是源于后天动作化的训练培养。以数学这门逻辑性、概括性整体较强的学科为例,小学生的思维正常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学具操作,手脑结合并用,便于学生更深刻地学习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切實起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关键词 学具操作;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9-0204-01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们采用演示教具或者让学生操作学具这种教学方法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一、对课堂教学中使用学具操作的深入思考
(一)学具滥用现象。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6~9的乘法口诀”时,倘若依旧采取此前教授2~5的乘法口诀时先操作后叙述乘法口诀的旧方式,让学生先操作,在口诵乘法口诀。这样对于已经掌握2~5乘法口诀形成过程的学生来说毫无意义,如同画蛇添足。
(二)为操作而操作。在“长方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量一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折一折、数一数长方形的四个角的数目,从中概括出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表面看来,教学环节整体流畅,学生通过独立动手操作操作,顺利获取了新知识。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学生不过是提线木偶,按照教师的指令去做事,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缺乏对于知识主观探索性。可以称之为是“教师的脑,学生的手”,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没有起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教学的有效性难以体现。
二、学具材料教学的前提条件
(一)提供多种学具,呈现开放性。学生需要不同的学具材料进行操作,才能提高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提供多种材料,营造一个开放的教学活动氛围。例如,在开展《圆的认识》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提供类似于圆的多种物体材料,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想要的材料进行画圆,这不仅体现出了开放的教学活动,又能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创造能力。
(二)合理调整学具,体现灵活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对于不同的情况,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学具。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的“可能性”课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发现事物有几类可能性发生,并且了解可能性的大小不同,教材设置让学生每人做五次抛图钉的实验。而如果实验在课堂上完成,那将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在家中做实验并进行记录,在课堂上,再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课内外相结合的策略,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保证了教学的有效开展。而如果要在课堂上做实验,也可以把学具“图钉”变为“纸杯”,二者效果大致相同。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自身灵活思维,以实际为基础,调整教学用具的使用。
(三)自主开发学具,发挥实用性。学具的开发,可以体现出教学的实用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的“观察物体”时,自己设计了一个贴满双面胶的硬纸板,名叫做“贴贴板”,在上课时,教师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了一个贴贴板,以及数十个正方形塑料片,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看到的立体图,用塑料片在贴板上贴出自己所看到的不同的形状。这一学具,小巧、便捷,学生拿得起、放得下,简单又实用。这样一个学具的开发,能让学生在玩乐同时,也从中学习到了知识。这不仅解决了学生画图困难的问题,也节省了学习的时间,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想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我创造能力,开发出实用、好用的教具、学具。
三、适当控制学具使用教学的原则
为了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教师一般会使用教学学具来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在学具的帮助下,在探求知识规律的同时,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知识链接,认识能力也随之提高。在学具的应用频率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要把握好一个度。因为,学具的使用,并不适应于每一个年级,在学生逐渐到达更高一级,而原本低年级教学所使用的学具,就已经不适用于高年级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利用记忆表象来理解概念,从而减少学生对于学具的使用次数,这不仅避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的降低,也教会学生另一种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追求最高、最好、最快的教学效率,以便于教学的充分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铺助性学具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得认真使用学具操作,探求学具的本质,不停留于形式,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能够提高自身思维能力。而灵活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董淑丽.从学具操作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江西教育,2017(2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