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银霞
摘 要 在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剖析后,可发现生物教学陷入到教学困境当中,为摆脱教学困境,提升生物教学水平。实际教学时可采取启发式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如生活化资源启发、由易到难启发、实验教学启发、师生辩论启发等,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生物课程整体教学水平。下文就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巧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困境;启发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8-0117-02
高中生物内容的学习难度较大,为合理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对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开发,灵活运用不同启发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生物课程教学效率,培养并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
一、高中生物教学困境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相对复杂抽象,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难度。通过对高中生物教学内容规划逻辑分析可知,相关生物内容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应当突出学生学习自主性,启发学生思维想象力,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求知,以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综合学习能力。
在实际生物学科教学阶段,教师并没有很好突出学生主体性,且未能给学生建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进行生物内容学习时,严格依照教师的教案要求进行被动思考学习。该种学习环境下,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受到束缚,学生无法从生物课程学习中感知到乐趣与愉悦感,不利于学生生物整体学习实力提高。
二、启发式教学解析
(一)应用原则
原则1: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生物学习主体性,打破满堂灌的生物教学模式束缚,围绕着学生实际生物学习状态,灵活调整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进行追问思考,以激发出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原则2:基于学生已知生物内容进行启发引导,因为生物内容的关联性非常强,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已知内容进行回顾,并抛出新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学习。为保证实际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全面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围绕实际学情设定教学问题,以实现教学启发预期效果。
原则3:生物启发式教学时,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提问,根据某生物信息提出更多问题,并在对相关问题探索求知过程中,学习掌握更多生物内容,实现举一反三的生物学习效果。
(二)应用意义
教师开展生物课程教学时,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点拨学生的生物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创造力,引导学生在生物实验探索中挖掘自身学习潜能。教师若高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激发出学生生物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并为学生建构高效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生物综合学习能力提升。
三、启发式教学巧用路径探讨
(一)启发式教学目标明确
高中生物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创新时,为充分发挥出启发式教育模式优势,应当明确启发式生物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制定相关生物启发式教案,确保教学方案的执行可行性与适用性。
启发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满堂灌教学方式具有很大不同,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方式下,教师以学生掌握课本内容为教学目标,但在启发式教学时,由于启发思维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最终教学效果也存在一定变化。为避免启发式教学的变动较大,偏离教学核心要求,则需对启发式生物教学目标进行界定,依据生物启发式教学目标,主动对生物教学方案进行优化完善,为后续生物课堂教学工作开展铺垫基础。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学“走近细胞”课程内容时,教师则需依据学情与启发式教学要求,对该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在实际启发式教学引导下,确保学生对细胞生物知识有基本解读;激发出学生对细胞内容的求知欲;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生物學习兴趣;启发学生对生物细胞进行发散思考。
通过启发式生物教学目标可知,在启发式生物教学时,不再针对某一课程内容进行独立教学,将教学内容进行阶梯串接,使得学生的生物知识结构得到巩固,夯实学生生物基础,提高生物课堂整体教学效果。
(二)生活化教育资源启发
生物启发式教学时,为使得学生已知内容与未知信息的碰撞衔接,教师可在生物教学引导时,开展生活化教育资源启发方法。学生对实际生活中,很多生物知识已经司空见惯,并没有深入思考其中的生物知识奥妙。因此,在生物课程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例进行提炼,并抛出相应趣味性科学问题,启发学生对生物问题进行探索思考,分析生活化资源与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教学活动当中,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实现启发式教学预期目标,提升学生生物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生物《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时,为实现预期生物启发式教学目标,教师可围绕着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生活化资源启发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已知的知识储备,对相关生物资源进行信息提炼,并寻找与生物课程内容相关联的突破点,使得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相关内容,启发学生的生物思维想象力,提高学生生物综合学习质量。
通过对该节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剖析可知,主要针对“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与“光合作用的原理与应用”进行教学引导。为实现启发式教学目标,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提炼生活化资源,对学生抛出趣味性生物问题,具体生活化问题如下。
问题1:植物若没有接受光照,能否健康稳定生长?
问题2:植物绿叶中开展光合作用的色素有哪些?
问题3:捕获光能的叶绿体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
教师基于生活化资源进行生物教学启发,抛出相关生物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并根据学生的思考理解,引申出相应生物教学内容,使学生快速学习掌握对应内容,发挥出启发式教学优势,提高学生生物课堂学习质量。
(三)多媒体生物启发情境建构
通过对高中生物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可知,其中很多内容都复杂、抽象、不易理解,给生物教学造成一定阻碍。教师若不能很好解决相关问题,则会导致生物教学陷入困境,影响到学生生物学习质量提高。
为提高学生生物学习效率,教师开展生物课程教学时,可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建构启发式学习情境,为学生建构可视化的直观生物模型,引导学生对生物内容进行思考理解,以提高学生生物综合学习实力。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的生命历程”教学工作开展时,教师需对该节内容进行分析。该节生物内容通过以下板块进行教学引导: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等。通过对相关教学信息进行分析可知,该节课程的生物内容属于抽象的细胞演变知识。若没有高效的生物学习情境,以及可视化的生物细胞模型,仅依靠教师的书面讲解,以及学生的抽象思考理解,无法保证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且学生的大脑思维主要精力,消耗在抽象思考理解阶段,无法对相关生物内容进行发散思考,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建构人机互动的启发式学习情境,并依据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等阶段,建构相对应的生物虚拟动画模型,为学生提供可视化的生物细胞模型,引导学生对细胞生命历程的每个阶段进行观察理解。通过生物可视化动画模型的教学引导下,提高了学生课堂注意力,启发了学生生物思维想象力,为学生后续的生物自主探索学习铺垫基础。
(四)由易到难的生物启发引导
高中生物教学时,为保证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开展价值,教师需依据生物教学内容,进行由易到难的生物教学启发,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生物思维想象力,引导学生对相关生物内容进行全面透彻的理解。
例如,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教学时,教师需由易到难地启发引导。因为,该节内容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对学生的生物知识体系建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若学生本节课程的学习存在不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基因工程的相关生物内容学习。
鉴于该节生物内容的教学复杂性与抽象性,教师从最简单的豌豆杂交实验入手,启发学生对豌豆杂交实验的学习认知,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学习,并指導学生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行思考,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对生物学习与科学研究具有哪些启示。
通过由易到难的生物内容学习,可很好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对生物内容进行层层剖析,并建构相关的生物知识框架,保证学生生物学习质量与效果,充分发挥出生物启发式教学策略应用优势。
(五)生物实验课题启发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时,为开发启发式教学模式潜能,教师可合理运用生物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课题探究学习,在生物课题实验探究过程中,启发学生的生物思维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实践操练能力,提高学生生物综合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
如上文提出的光合作用教学、豌豆杂交实验教学、细胞演变教学等内容,教师可围绕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设定不同的实验课题,突出学生生物学习主体性,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并组成实验学习小组,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深化相关生物内容。
(六)生物社会课题的师生辩论启发
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生物价值观与科学意识,教师可依据生物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社会课题,组织学生开展师生辩论。在实际辩论过程中启发学生的生物科学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生物知识价值观,使所学生物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发挥出一定社会价值。
(七)学生个性化生物启发指导
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当客观认知到学生生物学习的差异性,为保证全体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提升。在开展启发式教学策略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个性化生物启发指导教学,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快速弥补学生的学习短板,提高学生课程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为有效发挥出启发式教学优势,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水平,在实际生物教学时,教师应当依据教学情况与教学要求,开展多样化教学策略,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实力提升。
参考文献:
[1]董菁.基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分析[J].学周刊,2020(11):83-84.
[2]王彩霞.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巧用[J].名师在线,2019(35):33-34.
[3]李存富.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价值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58+63.
[4]程非.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巧用[J].求知导刊,2019(3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