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需要的研究

2020-11-16 06:10李珊珊
读写算 2020年28期
关键词:同伴交往幼儿教育

李珊珊

摘 要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幼儿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学会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并理解和尊重孩子,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一个良好地开端。

关键词 幼儿教育;同伴交往;行为需要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8-0050-02

本研究通过和一名被边缘化儿童D的相处,由点及面地探讨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及需要,大胆猜测从关注问题的本身转移到关注活动本身以及孩子的发展需求上,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价值,把孩子的兴趣和精力引导到适宜的活动,为孩子提供有需要的帮助。

幼儿D:男,2006年7月26生,2009年9月入园,大班,日托。幼儿D的家庭是主干家庭,父母亲和爷爷奶奶均各自打工,收入较稳定,月消费2000水平,中等偏下。平常爸妈很少关注到他,一直由奶奶照料,几年前一次严重发烧,各方面表现异于正常孩子,不能很好地跟同龄儿童(7岁)接触交流、玩耍。

(一)个案在“园”(学校和社区)基本情况

本研究中的幼儿D在园,似乎一直有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独自干着、想着、说着……

“D,他做作业很慢?他连最基本题目都不会,每次都是看我们的?…….”“D,上次他打我,他打人后没跟我说对不起!我不喜欢他?不跟他玩。”“我跟他玩得呀!”(当时教师的目光及注意力全部投向D)——旁边同伴

“D啊,我不知道,我不跟他玩耍;他都是自己一个人的在……——远距离同伴

(二)个案家庭基本情况

个案D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主干家庭”,爸爸妈妈平常都各自上班,很少来幼儿园,导致家园合作的机会就少之又少。D的奶奶经常负责接送孩子——来园、离园,每次来时都会与教师长谈一番。而平常在家几乎都是由奶奶陪伴,经常与D嘴上所说的“哥哥姐姐”玩耍;根據研究者的观察和访问,猜想在幼儿心目中对他关心程度依次排序奶奶——爸爸——妈妈——亲戚。

一、个案行为分析及策略

(一)行为基本情况——典型行为特征

[片断记录]3月12日教师在开展着一堂数学课,D低头望着自己的手,用手自己在乱动,例如抓抓痒、摸摸头、望望地上等等。接着,教师讲授任务完成,开始幼儿实际操作(根据上述要求进行运算),纸笔发下去后,大家几乎都在认真做作业,而D手拿着笔,迟迟不动,眼睛四面看,交作业时,上面却都是满的,仔细一看原来作业的结果都是错的!例如:1+2=22+3=34+5=52+1=13+2=25+4=4,……

4月6日“谁的小眼睛最漂亮?”——“我的小眼睛最漂亮!”(D嘴形不太对得上或干脆不讲)……吵闹中……教师拿起铃鼓整顿纪律,师:“Ⅹ-Ⅹ,ⅩⅩⅩ”(铃)幼:“Ⅹ-Ⅹ,ⅩⅩⅩ”(手);所有齐刷刷的拍手声,后面拖着一个奇怪的声音:原来是D拍手的节奏较慢了一拍……(一直未发现)

(二)简单辅助[观察分析—前提]

场景一:[课间活动]D来园,自己安静地走到位置上,眼睛张望了下四周,一直坐在那里,于是,我叫住了他:“D,D,D快点过来……D,D,D,过来(听到的前提下)……(重复了三遍)”,接收信息后,他一脸疑惑,走的过程中,眼神恍惚,一直眨个不停,等他走到我面前时!我握了一下他的手,但他极力将我的手推开(交谈)

你跟他们一起玩吗?——一起玩的。玩得开心吗?——开心!那你每天又跟谁一起玩呢?——…(摇头耸肩)。每天都是自己玩耍吗?——昨天自己玩得/是的。在教室没人跟你玩,那在家有人与你玩耍吗?——跟“奶奶”玩!(相互)。玩什么呢?——不知道(笑着说)——玩玩具。有跟爸爸妈妈玩吗?——恩。又玩什么呢?——不知道…(笑着说)。他们好吗?——恩。妈妈有来过学校吗?——没有(其实来过几次)。那你喜欢奶奶吗?——恩。你最喜欢谁?——哥哥。哥哥?——伯伯叔叔家的,在家里。(隔壁邻居家的孩子)。你“最”喜欢谁?——……(反复强调一遍)。你不喜欢奶奶阿?——我也不知道了(耸肩摇头)。你觉得你做事情快吗?——真快!!!自己做的,昨天也是。

针对孩子的话语,研究者进行了一段反思及猜测:首先,D对时间的概念模糊(一直昨天),他把所有以前所做的事情都看成是昨天发生的,或者知道不是昨天发生的事情,却用“昨天”代表以前所做的事。其次,自身并未意识到“问题”,在我们看来“行为慢”的前提下,他却还一直认为自己行为真快。可幼儿D为何会有这种奇怪的说法?而快是形容词,猜测D的意识里“快”一词和我们理解不一样:“只要是自己做的,完成的就是快的?”或者本身就没掌握,因而D在言语这方面较弱。因而对于这一现象孩子的一些“慢行为”背后的需要进行大胆猜测,又该如何帮助他呢?

[实施]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主要有针对性地借助语言调整幼儿的行为:

第一,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强化儿童非适宜行为。

场景二:美术活动

师“今天我们把昨天所教的美丽的蝴蝶再次画一遍可以吗?”幼:“好的”(脸笑了)

研究者来到孩子面前,蹲下问:“你会画吗?”(面部没有表情,摇头耸肩——无奈)

师:“那老师和你一起画可以吗?”——嘴角笑了

绘画过程(边画边谈边笑):作品完成——师:“嗯,真棒!D画的真不错!”同伴:“老师你帮他画的。”师:“我们一起画的呀?”D:“老师画得真好看,真好看!”(脸上笑意融融)师:“你也参与了啊,也十分的好看呢!”

研究者企图通过一些简单手段满足孩子部分暂时的需要,因而教师给与幼儿足够的奖励、鼓励以及肯定,是想看看在这些关心下孩子是否能够出现暂时性的条件反射行为—适宜行为的短暂出现。

第二,根据幼儿的年龄性格——好模仿的特点,采用观察学习法。

场景三:10:30——10:50谈话活动

“今天我们来说说平常谁坐的最端正?”——“某某、某某……”“可老师觉得D平常最乖最安静,你们觉得吗?”(所有目光投向于他)“那我们叫他上来示范下给小朋友们看,行吗?”(鼓掌)(低着头上来了)要不请他为我们唱首歌,好不好?你愿意吗?(眼睛不停地在转动)

你会什么?……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崩崩跳跳真可爱!(脸上洋溢着笑容)

班杜拉的许多研究都证明观察学习法,即让幼儿模仿观察到的榜样,是十分有效的。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幼儿在模仿中学习。

二、研究建议

从本研究这一特殊的案例可以看出,在恰当的情景,给予被边缘化儿童D适当的关注和爱,他是能感受到的;再者,孩子是社会成员的一个子集,他们为构建自己的小世界,难免会发出一些让他人觉得奇怪的行为,而在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多少的“秘密”则是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关注的。同理,每个儿童因自身的需要产生了动机,由动机的驱使发出了一系列的非适宜性行为。但这些行为在他人即生活在儿童周围的人们眼中却认为是所谓“不好”行为。老师们不能只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分析好或者不好,而是运用知识,去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价值,把孩子的兴趣和精力引导到适宜的活动,让孩子能够更好地管理行为,甚至增强他们的能力,而这才是孩子所需要的有价值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辉.幼儿教师儿童观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猜你喜欢
同伴交往幼儿教育
初中生同伴交往归因研究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礼貌教育促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实践
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
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研究
浅析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