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的癌症总是如此令人恐惧不安。胃癌发病率非常高,晚期预后不好;肝癌发病率高且并发症多,死亡率也居高不下;胰腺癌号称“癌中之王”,晚期患者生存期只能以月份计算;胆囊癌、胆管癌治疗困难,预后不佳……凡事有果必有因,虽然对于这些癌症的发病原因并没有十分清晰、确切的研究结果,但诸多危险因素的发现还是能为我们的防癌保健提供些许指导。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的郎韧、樊华主任医师告诉我们,对于胆囊癌来说,有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隐患,它十分隐蔽,CT检查无法发现。它很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静悄悄地伤害人体,诱发癌症。这个“隐性杀手”便是胆囊结石。
樊主任与我们分享了一个病例,一位70多岁的老年女性平时身体健康,突然有一天她觉得肚子不舒服,但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并未及时就医。之后她的病情加重,出现全身黄疸,小便颜色变深,大便泛白,这才在家属的陪同下来到医院。经仔细检查,患者最终被确诊为胆囊癌晚期。问及病史,才发现患者多年前曾经有胆囊结石,但因为没有明显症状,一直未去接受进一步的治疗。本以为这次是因为胆结石引发的胆囊炎,不曾想最后竟是晚期癌症。
胆囊结石与癌症的相关性较高。胆囊结石是一种大家较为熟悉的“常见病”,发病率非常高,能达到10%~15%,60岁以上甚至可以占到68%左右,相当于每个人身边都能找到患过胆囊结石的亲朋好友。据专家介绍,我国的胆囊结石中无症状胆囊结石占50%~70%,这部分人群随着时间推移,最终会有约10%的患者产生临床症状而就医,其中以女性更为多见。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健康问题等因素,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
现在临床上一般根据胆囊结石的性质将其分为胆固醇类结石、胆色素类结石和其他结石。胆固醇类结石包括混合性结石和纯胆固醇结石,结石的成分中含有较多的胆固醇。混合性结石中胆固醇含量超过70%,纯胆固醇结石中超过90%,其他成分包括胆红素钙盐等,80%以上的胆囊结石属于此类。这种结石呈黄白、灰黄或黄色,形状和大小不一,小者如砂粒,大者直径达数厘米,呈多面体、圆形或椭圆形,质硬,表面多光滑,剖面呈放射性条纹状,X线检查多不显影。
胆色素类结石中的主要成分是胆色素,胆固醇含量低于40%,它可分为胆色素钙结石和黑色素结石。胆色素钙结石为游离胆色素与钙等金属离子结合而成,并含有脂肪酸、胆汁酸、细菌黏蛋白等成分,其质软易碎,呈棕色或褐色,故又称棕色石,主要发生在肝内外各级胆管,结石形状大小不一,呈粒状长条状,甚至呈铸管状,一般为多发;黑色素结石不含细菌,质较硬,由不溶性的黑色胆色素多聚体、各种鈣盐和黏液糖蛋白组成,几乎均发生在胆囊内。除了这两种,其他类型的结石发病率比较低,主要是以碳酸钙、磷酸钙或棕榈酸钙为主要成分的少见结石,如果结石钙盐含量较多,X线检查常可显影。
专家告诉我们,胆囊结石如果能够被顺利发现,治疗的难度并不大,也完全可以实现治愈,但每年临床上还是能见到不少因此而患癌的人,这主要缘于胆囊结石的几个特点:
很多人都认为所有胆囊结石都有症状,其实不然。有一部分胆囊结石恰恰是没有任何症状的,患者也没有感觉,却有致癌的隐患。胆囊结石常见的疼痛、黄疸等症状,本质上是胆囊结石引起的胆囊病变,如胆汁淤积、感染等,这主要是由于胆囊结石对胆囊、胆管的机械刺激作用。如果是结石数目比较少,体积比较大,表面比较光滑的胆固醇类结石,在胆囊内来回滚动的幅度较小,不容易堵住胆管,表面光滑也使得其对胆囊的刺激比较小,所以可能不会引起急性的不适症状。
CT检查、X线检查都是利用X线来透视人体,往往高密度的骨骼等结构会留下高亮的影像,但是在检查胆囊结石时,有时却不能发挥作用。在胆囊结石患者中,结石的种类绝大多数是胆固醇类结石和胆色素类结石,由于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和胆色素,X线可以很好地穿透结石,这样就无法留下高亮的影像,也无法与周围组织区别。对于少部分其他结石的患者,由于其胆结石中可能存在钙质成分,是可以在CT检查、X线检查的图像中形成高亮图案的,可以显影。
专家告诉我们,正是因为对CT检查“隐身”,如果没有针对性地进行B超检查,无症状患者很难发现自己已经患病。在临床中,B超检查结果才是诊断胆囊结石的金标准。B超检查通过超声波来成像,能够清晰地能看到结石,并测量结石的大小,还可以对结石或息肉进行鉴别诊断。
胆囊周围有很多“邻居”,包括肝脏、胆管、胰腺、十二指肠、胃以及小肠,分泌的胆汁直接排入肠道辅助消化,如果它有病变,可能胆囊本身并没有症状,但它出现的功能变化会影响邻近的脏器,产生连锁反应。专家告诉我们,临床上因为其他消化道症状前来就诊,最后发现是胆囊结石“作祟”的病例非常常见。
值得庆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胆囊结石最终都会发展为癌症,许多人也确实可以和胆囊结石和平共处较长的时间。对于胆囊癌来说,胆囊结石作为重要的高危因素是不争的事实。研究指出,胆囊结石患者得胆囊癌的危险性是无结石者的6~15倍,且经检查结石直径75像素以上者,发生胆囊癌的危险性比25像素以下者高10倍。
本质上来说,胆囊结石引发胆囊癌是由于结石对胆囊壁和胆管壁的长期刺激。通常来说,这个过程分三步:第一步,胆囊结石形成并频繁刺激胆囊,随后导致胆囊壁和胆管壁的增厚,临床上称为“增生”;第二步,异常增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的刺激、损伤、修复,增生就会向胆囊癌这个方向发展,这时可以看作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第三步,随着进一步的增生发展,最终癌变。专家告诉我们,整个过程通常需要10~15年,所以尽管胆囊结石患者可能没有症状,没有疼痛感,但发展为胆囊癌的可能性一直存在。因为只有结石在胆囊或者胆管中造成卡顿,才会引发绞痛症状。
胆囊结石诱发胆囊肿瘤最常见的位置是在胆囊底部和胆囊颈部这两个位置,但胆囊管和胆管相连,也会导致胆管各个位置长出结石。所以,如果胆囊结石位于这两个部位,还是应及时就诊,定期观察,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另外,陶瓷样胆囊是一种与胆囊癌高度相关的病变,即胆囊壁的广泛钙化,也称“钙化性胆囊”“瓷瓶样胆囊”“瓷胆囊”“陶瓷样胆囊病”等。这被认为是胆囊结石的并发症之一,其胆囊癌发生率高达25%甚至以上,患者如果出现这个情况应及时检查,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如果通过检查发现胆囊结石,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内科和外科治疗。如果处于急性发作期,同时有明确的手术指征,患者在对症处理后建议进行外科治疗。
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一般只须定期观察综合评估即可,通常以半年时间为周期进行临床随访,一般不需要预防性切除。有症状的患者如果不适宜手术,经腹部超声检查评估胆囊功能正常,X线检查阴性的胆固醇类结石患者,可以考虑口服药物溶石治疗,常用的药物一般有熊去氧胆酸等。一般来说药物需要连续服用6个月以上,具体剂量请遵医嘱。
缓解胆源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也很重要,这主要是由于胆囊结石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所以应使用一些促进胆汁合成和分泌的消化酶类药物来帮助改善消化功能。在胆绞痛的发作期,应该禁止饮食并有效止痛,国内临床上常用解痉药来缓解胆绞痛的症状。
对于急性发作的患者,如果存在感染相关指标的话,可以考虑经验性地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病因为寄生虫或病毒感染,则须进行驱虫或抗病毒治疗。
存在如下隐患的胆囊结石,可能需要及时通过手术进行处理。
(1)如果在内科治疗下,疼痛无缓解或反复发作,影响工作生活,可考虑切除胆囊。
(2)胆囊壁逐渐增厚达4毫米或以上,或胆囊壁局部增厚或不规则,疑似胆囊癌者,建议手术治疗。
(3)胆囊壁呈陶瓷样改变是重要的手术指征之一,陶瓷样胆囊患者的癌变概率较大,建议切除胆囊。
(4)胆囊结石逐年增多或增大,或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合并胆囊功能减退或障碍者,建议切除,同时如果有胆囊萎缩,说明胆囊功能基本丧失,也建议手术。
专家强调,胆囊结石大于3厘米以及胆囊结石发现超过10年以上者,积极进行外科治疗是最佳的选择。胆囊手术本身并不复杂,在经过详细的术前检查和评估的基础之上,绝大部分的患者可以进行日间手术,即上午做完手术休息观察后,晚上就可以回家。即使住院接受手术,如果有条件通过腹腔镜进行微创手术,情况较好者一周左右即可出院。目前,对于部分评估后胆囊功能较好,基础情况符合指征,保胆意愿较强的患者,可以通过保胆取石手术,仅将结石去除而保留胆囊。
消化道疾病大抵还是和饮食有关,胆囊结石、胆囊癌也是如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高糖、高脂饮食摄入得越来越多,高胆固醇、高脂肪摄入与胆囊结石的发生高度相关。胆囊结石的流行病调查也很明确,在不发达地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比较低,可能只有2%~3%,而高发达地区发病率可达到10%,甚至以上。
容易引起胆囊结石的食物一般主要为高糖高脂类,尤其是脂类含量比较高的食物,比如油、肥肉这些显性的油脂类食物。还有一些隐性的油脂类食物我们也要提高警惕,尤其是已经发生了胆结石的人群。隐性的油脂类食物包括大家常吃的干果类,甚至水果中的牛油果。
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包括动物内脏、动物脑部等,我们也应提高警惕。每100克猪脑的胆固醇含量约为3100毫克,牛脑为2670毫克,羊脑是2099毫克。海鲜干货,如鱿鱼丝等的胆固醇含量也较高,每100克鱿鱼含胆固醇268毫克,贝壳如鲜贝、牡蛎、扇贝、鲍鱼、蛤蜊等通常也含有较多胆固醇,其含量在100~200毫克/100克。多种鱼子也含有较多的胆固醇。
除了吃什么,什么时候吃也非常关键。专家告诉我们,饮食规律与否与胆囊结石的发生与否关系紧密。长期不吃早饭、饮食不规律等也会导致结石的发生。不规律的饮食习惯都可能使消化液的分泌处于不平衡、紊乱的状态,也会让胆汁的制造和分泌节律失调,从而增加胆结石的发生风险。
(编辑 车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肝胆外科杂志》通讯编委、《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通訊编委、《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审稿人、北京医学会肠内外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肝脏、胆囊和胆管、胰腺、脾脏系统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及外科治疗,肝胆胰脾微创手术等。
门诊时间:周一全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移植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擅长肝移植围手术期的脏器支持与维护治疗、肝移植患者中长期生存随访与管理,对原发性肝癌的手术切除治疗、肝移植治疗及综合治疗,胰腺癌的手术治疗、细胞免疫综合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门诊时间:周三下午、周五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