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亚莉
本文以“红色会宁”“状元县”作为宣传名片,以食用油产品中的胡麻油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市场营销中的STP战略,对当地政府及企业在打造“会宁县胡麻油” 地域品牌中所使用的战术及策略进行分析,旨在将实践经验升级强化,有助于当地企业丰富完善胡麻油产业链,加强胡麻油供应链的稳定性,帮助当地政府及企业发掘市场机会,开拓新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会宁胡麻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在全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种植面积每年超过10万亩,年产值达5亿多,素有“中国亚麻籽之乡”(胡麻也称亚麻)之称,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胡麻”, 2017年会宁胡麻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是会宁县第一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本文尝试利用市场营销中的STP原理,对胡麻油供应链中的上中下游环节进行全方位阐述。
STP理论概述
STP是市场营销战略三要素,具体指市场细分(Segment)、目标市场(Targeting )、市场定位(Position) ,STP是三个英文单词字母首拼的组合。STP要求产品之前通过差异化进行竞争,要求企业以多形式向消费者传递品牌形象,使得自己的产品和竞争者产生明显区分。1956年温德尔·史密斯最早提出细分理论,美国著名的营销学者菲利浦·科特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成、丰富、完善,最终形成了为大家所熟知的STP理论,以下是关于三者的详细说明定义。
市场细分
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购买习惯的差异,把整体市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消费者群,每个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每个细分市场由具有类似需求倾向的消费者构成,一个有效的细分市场具有可衡量性、可进入、可盈利性的特征。
目标市场
企业决定要进入并为之服务的那部分市场。
市场定位
企业针对潜在顾客的需求生产设计产品,设计营销组合,借此在消费者心中深刻保留产品印象,取得竞争优势。
会宁县的地域名片和胡麻油
会宁已有2100多年的建县历史,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红色会宁”成为会宁的第一大地域名片,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的历史任务,中国革命自此走向胜利;会宁自然资源匮乏,气候严酷,常年雨水少,这片土地上的学生深知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在代代学子的文化熏陶下,会宁学子代代以“苦学”精神鞭策自己,奋发图强,将长征精神以另一种方式进行传承,在高考制度恢复后22年间会宁教育坚持可持续发展,向全国输送大学生近8万人,成为全国有名的“狀元县”,这是会宁的第二大地域名片。
亚麻是小宗作物,在汉代张骞出使大宛时,将亚麻籽从西域带入我国甘肃、内蒙古、山西等地,故称“胡麻”。胡麻根系发达,叶片较小,蒸腾系数较低,耐寒,耐干旱,耐贫瘠,适合生长在西部、北部高寒干旱地区,在旱作农业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胡麻油对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起着不同的营养保健作用。
STP理论在会宁胡麻油
供应链建设中的应用
首先看市场细分
全国各地胡麻产区较多,每个产区针对的细分市场较多,会宁与其他产区的胡麻油细分市场之间的差异化形成,主要是由该地独特的地理气候形成的独特品质所决定的。会宁是典型的的干旱少雨,旱山地占所有耕地面积的90%,农田缺乏蓄水能力,山多、川少、坡度大、沟深、植被覆盖少,天然降雨有效利用率低,严酷的自然条件限制了其他农作物在该地的规模种植,但是会宁县海拔适中(1 500 -2 400m之间),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对种植胡麻这种抗旱作物非常有利,得益于这种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会宁产胡麻油α-亚麻酸含量高达55%以上,被誉为油中珍品,油中贵族,单价相对偏高。
其次看目标市场容量大小
从目标人群分布状况来看,油用亚麻的目标消费群体集中在内蒙古、甘肃、新疆、山西、宁夏、青海、等产区,这部分食用胡麻油的人口规模可衡量,人均胡麻油消费量可以通过市场终端销售数据得出,市场总容量可以通过计算得出。
从数据统计来看,我国国内胡麻油自给量在50%左右;“十一五”末至今,我国胡麻油总产量虽然提升了28.7%,但折算后人均占有量还不足2 kg,远未达到《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提出的“人均12 kg植物油”的要求;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进口亚麻籽油2.9万吨,2017年进口3.2万吨,2019年10月,甘肃从俄罗斯进口亚麻籽1113吨,说明进口势头一直存在着增加的趋势;胡麻在甘肃省种植达200万亩,甘肃胡麻种植面积占全国30%左右,总产量占全国的41%,单产仅次于新疆居第二,甘肃胡麻影响中国甚至世界胡麻的生产。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我国胡麻油消费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从胡麻消费结构的改变来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用油的消费需求已经由最初的温饱上升至健康养生层面,基于前述胡麻油的种种功效,其营养价值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认可,胡麻油消费结构开始逐步升级,具体表现为:胡麻消费区域增加,由产区扩展到全国,由农村扩展到城市,由低消费群体扩展到高消费群体;产品由小作坊散装油向精品化小型包装发展,由单一化食用油向多功能保健油发展;由作坊式加工向“综合开发全面加工,提升附加值”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胡麻油需求总量连年增长,呈现出较大的市场缺口与发展潜力。
会宁胡麻油产业链及供应链市场定位手段丰富多样
会宁将胡麻油作为另外一大地域名片进行重点打造,主要是对产业领及供应链上中下游不断丰富完善,具体如下:
在上游生产环节,通过科研从源头保障了产量及品质。甘肃胡麻科研水平在全国处于领跑位置,胡麻育种水平居全国前列,主管单位甘肃省农科院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从事相关研究,例如胡麻品种资源征集鉴定、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等,甘肃省农科院是全国胡麻联合区域试验的主持单位,承担国家多项重大研究项目,部分成果已达国内同领域研究领先水平。
在中游生产环节,初步形成了“五位一体”的集收购、加工、储存、销售、餐饮大战略格局,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托管方式,标准化胡麻种植技术,统一采购胡麻种子,集中收购胡麻籽,从而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规避了因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种植户种植作物变动带来的一系列风险,通过优化供应链结构关系带来竞争优势,保证了胡麻油供应链的稳定性。
在下游的终端营销环节,当地政府以战略高度对会宁胡麻油产业进行全方位打造。在品牌效应的传播上持续加大宣传投入,目前会宁县在胡麻加工方面已初具规模,存在加工作坊100多家,胡麻加工企业15家,其中建伟、创佳、三利、永鑫、金利源等五家是本地规模较大的知名企业,培育了“状元楼” “陇郁香”等知名品牌(2017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香泰乐”商标为驰名商标); 2020年5月会宁县县长亲自线上直播带货,推广了当地一系列农优土特产品,其中就有胡麻油;在营销定位上,企业结合“状元县”区域名片使用了USP定位方法(即“独特的销售主张”,强调“独特的卖点”),该定位方法强调胡麻油“益智”“补脑”“营养价值高”的产品特性,消费者有了这样的认知:正是由于当地人民饮食结构中添加了胡麻油,才使得当地学子人才辈出,通过这种营销方式和手段强化了产品特性,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
综上,STP理论会宁的胡麻油品牌建设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希望在STP理论的指导下,会宁县能够进一步发挥地域优势,将胡麻打造成当地的核心产业,为当地的种植户、企业及全国消费者带来切实的收益。
本文系2020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项目《互联网角度下“供应链+农业”在甘肃农业的创新应用——以会宁胡麻油为例》(项目编号:2020B-274)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