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0-11-13 09:39崔洋洋康丽滢
公关世界 2020年19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三全育人高校辅导员

崔洋洋 康丽滢

摘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三全”育人的总要求,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重要队伍,也必然担负着协同育人的重要使命。而当前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协同育人上还存在观念较为淡薄,协同育人制度不健全,平台建设不足的现实困境,因此,采取多元举措拓展协同育人路径意义重大。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曾提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因此,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探讨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实路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意义

(一)有效促进资源整合,实现协同育人优势互补

当前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工作中心和重要职责都是立德树人,两支队伍可谓是同向同行。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队伍,育人的主要资源,协同育人有效实现育人资源的整合,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工作职责是平行的,工作领域中实现育人方法、教学内容的互补,弥补立德树人的短板,最大效能的发挥育人优势。

(二)有效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基本要求,强调育人的全方位性、全过程性及全员性,而开展高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的协调育人工作更是其题中之义。当今校园环境乃至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性、育人的协作性。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应当坚持育人为本,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因此,辅导员促进学生发展中坚持德育为先。专业课教师更侧重于课程指导偏重于智育,而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有效的促进方法的互鉴、领域的互补、德育和智育的融合等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存在困境

(一)思政力量各自为政,协同育人意识淡薄

当前各大高校对于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分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这导致协同育人两支重要的力量,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常态化沟通。管理体系上辅导员属于双线管理,既要服从于学校学生处又要服从于二级学院;专业课教师往往是只負责专业课教学,一般由学院院长或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管理。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分属于不同的队伍,管理团队上也是两套班子,导致育人职能相对分离。

专业课教师往往侧重于第一课堂的授课、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讲解,而对于第二课堂参与度较少,像学生主题班会、经验交流等实践育人环节专业课教师往往是缺位的。高校辅导员则侧重事务管理、侧重于第二课堂,缺乏对第一课堂的关注和参与。从整个育人格局来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自己有限范围内进行,可谓是各行其事,协同育人的意识较为淡薄。

(二)管理体制活力不足,协同育人制度不健全

协同育人后劲不足,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缺乏干劲和闯劲,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没有形成健全的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措施。高校管理体制活力不足,少数部门也是各自为政,像人事处、教务处和学生处等部门,协同性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指挥棒。

高校考核和评价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协同育人上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往往考评分开,职责平行,导致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此外,协同育人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这导致教师往往更倾向于科研,职称评聘也以学术科研和单纯教学科研为依据,致使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协同育人缺乏应有的热情。管理体制活力不足,协同育人制度化建设不完善,造成协同育人没有形成合理的协同方式和合作关系。

(三)育人资源融合不够,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滞后

针对协同育人从师资力量角度看资源融合不够,像高校党政领导、专业课师资团体、辅导员团队缺乏良性互动,资源共享不足。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不足,也导致资源融合不够,对于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而言往往只是关注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和空间。此外,各二级院系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沟通平台,致使信息不畅,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不断产生。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虽然有着共同的工作对象,却因沟通平台建设滞后,导致资源浪费没有形成育人合力。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一)落实全员育人要求,树立协同育人理念

部分专业课教师仍然没有转换岗位角色,仅仅醉心于科研,对于协同育人或开展课程育人的工作认识不到位,对于立德树人的总要求领悟不透彻。高校要立足长远,坚持德育和智育协同发展,引导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立德树人不仅仅是某一个部门的任务或某一支队伍的职责,而是所有教职人员和部门共同的目标,增进部门协同联动,增强不同队伍协调沟通意识是高校协同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二)打通管理体制阻碍,完善协同育人制度设计

1. 建立协同育人考核和评价标准

从专业课教师发展的角度而言改革职称评聘单纯以科研或教研为导向的职称评审制度,改变科研或者教研在职称评审中的比重,在评审或年终考核过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考核点,鼓励专业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或要求不同职级聘任必须具有辅导员工作经历。从辅导员的工作领域而言,辅导员也要参与教育教学的部分环节,也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促使辅导员走进教学融入课堂和专业教师协同沟通辅助完成教学。

2. 制定协同育人的激励措施

有效的激励措施能够充分调动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协同育人的时效性。第一,高校建立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奖励,这种奖励必须以双方合作为基础,且凸显出明显的育人时效,鼓励双方共同参与第二课堂实践;第二,在职称评审和干部任命过程中对于协同育人有突出表现的可优先考虑;第三,针对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所参与协同育人项目可以核算辅助工作量,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课时补贴。

(三)充分利用多元载体,加强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1.加强辅导员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组建辅导员或名师工作室,目前各高校陆续依托学生处或教学名师先后建设了一批辅导员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而人员构成上吸纳具有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辅导员或专业课教师。这些名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理论和育人心得,加入辅导员工作室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创新创业、就业等,达到协同育人效果。同样,名师工作室亦是如此。

2.搭建协同育人沟通平台,促进信息资源融合贯通

从学校到二级学院可以组织搭建协同育人信息沟通平台,可以是APP、也可以是定期联系会议,由学校或学院的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教学人员参与。这三类人员都负有管理、育人、教学等职责,是协同育人的生力军,掌握的信息资源也存在差异化,通过这种线上或线下信息平台实现固定信息和动态信息资源的互通。这也避免资源浪费,有效的解决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最大效果的提升工作效率,发挥协同育人的最大合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教育部令第43号,2017-09-21.

基金项目:2020年度承德市政研会立项课题(CDSZYKT-2020053)“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崔洋洋,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康丽滢,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三全育人高校辅导员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