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玳梧 丁雪
摘 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大面积推广,以学生为主导的参与式教学法大力推动了高校教育的革新与发展。尤其在思政教育中,参与式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社会政治的参与兴趣,同时也科学有效地塑造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但现阶段,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尚不成熟,在教学氛围、师资队伍、学生能动性及教学机制等方面仍面临一定的现实困境。因此,为提高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政教育中的教学水平,高校需着眼于课程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机制和教学内容四个方面,各有侧重地进行针对性应用与创新。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高校思政课堂;开放教学;教学成果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杨玳梧(1986-)女,汉族,广东饶平人,硕士,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作者:丁雪(1991-),女,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硕士,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多元文化与国情教育研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广花二路638号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杨玳梧 收)
电话:13763339617
邮编:510540
邮箱:wind857@126.com
学生既是教育开展的受众对象,同时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思政课堂中,高校应正确认识参与式教学法的发展优势,从人本主义理念出发,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公”地位,使学生通过实践参与的过程,为自身学习生活提供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一、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堂中的可行性探究
高校思政教育是一种对人的价值观进行科学塑造的专业性教育,要求个体在社会政治环境中具备理性思考和独立分析的能力,摆脱人云亦云的思维困境,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个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式教学法顺应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需求,使教师从学生的课堂参与中了解其自主意识的发展趋势和个性化需求,因势利导对大学生人格构建进行正确引导,从而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1.参与式教学法契合了现代化高校思政教学理念
首先,参与式教学法契合了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教学主体,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而参与式教学法正好契合这一理念的本质内容。在思政课堂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通过对所设课题进行质疑,在互联网媒介的支持下实现课堂教学的参与过程,最终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参与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内而外地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完善和提升。
其次,参与式教学法契合了高校融合创新的教学理念。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深化,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与借鉴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以高校思政教育为例,过去传统的思政理论已很难适应现代化教学目标,加强知识理论的多元化融合与创新成为现阶段学生专业素养的新要求。因此,在思政课堂运用参与教学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仅可高效完成思政教育的专业性目标,同时还可通过自身多元化的知识体系进行跨学科融合与创新,进而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1]。
再次,参与式教学法契合了高校传播互动的教学理念。师生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承担着传播与发展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使命。在思政教育的参与式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完成理论知识的教学目标,还需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实现价值观传播与发展。同时,在参与教学中,学生通过所学知识的内化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成型,凭借自身的发展特点对多元化国际意识形态进行思辨甄别,在社会实践中强化民族认同感,以正确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
2.参与式教学法结合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
首先,参与式教学法结合了大学生趣味学习的发展规律。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中的大面积覆盖,学生对于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负面情绪,因此削弱了思政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参与式教学法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体,教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引导,如课题辩论会、角色扮演游戏等,這种民主性的课堂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使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从而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参与式教学法结合了大学生分享沟通的发展规律。高校大学生由于其动手能力强、个性化明显、受教育程度高,因此在教学资源的搜集与传播上具有明显优势。尤其针对当下的时政热点,参与式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大学生搜集并分享资源的热情,使学生在知识沟通中获得满足感。因此,参与式教学法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大力营造因势利导的思政教育课堂,使学生在满足分享沟通需求的同时完成价值观塑造。
再次,参与式教学法结合了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的发展规律。现阶段,大学生自主意识强、个性化明显已成为时代主题。对于社会发展的认识,高校大学生在思辨和评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尤其在思政教育的参与式教学中,学生对于同一课题的认识会呈现多角度的分析和理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在主观上顺应了学生自主意识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为传统的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活力。
3.参与式教学法融合了高校思政课堂信息化技术
首先,参与式教学法融合了互联网资源。在思政教育中,丰富的互联网技术已成为教材与教师资源的重要补充端口。学生在进行课堂参与时,可根据教师所设定的目标提前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的搜集和分类,同时还可对社会其他评论进行多样化整理,通过社会实况进行补充说明,以此作为理论论证的具体案例[3]。因此,在思政教育课堂中,学生对互联网资源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参与式课堂的教学成果。
其次,参与式教学法融合了互联网思维。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受互联网思维影响较深。在知识获取中,学生习惯于从纷繁复杂的大数据中进行信息的甄别与提取,这一思维的养成与参与式教学法的内在逻辑相契合,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和求证的积极性。因此在高校思政课堂中,为促进学生思政价值观的完善,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互联网探究思维,使学生从需求出发去获取信息资源,经过分析与思辨,在参与式教学中满足个性化需求。
再次,参与式教学法融合了互联网手段。近年来,高校教育引进了翻转课堂、微课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以全媒体样态为载体,大力推动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这一改革迎合了当代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需求。在课堂参与中,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工具,通过微信、微博、QQ、论坛等网络渠道进行多元化的知识分享,不仅丰富了线下课堂的知识教学手段,同时还拓宽了参与式教学的线上传播路径[4]。
4.参与式教学法集合了各阶段高校思政教学过程
首先,参与式教学法集合了实践求证理论的教学过程。在传统课堂中,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主要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理论灌输来构建学生的价值观。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对于世界的了解已不再局限于教师端,很多思政理论可通过其自身的成长经历得到实践论证。因此在实际课堂中,教学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质的转变,学生在课堂参与中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已设立的知识架构对事实进行理论论证,然后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内涵的深化与补充,从而进一步提升其理论应用水平。
其次,参与式教学法集合了话题互动探讨的教学过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时政热点是引发话题的重要资源,要想促进思政教育的理论传播,需教学主体充分认识并分析课题的本质,从而得出更高层次的理论论点。参与式教学法从学生对话题的关注兴趣出发,在尊重个人意识的前提下,组织大型的互动交流辩论会,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引发头脑风暴,通过课堂参与和同班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快速进行思维发散和观念重组,从而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理论的深层内涵。
再次,参与式教学法集合了角色重现情境的教学过程。在参与式教学课堂中,知识的获取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学生可在现有环境中进行情境再现,从真实的模拟实验中对理论进行思辨[5]。如“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迟到的正义算不算正义”等热点话题,参与式教学法可充分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启发,从角色互换中体会真情实感,进而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二、参与式教学法应用在高校思政课堂中的现实困境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课堂虽然形式多样、方法多元,对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有了一定的激励和发展。但从实际教学成果来看,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政课堂中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很多高校思政课堂内容缺乏、流于形式,教学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严重不协调,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思想匮乏,难以完成思政教学目标。
1.开放式教学氛围不佳,教学理念包容性不强
首先,教学环境闭塞,教学理念保守。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学理念与教学环境的发展与建设都较为保守。绝大部分师生认为思政教育是一门专业性的理论学科体系,与其他学科的内在关联性不大,难以融合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形式[6]。因此,在思政课堂中,教学理念的保守和教学环境的封闭,使参与式教学法无法真正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缩短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科认知度和参与兴趣。
其次,话题内容陈旧,时代参与感弱。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的参与式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脱节严重。很多思政理论老生常谈,与当前社会發展水平不相符,难以引起学生的参与共鸣。由于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主体在于学生,其生长环境与社会经历对于理解跨时代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之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的关联性薄弱,导致学生在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中无法真正从实际出发,体会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意义。
再次,参与形式单一,主观认知较低。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参与式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形式较为单一,主要分为学生的课前准备,同伴间课中发言讨论,教师课后总结拔高三个阶段。学生虽然以参与的形式进行学习,但从实质来看,流于表面的信息搜集与时政探讨,难以真正触发学生的深层思维,引起头脑风暴。因此在参与式教学中,这种单一化的课堂样板很难实现参与式教学目标,无法使学生对思政教育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
2.教师主动引导力不够,参与式课程设计不佳
首先,教学方法落后,对参与式教学法的重视程度低。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仍习惯于传统化的知识灌溉法和特殊化问题纠正形式,而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独立参与意识增强认识不足,在课堂设计中缺乏巧妙的参与性设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对思政教育的参与度不高,缺乏严谨的思维能力,无法高效完成参与式教学目标。
其次,师资素质较低,教师对参与式课堂的把控度不高。我国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中虽得心应手,但对于开放式的参与教学课堂缺乏一定的把控能力。很多教师在课前与学生缺少必要的沟通,对学生的个人性格和学习能力缺乏相应了解,在参与式教学课堂中容易出现学生不主动参与、话题讨论偏失严重、互动环节散乱等多种突发性情况,而教师群体缺乏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课堂的中心把控和监管疏导流于形式,严重限制了参与式教学法的优势发挥。
再次,课前设计薄弱,无法引起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在参与式教学课堂中,巧妙的设计会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升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8]。但从现状来看,大部分高校思政课堂教师都忽视了课前设计的关键性,对于选题的理论知识和案例材料没有进行前期的逻辑筛选。而对于相关的时政热点,教师的引入程度不深,学生自主参与时思考范围狭隘、认识肤浅,无法完成高校教学目标。
3.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参与式教学兴致不高
首先,学习目标不明确,思政认识不深。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政教育是“形而上”的高深理论知识,与社会现状和个人生活距离太远。因此在思政课堂的参与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出于对成绩和学分的考虑,要么敷衍了事,要么人云亦云,个人思想意识匮乏。这种错误的思政认知使学生在参与式教学环境下逐渐忽视个性化成长,削弱了独立意识和价值观的指导作用,最终影响其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其次,社会参与感较弱,价值观不成熟。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对于本土化社会参与度越来越低,很多学生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对于教师所设计的参与式话题兴趣不大,片面地将思政教育理解为价值观的“洗涤”与“同化”,既不在课前主动搜集信息资源,也不再课堂上积极参与分享和交流环节,这种“旁观者”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政课堂中的影响力。
再次,思辨能力不系统,参与程度较浅。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灌溉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独立思辨的能力要求较低,从而使学生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9]。因此在思政课堂的参与式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索与分析,对于课堂中的多样化论据无法进行逻辑思辨。而且在参与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思考层面较浅,导致参与式教学法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教学成果。
4.教学环节衔接性较差,教学法系统机制不全
首先,教学主客体沟通少,思政教育不全面。在高校教育中,大部分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课堂,学生对教师怀有一种先天性的心理距离感。尤其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固定的时间范围内无法真正把控学生的思想动态,此外,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和思维模式易受各方面的压力和束缚,对自身价值观理念呈现一定的偏失。因此,在思政教育中,有限的沟通导致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无法对学生价值观进行全面疏导和匡正。
其次,理论和实践衔接弱,价值观培养架空。在我国思政教育中,从教师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知都重于实践活动。这种传统教学观导致师生在参与式教学中,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论证环节,忽视了学生实践参与的能力和成果。因此在进行价值观培养时,参与式教学对于理论知识的侧重虽然强化了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但课堂实践活动的缺失架空了思政教育的应用价值,从而促使参与式教学法沦为传统的理论教学形式。
再次,课堂环节设计简单,参与式机动性差。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参与式教学法在课堂评价中,对于学生的参与式表现评价较为主观,通过仅有的几个参与环节对学生进行整体概括。很多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存在消极敷衍的现象,借用小组协作的形式造成了等量贡献的错觉,因此,在实际课堂中,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知水平相差不大,参与式教学各个环节之间存在一定的制度漏洞,无法真正起到启发—内化—反思—实践的联动性机制[10]。
三、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堂中的应用创新
1.明确思政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课题设计
首先,明确课前教学准备,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在参与式教学法的思政课堂中,教师不仅要自己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引导方向,同时还应要求学生明确参与教学所需准备的教材资料和案例资源,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了解。在参与教学之前,教师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使学生从实际生活入手,对思政话题进行个性化参与,进而为开放式的教学课堂做好多方面的把控准备。
其次,明确课中教学内容,充分鼓励学生参与。在思政教育的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课中所探讨的主要内容,通过主题讨论法、相关案例评析法、角色互换辩论法等形式,强化课堂中的中心论点。对于参与过程中的创新点,教师要及时进行捕捉和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参与价值。同时,对于课堂中的偏题行为,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从而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再次,明确参与式教学反思,促进思政理念创新。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参与式教学法中的反思环节,督促学生在课堂教学后参与集体化的反思過程。无论是前期的信息资源分享,话题论证,还是最后的价值理念认可,方法论执行,学生都需要对思政课堂进行参与式教学反思。通过反思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反复咀嚼,使学生在知识内化与吸收的基础上实现思政理念的进一步创新。
2.提高学生自主能力,贯彻参与教学理念
首先,课堂应以学生为主,提高参与能动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普及,高校思政教育对参与式教学法有了新的认识。在课堂设计前期,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作为课堂重心,充分调动当前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自主意识。如在进行时政热点的探讨分析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从自身的角度进行思辨,通过互联网或多媒体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参与式教学中建构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重视问题导向作用,面向全体化参与。由于思政教育理论体系庞大,在参与式教学中,要重视问题的导向作用。尤其在课前准备中,问题的选择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通过对当前社会问题进行汇总和包装,开发多样化的资源渠道,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此外,教师要进行科学的情境设计,在参与教学中,启发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思维发散,通过独立探究与互动融合等参与过程,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再次,注重小组互动合作,提高参与成就感。在参与式教学法的思政课堂中,要注重小组之间的团结协作,在尊重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基础上优化小组分配。尤其在思政课堂中,教师应通过对问题进行巧妙设计,提升全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意识,使每一位学生在合作参与中各尽其能[11]。同时,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小组划分,构建优势互补的多元化小组,对学参与过程中的突发性问题和创新思维,需进行及时性的解决与激励,以此提升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中的成就感。
3.完善参与教学机制,形成思政系统教学
首先,完善参与式教学法中的管理机制。在思政教育课堂中,教师常用的课堂设计有“小组合作”“话题辩论”“头脑风暴”“趣味游戏”等形式,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参与热情。但需强调的是,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应有明确的管理机制进行监督管理。从课前的资料搜集到课中的互动环节及最终的评价考核,都需要教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章可循。
其次,完善参与式教学法中的互动机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完善课堂的互动环节,通过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激励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分享,以辩论、感悟、表演、比赛等互动形式,不断补充自身的知识结构,获取新的信息资源。同时在互动交流中,教师还应对参与互动的学生进行量化分析,从专业角度及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再次,完善参与式教学法中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各个环节的参与进行质量评定,不仅要衡量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掌握程度,同时还要从学生的表达中评价其思想内涵。通过对整个课堂的参与,教师应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做相应的评价记录,有针对地完善其个人发展中的不足。
4.注重参与教学内容,提高思政教学成果
首先,注重教学内容的主体价值观塑造。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充斥着享乐主义、丧文化、佛系人生观、信仰危机等问题,很多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足,缺乏长远的奋斗目标。有些贪图享乐、对人生道路没有任何规划。因此教师在参与式教学课堂中应以内容质量为导向,引发学生对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思考。通过社会上的正反面资源素材进行对比,引发大学生自我反省的意识,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其次,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应用价值。高校思政教师在进行内容设置时,应注重理论知识在现代社会的实用价值[12]。尤其在参与式教学法中,学生作为课堂信息的主要承载者,其观点表达和知识分享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寻求社会热点问题,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通过思政理论的高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实践指导,引导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积极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再次,注重教学内容的情感价值观升华。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有要求外,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师要适当放宽课题的范围,使学生从亲身经历出发,对社会的发展进行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考。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个体,通过角色互换等形式引发学生进行情境感悟,并最终触发学生由外向内升华个人情感。
随着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思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进行了相应革新。参与式教学法大大增强了学生在思政教育传播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形式在学生的个人成长中形成了系统的情感价值观体系,对促进学生未来独立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时见.参与式教学的内涵特征[J].教师教育学报,2014(8):18-21.
[2]刘书林,高永.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及其主客体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9-16.
[3]冯培.审时度势 借“式”化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7.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霍倩倩.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东盟博览,2012(4):36-37.
[6]柳作林,熊长英.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实践与应用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8.
[7]]孔龙,张鲜华.参与式教学的国际借鉴与实施路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20.
[8]甘宜涛.基于学习范式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8:34-41.
[9]冯秀军.用“问题链”打造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思政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6-10.
[10]黃爱华.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9):22-26.
[11]郭凤志.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路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20-23.
[12]胡晓红,郭凤志.参与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5):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