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江
【摘 要】目的:针对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开展研究工作。方法:选择96例使用抗菌类西药进行临床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年龄、用药类型、用药方法及不良反应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对脏器累及的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全部96例研究对象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共为23例,占比23.96%,其中60岁以上、使用头孢类药物进行治疗、通过静脉给药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发生人数为8例、12例和19例,占比分别为34.78%、37.50%和63.33%,皮肤及附件为不良反应累及最多的器官,发生人数为11例,占比47.83%,且组间对比P均<0.05.结论:临床治疗中对抗菌类西药进行应用,应保障用药的合理性,同时尽量避免使用静脉给药的方式,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加强观察工作,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1-33--02
抗菌类西药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主要采取预防用药和联合用药等方案,因为抗菌类西药的应用并不具有显著的用药指征,所以久而久之,临床上出现了滥用抗菌类西药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受到不利影响[1],由此,抗菌类西药的不良反应,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就需要针对抗菌类西药的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开展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分析工作,以促使抗菌类需要的用药合理性能够得到不断提升,并逐渐实现规范化[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96例使用抗菌类西药进行临床治疗的患者;研究对象选取时间:2019年7月——2020年7月,涉及科室:急诊科、产科、妇科、外科、儿科。患者最小年龄:8岁;患者最大年龄:87岁;平均年龄:45.6±3.4岁。
1.2 研究方法
针对全部研究对象,对其年龄、性别、药物类型、给药方法以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全部进行统计和录入处理,并使用国家卫生部监察中心提出的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对其中的关联性进行判定。
1.3 观察指标
对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从其年龄、药物类型、给药方式以及不良反应表现等多个方面开展分析工作。
1.4 统计学
SPSS2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96例研究对象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共为23例,占比23.96%。
2.1 不同年龄患者对比
60岁以上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发生人数为8例,占比34.78%,见下表1.
根据表1,不同年龄之间对比P<0.05.
2.2 不同药物类型对比
头孢类药物能够导致更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人数为12例,占比37.50%,见下表2.
根据表2,不同药物类型之间对比P<0.05.
2.3 不同给药方式对比
静脉给药能够导致更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人数为19例,占比63.33%,见下表3.
根据表3,不同给药方式之间对比P<0.05.
2.4 不同不良反应表现对比
患者皮肤及附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发生人数为11例,占比47.83%,见下表4.
根据表4,不同不良反应表现之间对比P<0.05.
3 讨论
将抗菌类需要应用于临床上,对于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应予以充分的关注。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由抗菌类西药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患者自身因素,另一则是药物因素[3]。因为抗菌类西药的应用通常不具有明确指征,所以受到用药剂量过大、过小以及疗程过长等影响,患者机体内的耐药菌株不断发展,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耐药性增强情况以及多种不良反应,进而限制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甚至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可见对抗菌类西药的应用进行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4]。
本次研究显示,全部96例研究对象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共为23例,占比23.96%,其中60岁以上、使用头孢类药物进行治疗、通过静脉给药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发生人数为8例、12例和19例,占比分别为34.78%、37.50%和63.33%,皮膚及附件为不良反应累及最多的器官,发生人数为11例,占比47.83%,且组间对比P均<0.05.
综上,临床治疗中对抗菌类西药进行应用,应保障用药的合理性,同时尽量避免使用静脉给药的方式,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加强观察工作,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张冰.抗菌类西药在临床应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2):138-139.
刘学真.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及合理用药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7):116-118.
王永冬.抗菌类西药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状况发生规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7):149.
王晓璐,刘阳,车云秀,等.某三甲医院2015-2017年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探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7,45(8):776-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