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君,乔安花,胡娟娟,彭 飞*
(1.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上海 200003;2.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处,上海 200003)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全面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全面提高保打赢能力,2018年1月,中央军委举行开训动员大会,军委主席向全军发布训令,全军掀起军队护理人员备战练兵活动的热潮。为真正锤炼能打仗、打胜仗的保障尖兵,本院严格按照《关于组织开展全军护理备战练兵活动的通知》要求,周密计划,严格部署,按纲施训,确保培训效果。本次培训,充分发挥医院护理教育与训练模式的优势与特长,实施平战结合的方针,通过模拟战场环境、模拟伤员和模拟救护装备等为物质基础的实践训练活动,平时做好训练准备,保证战时能积极应对,达到训练为临床服务和训练为适应战时保障有力的目的[1],取得良好的效果。
1.1 对象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战创伤学组48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医院战创伤学组护理人员;②工作满3年及以上;③自愿参加本次培训工作,其中男2名、女46名;年龄25~42岁,平均年龄(30.44±4.68)岁;工作年限3~27年,平均年限(7.78±5.86)年;类别:文职护士26名、聘用制护士22名。职称: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22名;护师15名、护士8名。学历:研究生4名、本科38名、大专6名。排除标准:休假、外出培训或执行特殊任务。
1.2 方 法
1.2.1 培训时间 共9个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个月)为准备阶段,第二阶段(7个月)为理论、技能、情境模拟综合训练阶段,第三阶段(1个月)为考核评价阶段。
1.2.2 培训人员 成立以分管急诊急救的护理部总护士长为主要负责人的战创伤急救培训团队;另,分别设组长、副组长1名,为在医院工作10年及以上,职称为主管护师及以上的护理人员,均参与过学校组织的大型卫勤演练及保障、院内危重、成批创伤伤员的急救等,具有丰富的战救经验及管理能力。
1.2.3 战创伤理论培训 依据护理备战练兵活动要求,主要培训战创伤救护技术、危重战创伤伤员院内护理、特殊武器伤、特殊环境战创伤、军事训练伤以及战创伤心理与干预等相关内容。培训形式:参加远程视频理论授课1次/月,邀请院内外专家现场多媒体理论授课1次/月,每季度组织一次战创伤多学科联合查房。
1.2.4 战创伤急救技能培训 主要方法如下:①明确技能培训项目。按照《2018年全军军事训练安排》的总体要求,主要培训止血、包扎、固定、气道管理、呼吸维持、搬运、经骨髓腔输液、保温、镇痛、心肺复苏术等十大战现场救护操作技术。②制定培训计划。按照季度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安排,将培训内容清单化,发至微信群,大家提前知晓和安排。③培训频次。每月一次,每次两项技术。④培训方法。依据工作坊模式采用站点式培训。将人员分为4组,每组12人。站点一:集中观看视频。通过真人演示、文字解说等了解每项战创伤急救技能的操作要点及步骤。站点二:技能示范。培训导师针对每项战救技能先分步骤讲解,再整体操作,观摩人员现场学习和手机录制。站点三:操作实践。受训人员针对每项战救技术现场操作、练习。站点四:培训考核。组长对照评分标准针对当天练习的项目进行现场考核,存在问题及时指出,进一步巩固练习。
1.2.5 战创伤情境模拟训练 ①脚本设计。邀请院内专家首先进行训练脚本编撰,分别以陆地、海上、岛礁、船上等为背景,发生伤情,人员有伤亡,进行战地救护,所有脚本均涉及战创伤救治的关键技术,包括基础生命支持、口/鼻咽通气管、环甲膜穿刺、颈托固定、控制出血、胸腔穿刺、骨折固定、伤口包扎、经骨髓腔输液技术等,再邀请海军军医大学野战护理方面专家进行审核,保证脚本设计的严谨性。②培训频次。每季度一次,每次2个场景。③人员分组。每组6人,分为8组。④培训方式。采用交叉情境训练,每4组先进行1个场景训练,训练结束,更换场地,进入另外一个训练场景,保证每组人员均能够参与到4个脚本的训练中,在不同的情境训练中熟悉陆地、海上、岛礁、船上伤员救治的特点及难点。⑤培训前,提前进行环境、设施准备、场景布置,视频、音频试放及角色安排;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受训人员自行进行演练方案设计、人员分工与角色安排,试演练1次后,专家进行审核、指导,进一步完善训练流程。⑥培训中,创设情境,利用院内先进的医学模拟训练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通过声、光、电、烟雾等背景,营造、建成逼真的战(现)场环境实景,利用标准化伤员、仿真模拟人等设置不同病情的伤员,设定救护站、战术救治区、主抢救室等不同的救治区域。⑦培训后,注重讨论总结,每次训练完毕,培训导师组织点评、总结,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向。
1.3 考 核
1.3.1 战备理论知识考核 依据教学大纲,由院战创伤专家出题,共70题,每题1分,共70分,内容涉及战创伤急救技能相关知识点,海上、陆地、空中、特殊环境救援等相关知识,导入手机APP进行考核,另考核2道战创伤急救案例分析题(总分30分),导入电脑进行考核,比较培训前后护士的单项成绩及总成绩。
1.3.2 战现场救护操作技术考核 依据护理备战练兵活动要求的必须掌握的战创伤急救技术,选取7项进行考核,包括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术、骨髓腔穿刺输液术、口咽通气管放置技术、急救创伤绷带四肢包扎技术、旋压式止血带下肢止血技术、环甲膜穿刺技术。
1.3.3 战创伤情境模拟案例考核 根据军队战创伤特色,邀请战创伤专家设计评分标准,从现场急救原则、关键急救技术、心理救援、伤员转运、综合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前30分钟,将案例发给每组人员,进行相关准备,进入考核场地,进行考核。比较培训前后每组护理人员情境模拟案例的考核成绩。
2.1 战创伤理论考核成绩培训前后48名护士理论考核成绩见表1。培训后三项考核成绩均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48名护理人员培训前后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分,
2.2 战创伤急救技术考核成绩培训前后48名护士战创伤急救技术考核成绩见表2。培训后七项考核成绩均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48名护理人员培训前后战创伤急救技术考核成绩比较(分,
2.3 情境模拟案例考核成绩(表3)
表3 48名护理人员培训前后情境模拟案例考核成绩比较(分,
3.1 战创伤急救模拟训练 提高培训效果及护理人员练兵备战建设意识和能力在强军目标战略新形势下,护理练兵备战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军事护理核心保障能力短板弱项问题[2]。以护理备战练兵活动为切入点,加强军队医院护理人员军事护理培训力度和幅度,通过规范、系统的培训,夯实军队护理人员的卫勤保障能力,为切实提高军事护理核心保障能力提供保障[3]。战创伤急救模拟训练,使参训人员了解和熟悉战场急救中伤员的各类型、各部位伤的外观症状,以及体征的变化,熟悉战场主要伤情的特征及化妆表现的主要方法,为在野战环境下适应战场环境,快速检伤、分类、展开救治做好充分的准备[4]。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护理人员的战救理论知识、战伤急救技能、综合模拟案例考核的成绩培训后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培训效果显著,培训后护理人员具备“练兵备战”能力和“黄金救治时间”意识,提升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保障能力。
3.2 提高护理人员在特殊环境下战创伤救护能力在未来的战争及突发灾难事件中,现场救护水平的高低决定能否赢得抢救成功的“黄金时间”[5],因此,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打造“战救卫士”“保障尖兵”,需要改革训练模式,工作坊以团队动力学为理论依据,更注重发挥参与人员的主动性、参与性,在教学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更有效地提高参与人员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6],本次战救技能培训中,时间紧凑、形式灵活,护理人员的参与感明显增强;采用情境模拟训练,结合医院实际工作特点,组织特殊环境(医院船、地震救援、海岛、枪伤)等救护岗位练兵,利用先进的医学模拟训练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通过声、光、电、烟雾等背景,营造、建成逼真的战(现)场环境实景,同时由参加过战创伤化妆培训的护理人员为伤员进行伤情化妆,为救护人员提供战现场作业体验,使技能模拟训练更贴近实战,护理人员在战场紧急情况下迅速作出判断和决策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减少战场应激[7]。
3.3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战创伤救治团队配合能力军队护理工作在适应新军事变革中,应建立快速反应的护理体系,创建救护与康复一体的救护模式,培养复合全能的战伤救护护士,建设战创伤救护体系[8]。在急救模拟训练过程中,以案例为主线,以技术掌握为要领,通过模拟战现场救护过程,借助仿真模拟人进行各种战救状况下的突发急救,扮演不同角色的施救人员可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次实践其共同实施救护的全过程,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真切了解战现场条件下团队合作救护的方法,培养护理人员的团队救护意识和合作能力,促进战救综合能力的提高。
军队改革形势下,护理人员战伤救护能力的培训也是一项长期的目标和任务,应持续化,规范化。战创伤急救模拟训练,在实战模拟情况下,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为备战练兵提供新的训练模式[9],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培训效果。但因为医院硬件条件的限制,在培训过程中,一些高仿真设施的缺乏,标准化伤员的准备不足,先进信息技术的缺乏等,也造成一定的困扰,如何根据后方医院的特点,进一步关注护理人员战伤救护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整合利用卫勤救护技能培训资源,培养“一专多能”的战救护理人才,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