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宇文,曾春光,杨光明,游学宇,林忠
(福建省厦门长庚医院放射科,厦门361028)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 ,TMD)是口腔科常见疾患,临床多表现为关节弹响、关节疼痛、张口受限、头痛等。MRI 因其无辐射、 软组织分辨率高被视为首选检查方法[1],其能够清楚的显示关节结构,尤其是能够准确判断关节盘形态及位置, 但有报道称正常人群中关节盘也可出现关节盘移位[2],因此需要注意观察其他MRI 改变,包括关节腔积液、翼外肌附着点增厚、髁突骨质异常等。本研究通过对本院31例TMD 的MRI 改变进行综合分析, 以提高对TMD 早期诊断水平。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5 年至2018 年行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共31 例62 侧,其中女23 例,男8 例,年龄16-75 岁,平均年龄30.5岁,中位年龄28 岁。 23 例有不同程度关节疼痛,9例伴有关节弹响,9 例伴有张口受限,8 例张口偏斜,2 例出现关节绞索。
1.2 MRI 检查方法 采用GE 公司Signa 1.5T 超导型MRI 和PHILIPS 公司Ingenia 3.0T 超导型MRI系统, 全部病例分别采集双侧颞下颌关节张闭口斜矢状位T2WI、PDWI 序列和闭口斜冠状位PDWI序列, 另有10 例患者行斜矢状位动态FIESTA 序列成像,矢状位垂直于髁突内外径长轴,冠状位平行于髁突内外径长轴。
1.3 观察内容
1.3.1 关节盘移位 关节盘位置通常通过盘分界角来定义,盘分界角为经过髁突12 点方向垂线与关节盘后带后界的夹角(图1),超过10°被视为关节盘移位,关节盘移位包括前移位,前外侧移位,前内侧移位,外侧移位,内侧移位和后移位,开口位时前移的关节盘与髁突关系恢复正常, 称为可复性前移,反之为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另外关节盘可以出现粘连改变, 即张口位与闭口位关节盘位置固定。
1.3.2 关节盘形态 选取矢状位关节盘最大截面以评估关节盘形态,正常关节盘呈双凹型,上下表面均为凹型,依据De Oliveiri 等[3]的分类,评估关节盘变形:双凸形,上下表面均为凸形;伸长型,关节盘均匀延长变薄;后带膨大型,关节盘前缘平直,后缘呈双凸状;折叠型:关节盘于中心部发生折叠。
1.3.3 关节腔积液 关节盘将颞下颌关节腔分为关节上腔和关节下腔,在斜矢状位T2WI 序列上关节腔积液呈高信号。
1.3.4 翼外肌下头附着点 正常情况下双侧翼外肌下头对称性附着于髁突周围,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患侧翼外肌下头附着点可以较对侧增厚,在斜矢状位T2WI 及PDWI 序列呈低信号,甚至出现“双半月板征”。
1.3.5 髁突骨质改变 包括髁突骨质变平、边缘骨赘样增生。
本组31 例, 女23 例占比74%, 男8 例占比26%;临床9 例患者表现为双侧TMJ 紊乱,22 例患者表现为单侧TMJ 紊乱;62 侧关节中39 个关节盘位置异常,占比约63%,其中17 个为可复性前移(图1),18 个为不可复性前移 (图2),2 个为不可复性前外侧移位,2 个为关节盘粘连;30 个关节盘形态异常,占比约48%,其中15 个呈后带膨大型,8 个呈伸长型,5 个呈折叠型,2 个呈双凸形; 31 例患者中26 例患者39 侧关节出现积液(图2); 9 例翼外肌下头附着点较对侧出现增厚 (图3);62 侧关节中22 侧髁突骨质退变,7 例髁突顶部平坦,15例骨质增生(图3)。 临床症状与MRI 表现相关性见表1, 与无症状的关节相比,TMJ 紊乱的关节MRI 出现异常影像的几率均有显著差异。
表1 临床症状与MRI 特征相关性统计n(%)
图1 可复性关节盘前移,图1a 闭口位显示关节盘前移,盘分界角约30°,关节盘呈后带膨大性,图1b 张口位显示关节盘与髁突对位关系恢复正常
图2 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张口位(2a)和闭口位(2b)关节后带均位于髁突前方,关节盘呈后带膨大型,关节上腔见高信号积液影
图3a,不可复性关节盘(箭头)移位伴翼外肌下支附着点增厚(弯箭),同时可以看到髁突骨质增生(直箭),图3b 对侧可复性关节盘(箭头)前移伴正常的翼外肌附着点(弯箭)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是一种常见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发病尚不明确,通常认为与心理、创伤、解剖异常及关节负荷过重等因素相关,大多数患者有多重致病因素[4]。 传统X 线及CT检查可以很好的显示关节骨质结构变化, 但对关节内软组织、关节腔积液等显示不佳,关节造影为有创性检查,临床应用范围有限;MRI 能清楚的显示颞下颌关节的骨性结构、 关节盘及关节周围软组织, 并且可以任意层面成像, 因此目前被视为TMJ 成像的金标准,除了常规的静态成像外,磁共振动态成像能更直观的显示关节的运动状况,但动态成像容易出现“跳跃”现象或运动伪影,需要与静态成像结合观察。
颞下颌关节由髁突、关节凹、关节盘、盘后区及附属的肌肉韧带组成, 关节盘是位于髁突与关节凹之间的双凹形纤维软骨, 用以缓冲颞骨与下颌骨髁突间运动,TMD 最常见的病理改变为关节盘与髁突对位异常,正常盘分角超过10°被认为关节移位,最常见的关节盘移位为前移位,本组研究关节盘移位的病例中前移位占比约89.7%。当开口位时关节盘恢复正常,称为可复性移位,可复性移位常常会引起关节弹响; 开口位关节盘后带仍然位于髁突前方时为不可复性前移, 病人常常表现为关节疼痛,弹响相对少见;除了关节盘移位外,本组病例中还有2 例表现为关节盘粘连, 开闭口位关节盘后带位置固定,临床表现为张口受限;部分研究提示无症状志愿者中有33%可以观察到关节盘移位[5],并且在有症状的患者中有16%–23%关节盘位置可以正常[6],因此除了关节盘移位外,我们还需要注意是否存在关节盘变形, 长期的受力不均导致关节盘形态失常,往往后带增厚膨大,随着时间延长,关节盘不断受到挤压及磨损,形成伸长型或折叠型改变,除了形态异常,关节盘内还可以出现信号增高或穿孔样改变。
正常颞下颌关节内很少出现关节腔积液,关节积液的存在与TMJ 疼痛和关节盘移位有关[7],本组病例中有3 例临床TMD 患者仅表现为少量关节腔积液, 提示关节腔积液可能是关节炎性病变的首要表现形式,通常关节积液位于前带周围,上关节腔多见, 大量的关节积液可以衬托出关节盘形态,形成所谓的“关节造影征”,国内赵二军等人研究认为关节腔积液与关节疼痛有明显的相关性[8],增强扫描可以帮助鉴别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关节积液,后者往往伴有强化的关节滑膜[9]。
Lafreniere 等[10]利用肌电图研究提示TMD 患者翼外肌下头在特定位置过度活跃, 以帮助稳定移位的髁突及关节盘, 本组病例中9 例可以观察到翼外肌下头髁突附着处较对侧增厚, 符合前述研究结果,其中6 例见于不可复性前移患者,我们考虑翼外肌附着点增厚与关节盘移位程度可能具有相关性,但需要更多病例研究进一步确认。
颞下颌关节骨性关节炎表现为髁突边缘骨赘形成、 顶部变平及骨质吸收糜烂等, 目前认为是TMD 的晚期改变[11],由于TMD 的临床症状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自我缓解, 因此髁突的骨质改变与颞下颌关节疼痛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总之,在MRI 评估颞下颌关节时,我们首先要注意关节盘在张闭口位与髁突的相对位置、 关节盘的形态大小,并仔细观察其他的细微征象,包括关节腔积液、翼外肌改变等,早期诊断TMD,以避免其进展为以骨性关节炎为特征的晚期不可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