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补白,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2020-11-09 15:56冯晓艳
文存阅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补白语文

冯晓艳

摘要:所谓“补白”,就是通过师生活动,将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补充、解释和说明,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达到曲径通幽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品读语言文字的方法。

关键词:补白;语文;课堂呈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一个个留白,激发想象,巧妙填补,课堂定会动静相生,张弛有度,精彩纷呈!

那么,如何适时、巧妙地运用补白,让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背景补白,体验文本

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多是名家名篇,是作者人生经历和积累后的倾吐。由于小学生在生活环境、生活体验等方面都与作者相距甚远,很难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为此,教师要设置利用背景、体验文本的补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背景补白一般在授课伊始,对课题质疑之后出现最好。如《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作者以不同的情感体验反映了同样的爱国之情。《示儿》是通过“悲”体现的,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是因“收蓟北”的喜表现出来的。诗人因何而悲,又因何而喜,这其中的滋味不是简单的诗句就能体味出来的,必须结合当時的时代背景。教学《示儿》时要了解陆游当时所处的南宋时期,广大中原地区被金兵占领。在金人的铁蹄下,沦陷区的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他们日夜盼望着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一年又一年,他们只能“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人陆游最终则因“但悲不见九州同”,而抱恨终生含悲而去。这样的悲是凝重的,令人荡气回肠,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如不进行背景补白,单凭对诗句的孤立理解,只能是囫囵吞枣,更不要说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了。再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喜形于色、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喜极而泣……,总之,一个“喜”字,囊括了全诗的氛围。再三思忖,为什么回家就喜成了“涕泪满衣裳”的样子?原来,多少年没回家了,因叛军占领“河南河北”,导致诗人杜甫携妻带子背井离乡。这期间,诗人饱尝了太多的思乡之苦,如今,叛军被平定,失地被收复,国家重归统一,“妻子愁何在”,自己“喜欲狂”。可以说,杜甫的“喜”,不仅仅是因为小家,更是为了国家,不然诗人就不会发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沉重的哀叹!因此,诗人的“喜”显得是那样宽广高远,富有底蕴。在补白文本的基础上诵读诗文,带给人的是心花怒放的感觉。因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背景补白,对于深化学生的知识层面,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着水到渠成之功。

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写作背景,学生通过了解写作背景,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背景的补白。学生可以通过查找各种书籍、上网搜索资料等方式,了解有关文章的时代背景、历史演变、地理环境、物质条件,和人物的身份、资历、性格特征等等的事实材料,再在课堂中向同学们汇报材料,进一步让同学们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初步理解人物(事物)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使学生更感兴趣地学习课文。

二、标点添白,激活文本

标点符号是文章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结合给文章增添了丰富的内涵。由于作者在创作中的需要,文章中常常出现标点的留白。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标点补白,引导学生去展开丰富的联想,巧妙填补,既训练了思维,又激活了文本。

五年级上册《我喜欢》是张晓风的代表散文。作者用排比段的形式,以独特的视角,诗一般清新的语言,从三方面抒写喜欢的情怀:先写喜欢四季景象,再写喜欢自然景物,最后写喜欢生活生活。文章在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我喜欢生活,而且深深地喜欢能在我心里充满着这样多得喜欢。孩子们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对省略号进行了添白:“我渴望能在春天的午后,徘徊在怒放的樱花树下,看点点花瓣,在阳光下显出柔弱的影子。蜜蜂嗡嗡地叫着,唱着这春天的小曲。”“我热爱读书,在冬日的黄昏,独自沉浸在书海中,和一个个大师对话,享受这快乐和闲暇。书擦亮了我的言情,我的心灵也变得澄明清澈。”在标点添白训练中,学生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展现了生活中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词语扩白,深入文本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文本情感的聚焦点。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扩充词语的形象内涵、情感内涵,让学生在词语与意境的沟通运用中,获得语言滋养,深入理解文本,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我在教学张晓风的另一篇散文《有些人》中,就借助于“词语扩白”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

文章开篇写道:“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他,却清晰地记得他。”接着,用四个场景,分别追忆了一位女教师、米店老板、无助的中年人、敬业的代数老师的凡人小事,赞扬了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其中第二个场景这样写道: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那个胖女人说。“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即神明”?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遇见那些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在这段文字中有一个看似普通的词语“不敢”,但这普通的“不敢”背后却映射出米店老板的敬畏。于是,我追问道:“她不敢做什么?”一时间,孩子们面面相觑,我启发他们可以结合生活的感知,和所看到的新闻报道来谈,于是,有的说“她不敢缺斤少两”,有的说“她不敢欺骗顾客”,还有的说“她不敢以次充好”……孩子们的思维渐渐打开,通过对“不敢”的扩白,更深刻理解了米店老板对诚信的敬畏,对行规的敬畏,对“自律”、“慎独”理解的也更深刻。

四、细节挖白,充实文本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小學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能够把握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真情,善于引导学生在情节的细微处挖掘补充,将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使文本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丰满。

《东施效颦》是一篇文言文故事。故事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其中就有很多可挖掘的细节补白之处:如描写西施的美貌,东施的心理活动、众人看到东施效颦后的表现等等。为了培养孩子们一心向善的正能量和初步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意识,我设计的细节补白是: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人见而怜之,                       。孩子们发挥想象,仿照原文的表达方式,将静止的文字生成动态的画面,进行细节挖白,有生写道: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人见而怜之。富人敞门相迎,端汤喂药;贫人疾步相携,嘘寒问暖。这样,在师生、生生挖掘的画面和原文的对比中,西施更显楚楚动人,东施则丑不忍睹,不仅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是对寓意的理解更水到渠成,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五、结尾续白,拓展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语文课上,教师如果抓住这一空白,引领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

如《穷人》中的桑娜一家在收养邻居家的两个孤儿后,他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生死攸关的烛光》中,“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等等。

结尾续白可以为作品进行再创造,增添余味,对深入领会文本,锻炼思维是大有裨益。但是这种续白要考虑作品中已经实写的内容、已向读者暗示或提示的部分,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奇而偏离了作品的创作主旨。

除了刚才介绍的五种补白方式,我们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采用其他的补白策略,如画面重现、音乐感染、表演再现、假设对比等。总之,补白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态度。补白带给学生的是文本体验的内化,是思想情感的提升,更是思维水平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文本,善于发现空白、填补空白,缩短生本的距离,让学生沿着作者的心迹前行,在浓浓的语文味中,任思绪分扬,邂逅更加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

猜你喜欢
补白语文
多元“补白”,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立足文本,让思绪在空白处飞扬
“布白”技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运用
关于增强小学阅读课堂教学效益的若干思考
追寻怎样的语文课堂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
语文俱乐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