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莹
【摘 要】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是采取单篇教学的形式,主要对单篇课文进行深入的讲解,学完一课之后再学一课。但是,这种形式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都不够理想,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单元整体教学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优势。本文主要就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路径做出详细阐述,希望能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教学路径
所谓单元整体教学,即将单元作为一个整体,紧扣单元主题,将其中的内容有机整合起来,集中开发教学资源。它是一种可以切实促进教学效率提升的教学形式。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设计整个单元,而不是单节或单篇。将这种教学形式运用在教学中,能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在单元整体教学中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
一、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单篇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细致地讲解完教材中知识点。同时,同一章节的文章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而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重复教学的现象。因为课时有限,部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忽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锻炼,只是盲目灌输知识。而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将多篇文章当作整体,结合文本主旨来整合课堂教学的内容,这就在极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教学现象的出现。教师对整个章节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不仅有确切的方向,还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在此模式下,教师就无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讲解单篇文章,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在达成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教学效率。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知识架构,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对此,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除了部分精讲内容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预习和拓展环节,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自主学习教材中的自读文章以及教师介绍的课外读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同时对其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在探究环节,学生能结合本章节的重点,自主思考、分析以及解决问题,同时实现对课内外知识的迁移,切实提高文本鉴赏的能力。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逐步形成了整体学习的意识,这使得教师不必再进行单篇文章的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其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明确课堂学习的方向。除此以外,群文阅读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收集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的文章。这样,学生的知识面会更加广泛,同时自主阅读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路径
(一)以目标教学统领单元整合
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时,首要任务就是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各个单元在初中教学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各个单元的文章特色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明确文本的主题,将各个部分的主线以及相应的目标梳理出来,在凸显教学重点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整合。需要注意的是,单元整合主要就在于明确单元教学的目标。该目标即本单元的主线,并且是明晰的、可以实现的,而不是虚泛的[1]。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以“理想、信念”为主的课文。总体而言,该单元的主题较为深刻,加之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呢?如果只是简单、宽泛的叙述,而缺乏联系实际,那么单元整合教学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在对文本进行解读后,可以清晰地发现,虽然《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无我与不朽》以及《人应当坚持正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但都是就论点展开相应的论述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课文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与理想、信念有哪些关联之处?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进行表现的?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并且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归纳出作者的写作特点。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能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构建出新的知识体系,其综合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对此,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将教学目标作为切入点,以保证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效性。
(二)紧扣教材,把握读写结合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教学转变为师生一同构建知识架构的动态过程,以此实现从“教课文”到“用课文”的转变。这就充分说明了,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材中的课文只起到范本的作用,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着手点。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并不局限于教材,是较为开放的综合性教学设计[2]。然而,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单元整合教学的核心,盲目渗透课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教材的领悟以及相应的训练,从而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要想有效避免这一问题的产生,教师就应当紧扣教材,将读写结合。例如,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要是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适合组织学生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练习。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思维训练:首先,在学习完《孔乙己》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借鉴文本的写作手法,试着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语言以及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以此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其次,在学习完《变色龙》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立意训练“变色龙”,进一步挖掘“变色龙”的立意。再次,在学习完《蒲柳人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其优缺点,从而塑造出“立体”的人物形象[3]。最后,在學习完《溜索》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通过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同时,学习到相应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这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和成长发展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三)综合性学习和单元整体有机整合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教学形式,综合性学习就是其中之一。只要一提起综合性学习,许多人就会联想到现阶段单元整合综合性学习中的多样化教学手段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但当透过教学中喧嚣的迷雾,细细思考,就会出现这样的困惑:单元整合综合性学习教学目的是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还是打通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在表面活跃的课堂上,学生是否真正做到了静思?总的来说,与传统的单元教学相比,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较为注重过程,换言之,即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单元整体教学是“放”,那么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有效情境,使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展开思考,而综合性学习则成为“收”,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4]。例如,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其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可谓是淋漓尽致,而本章节的综合性学习则是“戏剧大舞台”,那么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表演情境,引导学生揣摩品味人物的语言,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体现人物的形象特征。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站在人物的角度看待问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自然就会更加深刻、透彻。对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综合性学习与单元整体教学有机整合起来,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语文核心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才能将其真正落实到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白静.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认识[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01).
[2]杨雅萌.语文单元教学设计初探——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9(10).
[3]郎俊文.立人为本的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J].当代家庭教育,2019(14).
[4]李岚.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