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运动技能学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2020-11-09 03:32李建徐洪敏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25期
关键词:研究热点发展趋势

李建 徐洪敏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2010—2019年间88种文献资料的724篇运动技能学科研论文进行分析,以此了解我国近10年来运动技能学学科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及其新的研究视角。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9年发表关于运动技能学的论文数量逐年增长;其中当代体育科技、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以及运动这4类期刊和体育院校学报是论文发表的集中地;但是核心作者的数量和发表的论文内容的分类以及质量有待提高。

关键词:运动技能学  研究热点  发展趋势  学科科研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9(a)-0231-04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724 scientific research papers of sports skill science in 88 kinds of literature from 2010 to 2019 were analyzed,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new research fields and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s of sports skill science in recent ten years in China.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papers on sports skills published in 2010—2019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mong them, the four journals of contemporary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ese school sport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and the Journal of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focus of papers published; however, the number of core author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quality of published papers need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 Motor learning; Research hotspot; Development trend; Subject research

1  研究對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近10年我国运动技能学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研论文为调查对象,从运动技能学科学研究的数量、内容及研究成果进行剖析,为本研究提供基本数据资料。

1.2.2 数理统计法

通过Excel对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收集到的论文,按8个分析项目进行了分类和常规统计处理。

1.2.3 逻辑分析法

整体上对中国运动技能学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探讨运动技能学科学研究的特征,总结科学研究中出现的新研究方向或者存在的问题。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2.1.1 运动技能学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分析

据统计,2010—2019年公开发表的运动技能学科研论文724篇,年平均72篇。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该学科实用性、价值性非常高,且与体育很多学科极具关联性。

(2)该学科在我国备受瞩目,它不仅可以为体育研究者、体育教师、教练员以及运动员等提供体育运动技能、运动训练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思考,且本身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3)对该学科的研究成果是高校及中小学的体育教师评职称的重要依据。

(4)习主席曾在会议上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因《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及一系列政策的提出,为广大体育研究者提供了支持力量和理论依据。

2.1.2 运动技能学科研论文内容分布情况的分析

10年来,运动技能学科研论文内容的分布主要集中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分类、运动技能的特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理论研究、运动技能的迁移与运用、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因素、运动技能与体能促进、运动技能的评价方法与标准等方面(详见表1),究其原因如下。

(1)运动技能学习的直接理论来源: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以及体育心理学。综上可知,其学习内容种类繁多,也证实了运动技能学是一个以上述学科为基础,延伸的、应用型学科。

(2)2016年4月21日,国务院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第二节提到,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提高教学水平。体育教学要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注重运动技能学习,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重视实践练习。研究制定运动项目教学指南,让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

因此,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理论研究较多也是意料之中。但近10年,关于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因素、运动技能与体能促进和运动技能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的研究却极少。

2.2 主要研究成果分析

2.2.1 运动技能的学习方面

鄧若峰的《运动技能学习层次构建》、柳皓严的《运动技能类比学习研究》等论文研究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近10年来运动技能学内容空洞,极大地丰富了运动技能学学科内容,使其脱离了处于边缘性学科的地位,为我国运动技能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2.2.2 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方法与理论研究

陆鑫的《论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郭砚莉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排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郭超的《对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与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等论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运动技能所包含的内容、现在高校及中小学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技能存在的问题。现今如何将体育教学方法与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和学习机制进行有机的结合成了研究重点,为现在一线的体育教学者提供了方向性的借鉴和指导;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现在体育教学中盛行的趋势是以运动技能为重点式的体育教学。

2.2.3 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因素

在2010—2019年中,虽然关于此方面的论文非常少,但之前关于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因素等内容有所丰富,现在的研究者更是将其理论运用到了实际的体育训练和教学中,从徐霞的《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张秀丽、董翠香的《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内部因素研究》等论文中可知,根据影响运动员学习运动技能的多方面因素,教练员或体育老师可以做出大胆尝试,及时调整并给运动员或学生做出信息反馈,找出问题的对策,以提高运动成绩和表现。

2.2.4 运动技能的迁移与运用

吕梅林的《运动技能迁移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孙海勇、丁花阳的《正迁移规律在高校体育课运动技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孙敏的《运动技能迁移对网球教学效果的研究》等论文把正迁移规律运用到多种体育运动项目,并取得了一定运动项目的成绩。但在这些论文中并未提到负迁移对学习是否有促进或抑制作用。

利用正迁移的规律来把一种运动技能的经验或者方法来运用到另一个运动项目上去,例如网球发球动作中的引拍,倒拍与羽毛球中击高远球中引拍,倒拍动作相似。负迁移一般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负迁移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或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以及知识的正确掌握。那么,在动作技能处于学习的分化阶段时,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负迁移的阻碍作用来防止多余错误动作的发生,以此来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或许将一个动作练到自动化,然后通过负迁移将它破坏掉,利用某种训练手段来提高运动技能的掌握。在这方面,并没有相关运动技能学的论文作此研究,这兴许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或者研究中存在的空白。

2.2.5 运动技能的分类

近10年并没有太多关于运动技能分类的重新界定和定义。只有在原有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和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进行分类,道出重新划分的意义。分类的论述相对较少,因此显得不是很丰富。

2.2.6 运动技能的特点

夏娇阳、尹大利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理论与特点研究》,刘聪的《我国优秀运动员运动技能特点的分析》,关吉臣的《论运动技能练习过程的特点》等论文阐述了运动技能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以及对优秀运动员运动技能特点的分析,除本身天赋之外,更多的是靠后天科学的训练。因此抓住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至关重要。

2.2.7 运动技能与体能促进

吴健的《篮球教学中运动技能与体能融合设计的实践探索》、茅汝青的《学习运动技能发展学生体能》等论文提出体育教师应不断调整运动技能教学方法,在不影响运动技能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应根据运动技术的特点,采取多种手段增加练习时间,增加运动量,让学生的体能在技能学练中得到增量发展。

2.2.8 运动技能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杨武山的《运动技能考核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尝试》、程鹏的《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主项运动技能考级内容与标准研制》等论文提出了不只是检查技能掌握的情况,更为关注的是学生掌握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同时,刘振廷在《开放式运动技能理论下篮球技能学习认知评价体系构建》中提出了在运动技能的考核中不仅要严格执行考试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方法上也让不同的老师进行评价,取平均成绩,避免因主观因素造成的成绩偏差。

3  我国运动技能学存在的问题

3.1 研究内容具有不平衡性、不充分性

(1)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理论研究的论文比较多,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因素、运动技能与体能促进和运动技能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的研究却非常少;运动技能中的负迁移是否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

(2)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理论研究中,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不够充分,运用到体育运动项目种类上亦是。现在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游戏教学法、竞赛教学法以及情境教学法等,像是角色扮演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自主探究法也只浅尝辄止,没有充分挖掘其深层价值;有关运用到体育运动项目种类,只是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拓展到一些相对普及性高的运动项目上,如篮球、排球、田径以及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并没有涉及到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上,例如龙舟。这也是许多运动项目成绩难提高的因素。

3.2 研究的论文发表方向与渠道具有分散性

据研究发现,有关运动技能学的论文广泛地发布在各体育类的学术期刊上。近10年,相关论文数量逐年增长,各类期刊上如当代体育科技、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以及运动这4类期刊和体育院校学报是论文发表的集中地。但在中国体育科技、体育科学以及体育学刊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相对较少。这点可以理解,毕竟优秀论文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不同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结果,意味着文章的质量水准都相应提高。

3.3 研究的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据研究发现,核心作者的数量和发表的论文分类及内容的质量有待提高。研究来看,论文范围相对较大,创新略有欠缺。其中,有2项问题较为显著,一是内容上并未完全体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态度,更多的是简单概括;二是分类上看,许多体育研究者并未在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教学方法上提出新的分类内容。

4  建议

4.1 坚持兴科必先强师,充实师资力量

深刻认识体育教师以及运动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想在运动技能学迁移与运用或体育教学方法上有所新突破,关键得看体育教师、教练员和学生运动员在教学及训练实践中是否有大胆的尝试,改变墨守成规的训练体系,他们的直接感受是新研究方向的突破口。

4.2 加强体育界与各界学术界合作的愿望和潜在能量

王家宏教授曾在“体育学科的发展和科研趋势”的讲座中指出,要以国际化视野、跨学科的思维看待体育学科。体育界学术者只在本业界进行学术交流往往是不够的,必须进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科学技术的交流、扩散与合作,不仅是学术界学风的趋势,更符合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和发展诉求。

4.3 加大对运动技能学科财政教育的投入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戰略性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政府主要通过规划、政策予以引导,并鼓励符合条件的运动技能学科申请相关专项及基金支持。加大对运动技能学学科物力、财力的投入,保障体育科学研究者对此科研的顺利进行,继而提高运动技能学学科论文的质量和创新性。

4.4 完善期刊出版的标准和要求

针对运动技能学相关论文发表方向与渠道的分散性问题,不能降低论文录用的标准,严格执行出版的标准。

4.5 提高体育教学者的自身教学素养与强化基本技能

强化运动员、中小学学生体育运动。体育教师和教练应提供更正确、合适的教学方法及科学的训练体系,保障他们健康、正确地掌握运动技能,从而提高训练成果,增强体质,也为我国实现体育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丁剑翘,郝光安,王海,等.我国学校体育运动技能评价标准建立的可行性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1):71-73.

[2] 祝捷,陈彦端,胡月.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1):102-108.

[3] 刘世磊,黄彦军.日本《义务教育体育科学习指导要领》运动技能课程内容设置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学刊,2020,27(2):103-109.

[4] 徐政权.我国青少年运动技能发展的瓶颈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1):236-237.

[5] 叶秋霞,娄会娟.运动技能迁移在体育教育训练中应用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9):184-185.

[6] 程鹏.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主项运动技能考级内容与标准研制[D].广州体育学院,2019.

[7] 李辉.基于运动技能分类的运动心理准备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3):245-246.

猜你喜欢
研究热点发展趋势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中国电子档案袋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