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教融合全力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2020-11-09 02:55孙宝国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科教融合治理体系创新型人才

孙宝国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面对世界范围内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已成为社会共识。在《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方案》中,北京工商大学被列入北京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行列。在“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北京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由2019年世界第103位,跃升至世界第48位,是市属高校中唯一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100的学科。结合学校近年来办学定位、办学实践等探索,提出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科教融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提升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不断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和育人环境,为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提供更多更优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治理体系;创新型人才;科教融合

当前,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校肩負着重大使命和责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多重压力和挑战。站在办学70年的历史节点上,北京工商大学在北京市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新时代浪潮中,迈入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行列,如何书写好这一时代“答卷”,为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这是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核心命题。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高质量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增强办学实力为目标的建设路径,坚持科教融合、内涵发展,大力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提升校园治理效能,全力构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坚实框架和推进内涵建设。

坚定办学方向,奠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压舱石”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鲜明导向。为此,学校充分发挥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研究修订校院两级议事决策制度,建立健全党组织和党政会议规则,加强培训并严格落实,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构建校院两级科学决策和管理运行机制。同时,通过理论武装和强化学习,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教育引导师生深刻认识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是强校荣校的历史机遇,树立争创一流、勇攀高峰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共同愿景。

围绕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学校研究制定了《北京工商大学2025行动计划》,提出“一条主线、两项建设、三大战略、四个行动”的总体思路,积极推动学校综合改革,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在广泛调研、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明确新校区和老校区功能定位,加强校园规划设计;按照北京市机构改革部署和要求,大力调整内设机构和学院设置,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设立生态环境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国际经管学院、电商与物流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立大数据技术研究院、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院、首都商贸发展研究院及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等七个校级校管研究机构,聚焦国家、北京和行业发展需求,构筑起职责明晰、高效运行、协同配合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组织体系架构。

为建立健全研究型大学管理运行机制,学校不断推进依法治校、校务公开,坚持以章程为统领,健全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制度体系建设,通过提升治理能力、优化作风建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管理队伍,全方位提高学校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目前,经过“废、改、立”,已制定了316件与《北京工商大学章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大力加强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校各委员会和领导小组建设,逐渐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治理格局。与此同时,强化全员教育管理,组织开展“作风建设年”,加强业务培训力度,引导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努力钻研管理业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绩效,建设一支适应研究型大学发展需要的专业化管理队伍。通过大力提升治理效能,建立以师生为本的服务型管理机制,构建鼓励创新、管理规范、分工负责的治理模式,奠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坚实基础。

培养创新型人才,找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力点”

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显著特征。因此,学校积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本为本”,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加快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尤其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步形成了北工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在“十三五”时期提出“369”人才培养指标、推行期末集中大考和英语分十级教学等基础上,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高效有序推进完成线上教学的同时,经过认真筹备,学校2020年6月启动了“落实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新时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教育教学思想大学习大讨论;发布学校指导意见,按照教育部系列文件、“国标”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全面系统地修订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案,召开论证评审会邀请校内外专家把脉问诊,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开展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建设,突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了教育教学奖励办法,线上举行首届教学名师、教学标兵评比,建立教学奖励长效机制,强化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引导教职工钻研教学、潜心育人;进一步健全考试招生制度体系,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大力吸引一流生源等。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关键,学校一直坚持“优秀人才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这一理念,通过多措并举引人育人,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吸引更多一流人才和优秀学者加入学校教师队伍。十余年来,围绕提高师资水平、优化队伍结构,学校每年举行公开招聘,已累计引进优秀人才455人。每年举行新进教师培训,所有学科常年招聘高层次人才、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先后制定了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和柔性引进办法等制度,培育和引进了包括“千人”“万人”“优青”“北京学者”等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共五十余人。同时,大力推进和完善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校院二级考核相结合,实施单位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和教职工年度考核。2016年起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2018年起新进教师实施预聘制,不断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目前,正在进一步研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类评价体系,采用基于合理技术方法的评价方式,健全有效的评价反馈和持续改进工作机制,提供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保证,引导广大教职工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努力成长为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四有”好老师。

为巩固优势、突出特色,学校不断整合资源,聚焦国家特别是北京经济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和需求,进一步促进工、商学科交叉与融合,强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2019年新增5个本科专业已于2020年开始招生。积极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现实需要,探索满足互联网时代学习者个性化和终身学习需求,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此外,大力推进“留学北工商”国际化战略,留学生比例不断提高,加强国际科研、教学实质性合作。同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起“金字塔”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15年起建有学生创业园,至今已孵化创新创业项目204个(其中已注册公司30余家),累计拨付创业扶持资金132.4万元。2016年,入选首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及首批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基地;2017年,入选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总而言之,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进一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着力构建科教融合、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全方位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坚持科教融合,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竞争力”

重视科学研究并取得高质量科研成果,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根本标志。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也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和主要发展动力,因为“研究”是区别于其他类型大学的根本标志。学校牢固树立以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首都和国家发展的意识,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首都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重视和支持师生开展科学研究,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形成有特色科研团队,进而引领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把科技创新贯穿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各个方面。立足于国内外学科领域最前沿,积极推动面向国家、首都和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在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大数据分析、化妆品技术及监管、塑料制品质量评价与安全、首都流通业、金融和国有资产管理、物流管理等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学校科研总经费和获批“两科”基金项目逐年增加,承担国家和北京市重大项目稳步攀升,科研质量和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持续改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每年开展科研优秀成果评选,将进一步加大高水平、代表性科研成果奖励,激励优势学科在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等方面,通过攻坚克难、团队协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有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增加國家级科研平台和奖项,产生更多关键核心原创技术成果,推进产学研结合和广泛应用,更好地服务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2009年,学校提出了“工科以食品为龙头”的发展理念,十多年来,食品相关学科紧密围绕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与中粮集团、首农食品集团、顺鑫集团、伊利集团等食品企业紧密合作,促进了学科跨越式发展。2018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203位;2019年,提升至103位;2020年跃升为48位,成为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100的学科。同时,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带动下,农学也跻身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榜单和ESI全球前千分之五。

在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和社会、行业需求的过程中,学校积极倡导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动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学科领域前沿,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将最新的思想理论方法和知识引进课堂教学,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把先进科研设施转化为教学创新平台,带领学生开展参与研讨式、自由探究式的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建立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制度及机制,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不但促使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而且在“科研—教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形成师生学术共同体,成为知识创新和传承的交汇点,实现科研和教学有效互动,形成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良好局面,逐渐建构起科研引导教学和学习的科教融合体系和制度。

实施文化育人,凝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软实力”

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校风优良的校园环境,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保障。学校积极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挥社会文明示范引领作用,以落实“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积极推进校园基础与环境建设,大力构建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匹配的校园育人环境。目前,已完成新老校区校园规划设计,正在推进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和三期规划,并完善和调整新校区办学环境和空间布局,提升和优化老校区校园环境和功能布局,未来力争通过新征及现有土地建设,实现“一院一楼”的办学布局。同时,着力提升两校区校园文化环境,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北工商精神融入校园环境,实施校园“一步一景”“一院一品”工程,改造和优化部分楼宇,修缮和绿化校园设施,形成建筑物和校园空间、花草树木相互融合、协调统一的校园景观,建成设施齐备、绿树成荫、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美丽校园。

学校高度重视学术氛围、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培育,以迎接校庆70周年为契机,积极推进和谐与智慧校园建设。按照“智慧、融合、美好”的理念,全方位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培育浓厚自由的学术氛围,建设文化氛围浓厚、校风学风优良的和谐校园:创作发布校歌,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打造校园品牌活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以实施后勤综合改革为重点,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增强师生获得感和满意度;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发展深度融合,加强智慧校园顶层设计,深度集成信息资源,推进设施全面升级,围绕“一网一卡一平台”目标,打造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智慧教育环境,努力建成全向交互、全面感知、高效协同、个性便捷的智慧校园,从而不断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软环境。

纵观世界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均有一个漫长的历程,并非一蹴而就,北京工商大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刚刚起步,尚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既得益于时代和北京市赋予的研究型大学建设良好外部环境,更有赖于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奋斗拼搏,继续秉承校训,坚定走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道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全面加强校园治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精神,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共同携手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北工商华章!

参考文献:

[1]张大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做实“三个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20(3):1-3.

[2]张衡,眭依凡.中国特色一流大学治理结构:理论基础、体系架构、变革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0(3):11-16.

[3]钟秉林.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2):1-3.

[4]王战军,娄枝.世界一流大学的社会贡献、经验及启示—以哈佛大学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1):26-34.

[5]吴洪富.一流大学科教融合的制度与实践:坎特伯雷大学的经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1):59-66.

[6]窦海元.再回首:《拜杜法案》是激励还是误导—基于乔纳森·科尔《大学之道—美国名校的崛起、不可或缺的地位、必须保护的理由》的分析 [J].教学研究,2018,41(2):1-3,124.

[7]刘尧.地方大学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基于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4,8(4):7-11,15.

[8]刘邦奇,黄蔚.构筑智能教育新形态[N].中国教育报,2020-06-20(3).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科教融合治理体系创新型人才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对“学术立校”大学价值追求的当代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