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方案》的指导下,北京工业大学对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准确把握建设的着力点,通过凝练特色、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带动学校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努力向“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
关键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双一流”建设;内涵发展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各项部署,经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讨论通过,2020年5月6日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印发《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21所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划分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特色型大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三个类别共5个档次。作为一所从办学伊始就承载着为实现北京工业和城市建设“高、精、尖、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重要使命的市属高校,北京工业大学在《方案》中被确定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重点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一分类的确定,为学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办好首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工作遵循。
明晰办学定位,把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着力点
北京工业大学创建于1960年,回顾60年的办学历程,历代北工大人在创业中起步、在勤勉中发展、在创新中跨越,推动学校实现了由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三次重要转变。2017年9月,学校正式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12月,在学校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上,学校党委集全校之智、聚全校之力,做出了全面开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新征程的决策部署,强调要紧紧抓住首批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在2060年建校100周年时将北京工业大学全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2018年6月,《意见》出台后,学校全面梳理总结近年来办学成果,研究制定学校层面落实《意见》的实施方案,对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一办学类别,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的着力点。
1.推动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关键指标。学校将“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土木工程为龙头,以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为核心,以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两翼,提升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水平,加强光学工程、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建设,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基础学科及经管、人文、艺术、教育类学科协同发展水平,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完善、具有创新活力的特色学科生态系统,构建起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框架。
2.培养引领未来的一流人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永恒主题。学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着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研究生教育,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学科育人功能,将专业设置与学科设置高度匹配,重点建设建筑土木类、环境能源类、信息类、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类、理学类、生物医药类、經济管理类、人文外语类、艺术设计类等专业,推动实现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通过第六次教育教学大讨论,学校正在加快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夯实基础。
3.培育和产出一批国际学术前沿并跑乃至领跑水平的一流科研成果,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核心要素。学校坚持“顶天、立地、育人”的科研工作方针,努力实现“首都重大工程有贡献,国家超级工程有身影”。近年来,学校先后实现内部培养产生院士的重大突破和市属高校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学校现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2个,省部级及行业科研基地60个,“111计划”引智基地3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协同创新中心4个,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依托上述高水平科研平台,学校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不断提升。
4.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也是学术创新的核心力量。学校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同时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鼓励拔尖人才、创新团队脱颖而出。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1,907人,其中,战略科学家3人、领军人才25人、卓越人才23人、优秀人才93人,初步形成了素质、能力、水平、年龄均衡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
坚持内涵发展,走出具有北工大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的分类发展可以促使各类大学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发展目标,鼓励高校的特色化发展,避免因盲目追求学校规模和学科布局的大而全而可能带来的资源浪费[1]。为了实现高校的分类发展,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各个高校坚持自身特色,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并发挥其优势,坚持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目标,及时创新教学模式,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2]。具体到北京工业大学,就是要处理好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综合发展与特色发展、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集中学校在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监测和治理、新材料制备与利用、智能制造和高精尖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的力量,形成特色更加鲜明的竞争优势。
1.凝练学科与专业建设特色。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需要,面向解决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建设“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一流学科群”和相关专业,解决城市建设、污染治理、环境改善、交通拥堵缓解等现实问题,集中力量发展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5个~6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大力促进学科交叉,推动基础学科、艺术、教育及经管类等人文社科类学科协同发展,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完善、具有创新活力的特色学科生态系统,以战略眼光来做好学科专业的整体谋划,遴选储备一批学科,构建以一流学科带动整体发展的良好学术生态体系。
2.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抓住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和大学学术性的组织属性,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管理决策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3]。遵循大学发展的规律和内在逻辑,充分激发内生动力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结合招生生源和就业去向的特点,不断推进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的改革,注重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发挥“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一流专业”“优质课程”“教学名师奖”等项目的示范作用,制订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并科学组织实施,构建横向分类、纵向分层、阶段贯通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首都情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3.彰显服务北京的科研特色。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开展前沿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与自身办学类型相匹配的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构建国内外创新资源深度融合、科研与应用相互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形成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城市建设、新兴产业、社会发展、文化创意、基礎研究七大科研特色板块。从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城市建设和民生需求、首都十大高精尖产业三个维度,深度融入首都城市建设发展,为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大兴新机场等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冬奥会、世园会等重大活动提供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展现出知识创新主力军的应有贡献。
4.打造研究型师资队伍特色。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强高端、优结构、重改革、增活力”的发展思路,加强学术特色、团队特色和事业环境特色建设,培育主攻方向,引导教师坚持首善标准,潜心教学科研。引人与引智并举,实施青年教师发展计划与人才梯队建设,促进教师分类发展,提升队伍国际化水平。根据学科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方案,有针对性地广开人力、智力资源引进渠道,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科研奖励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形成体现不同教师特点的分类评价体系,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通道建设,建设一支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研究型师资队伍。
深化综合改革,坚定不移向“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
在挖掘特色的基础上,学校不断整合资源、巩固优势、深化改革,按照分类发展的要求,扎实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工作,通过优化存量调整,带动增量创新,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
1.学部制改革成效逐步显现。学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成立了信息学部、文法学部、城市建设学部、材料与制造学部、环境与生命学部、理学部六个新型二级教育科研机构。学校的二级教学科研机构由改革前的34个优化调整为16个,迈出了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简政放权、扩大和落实二级机构自主权的坚定步伐。学部制打破了院系界限,学科协同优势逐步显现,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势明显,科学研究优势显现,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实现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协同运行,提高了管理效能,扩大基层单位的办学自主权。
2.内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完成新一轮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增设教师发展与评价、学科建设与科学技术、学术道德三个专委会,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系统完整、层次分明的学术治理体系。通过修订《北京工业大学章程》,全面梳理学校权力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建设情况,定期跟踪督查制度制定及落实情况。以科研管理和招生管理内控为突破口,推进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向教学、科研、管理延伸。建立政府会计制度新系统,完成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实施方案。统筹推进预算管理改革,探索建立校院两级财务分担机制,扩大二级单位在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自主权。深化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改革,依据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打包至学部(院),探索差异化拨款和自主分配方式,推动“学校办学院”向“学院办学校”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3.服务北京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学校成立服务北京工作委员会并设置服务北京办公室,组建顾问委员会和服务北京专家团,出台《服务北京行动计划》框架。统筹各方资源做好对接合作,策划与各区、各行业重点企事业单位服务合作,推进重大服务项目落实。成立北京城市副中心研究院,深度融入首都城市建设发展。建设北京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主动服务首都“三城一区”建设,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大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与密云区人民政府共建大学科技园密云分园,积极参与并承担怀柔科学城“纳米生物医药精准诊断子平台”建设,“车载电子用高可靠互连材料关键制备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批怀柔科学城成果落地专项,自主研发的RV减速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落地亦庄开发区产业化发展。搭建京津冀创新联盟组织架构,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轮值办事机构,建立三方会商和工作推进机制,推动学校与河北省石家庄市、河间市等地的全面战略合作落地见效。
4.学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学校构建了以土木工程为龙头的“双一流”建设学科群,作为体制机制改革实验特区,创新资源配置与管理机制,在人、财、物等方面向重点建设学科倾斜,以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式发展,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双一流”建设期内,学校新增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学科进入2020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前400,位列QS2020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内地第32名;2019年,环境与生态、计算机科学2个学科新晋ESI前1%,总数达到5个;4个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在“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首次跻身全球500强;在QS发布的2021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学校世界排名提升至651位~700位,为历史最好排名;在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奖入围名单中,学校成功入围两大奖项。
5.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六次全校教育教学大讨论,不断凝聚育人共识,使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坚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培养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养成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入脑入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稳步提升,国际视野进一步拓展。近年来,北工大学子在各类科技赛事中频频折冠,2019年首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优胜杯”。毕业生深造率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不断改善,社会评价更加积极。建校60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16万余名毕业生,其中9万余名走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各条战线,成为首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2020年5月12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到校督促指导巡视整改工作时强调,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努力建设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工业大学的期望,是首都人民对享有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我们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下一步,学校将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改革发展。面向“十四五”,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不断深化和巩固现有成果,破解分类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将北京工业大学全面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参考文献:
[1]杨林,刘念才. 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分类与定位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08(11):23-29.
[2]钱亮. 我国高校分类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3):127-128.
[3]王平祥.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
(作者单位:谢辉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高阿娜、刘幸菡,北京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