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涛,罗先武
(1.仙桃职业学院,湖北 仙桃 433000;2.武汉大学健康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1)
心肺复苏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用人工方法建立和恢复循环、呼吸的过程,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急救技术之一[1]。在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通常是患者病情变化的最先目击者,护理人员能否及时发现患者心脏骤停并迅速采取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2]。国内有研究显示:在临床实践中,实习护生心肺复苏技能的优秀率仅为2.97%,及格率不足50%[3]。因此,国内的护理院校迫切需要改进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护生心肺复苏技术的操作水平,为其进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微格教学法又称微观教学,是一种借助摄像机、录像机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技能训练的小型模拟教学活动。国内有相关研究表明:微格教学法具有反馈及时、注重学生自我反思及自我改进等优点[4],学生通过录像回放、师生评议能及时发现自身操作训练中的不足之处,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及时纠正错误,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技能训练方法[4]。本研究将微格教学法应用于高职高专护生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教学中并取得良好效果。
于2019年9月—2019年12月选取我院2018级护理专业学生96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名,女生94名,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8名。实验组护生年龄为 19~22 岁,平均(19.58±0.70)岁;对照组护生年龄为 18~21岁,平均(19.56±0.79)岁。两组护生在生源结构、性别、年龄、在校期间学习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教学时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法将96名护生分成12组,每组8名护生,实验教学时在1名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技能训练。
实验组采用微格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示范法。两组护生除教学方法不同外,指导教师、教学学时、训练模型和考核方法均相同。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培训为12学时,考虑到护生在前期的基础护理学中已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本次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均采用实验教学的形式进行。
1.2.1 实验组教学方法(1)课前准备阶段。组建由8名教师组成的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课程组,其中专职教师3名,实验指导教师5名。由已连续4年获得全国护理技能大赛高职组优秀指导教师的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负责人担任组长。开课前组长组织课程组教师集体备课,解读《2018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集中观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18年护理赛项(高职组硬盘)》操作视频,统一操作步骤和手法。同时课程组教师为护生编写了4例不同情形下出现心跳骤停需要抢救的模拟案例,其中3个案例用于技能训练,1个案例用于最后的技能考核。实验室工作人员提前完成模拟人参数设置,提前测试模拟案例的运行过程。(2)模拟练习。实验教学时,指导教师为护生讲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标准,随后观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18年护理赛项(高职组硬盘)》操作视频,教师结合视频对每项操作步骤进行讲解,并集中示范操作要领,随后小组成员4人组成一个模拟小组进行高仿真模拟练习,其中一人负责病情观察和判断,一人负责心肺复苏操作,一人负责录像,一人负责记录。每轮操作完成后进行角色互换,直至每个护生完成心肺复苏的技能操作。模拟练习开始前,指导教师给护生分发模拟教学案例,小组成员对模拟案例进行讨论,明确主要的处理措施和角色分工。整个操作过程全程摄像,便于后续的自我反思和分析。(3)操作后反馈。护生完成一轮模拟练习后,指导教师打开录像,让操作者和小组成员一起回看。操作者对照评分标准进行反思,指导教师引导操作者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评议,通过自我反思、同伴评价和教师点评3种方式,让操作者明确自身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在后续的技能训练中,有针对性地规范和调整操作要领。
1.2.2 对照组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示范法,即教师示范—护生练习—教师指导。实验教学时指导教师给护生讲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标准,护生首先观看操作录像,然后指导教师为护生进行操作示范,最后护生分组练习。在护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在旁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和纠正。
培训结束后护生进行心肺复苏技能考核,以《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心肺复苏操作技术评分标准》为评分依据,其中环境评估2分、判断与呼救6分、安置患者体位6分、胸外心脏按压23分、开放气道4分、人工呼吸10分、判断复苏效果15分、整理记录6分、复苏评价21分、关键环节7分,共计100分。护生5分钟内完成物品准备,5分钟内在某公司高级心肺复苏考核系统上完成心肺复苏操作。考核人员为急救护理课程教学团队全体教师,教师主要负责环境评估、安置患者体位、判断复苏效果、整理记录、复苏评价等方面的评分,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的评估以高级心肺复苏考核系统的客观记录为评分依据。同时收集护生对不同培训方法的满意度,选项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研究所获得的数据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两组护生操作技能成绩均分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护生操作技能成绩优良率及培训满意度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护生心肺复苏操作技能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其中实验组护生考核成绩优秀者(≥80分)18人,良好者(70~79分)30人;对照组考核成绩优秀者8人,良好者35人,合格者(60~69)5人,两组护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优良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护生心肺复苏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生心肺复苏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分)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考核成绩48 48 n t P 78.62±3.89 74.99±4.71 4.11 0.001 5
表2 两组护生心肺复苏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优良率比较[n(%)]
实验组护生对培训方法非常满意的有45名(93.75%),满意的有3名(6.25%);对照组护生对培训方法非常满意的有26名(54.17%),满意的有 21名(43.75%),不满意的有 1名(2.08%)。实验组护生对培训方法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 3。
表3 两组护生心肺复苏培训方法满意度[n(%)]
微格教学法树立了“以护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为护生创设了操作技能的应用情境,护生扮演护士的角色,以小组的形式为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进行急救,极大地提升了护生学习操作技能的积极性和兴趣,克服了传统示范法护生学习兴趣低下的弊端。操作过程中全程录像,方便了后续的评价与反馈[5]。通过教学情景回放、同伴评价和教师点评,操作者及时获得了大量的反馈信息,不仅能及时发现自身操作中的不当之处,还会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沟通技巧、团队协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后续练习时会及时、主动地加以纠正,改变了过去操作者重复犯错、被动学习的模式,激发了操作者主动反思、主动纠错的意识,极大地提高了操作技能练习的效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实验组护生心肺复苏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生(P<0.05),这与国内胡勇花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
微格教学法模拟了临床真实的情境,护生在一个真实、复杂的环境中应用操作技能处置紧急情况,能大大地提升护生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护生操作技能训练时的成就感。同时微格教学法给操作者提供了一个获得大量反馈信息的平台[6],护生通过回看录像、小组成员互评、教师点评,能及时发现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方案,在下一次训练时能及时纠正,大大地提升了操作练习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了抢救的成功率,促进了护生自信心的建立,也极大地提高了护生对培训的满意度。同时微格教学法不受场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训练间隙护生可随时观看录像,劳逸结合。操作者通过反复审视自己的操作过程,促进自我反思,寻找自身不足,下一次练习时的针对性更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对培训方法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护生经过传统的心肺复苏培训,在模拟人身上都能很好地完成操作,但一进入临场真实的环境,碰到突发的心跳骤停患者,通常表现出恐慌的情绪反应,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操作,这提示实验教学的环境与临床实践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心肺复苏的成败不仅与护生的操作水平有关,还与抢救环境、护生的心理素质等密切相关。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培训不应只局限于护生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还应训练其临场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7]。应用微格教学法进行技能培训,护生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开展急救,在紧张的环境中完成救护操作,同时还要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协调,有效地提高了护生的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锻炼了其心理素质,为在临床复杂环境下开展急救积累了经验,缩短了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
心肺复苏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急救技能之一,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心肺复苏技能中应用微格教学法,能显著提高护生的技能操作能力,护生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应用。由于受研究时间的限制,本研究只评价了近期效果,远期效果仍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