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冰,朱 列
(1.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2.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 自贡 643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学影像检查设备更新换代非常快,新技术层出不穷,但医学影像设备昂贵,其购置费和运营成本都相当高[1],多数学校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实训条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需要,且大多数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合理,专任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深入临床一线,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很难跟上影像新技术的发展。2014年年初,自贡市委、市政府从自贡市建设川南医疗卫生高地及教育高地的发展战略出发,整合医教资源,将自贡最大的两所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作为学院附属医院,两所“三甲”附属医院为我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四川省“十三五”(2016—2020)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要求:未来5年要加大县级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投入和民营医疗机构规模;CT、MRI、DR、超声设备、核医学设备、放疗设备等更加普及,分级诊疗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发展迅速,全面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包括远程影像诊断),独立建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据2017年我省行业调研分析显示,未来5年医学影像技术人才需求量缺口7 000人左右,主要面向民营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见图1。因此,专科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中小规模医院,适应期短、上手快、能独立操作多种影像检查技术的应用型人才[2]。
通过对川渝地区60家医疗机构,2015、2016、2017三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见图2),用人单位普遍看重毕业生的人文素养,非常看重毕业生对专业知识及专业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较为看重计算机及英语能力,也看重毕业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
图1 四川省未来5年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
图2 用人单位看重的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连续3年对川渝地区各级医疗机构广泛调研,进行行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分析,根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从业范围,确定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应的能力要求。组织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专家论证,确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医学影像理念,掌握医学影像技术与诊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及创业意识,能适应各级医疗机构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和放疗科等相应技术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基础上,聘请附属医院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肿瘤科专家共同分析影像技术各岗位对学生能力要求,梳理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岗位胜任力主要包括七大核心能力:临床实践技能与医疗服务能力、职业精神与素养、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3]。为增强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质量及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我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并实施了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院校共育、岗位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包括: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培养学生影像技术岗位专业能力为主体,人文素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重的“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共同研究并制定课程标准;开发以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的校本教材;共同探讨并形成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标准;在教学实施上,由学院专职教师和附院兼职教师组成课程组讨论并制定授课计划,共同承担理论及实训教学任务;积极探索并实施以案例为导向,以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对专业的理解更为深入,学习积极性普遍得到提高。学生在个性发展上显得更为健康、全面,其果断性、自信心、创新能力都表现出了优势,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用人单位广泛认为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扎实,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在连续四届全国职业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技能大赛DR、CT、超声及影像诊断比赛项目中均获得多项一、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自2014年初“一校两附院”体制运行以来,我们重新规划并建立影像实训中心。包括满足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校内实训中心和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附属医院实训中心,软、硬件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构建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实训及实践平台。(1)校内实训中心:设置了X线设备与维修、电子电工、模拟CT、模拟MRI、多媒体阅片室、超声实训室等。附属医院退役下来的CT、DR、MRI、胃肠机等影像设备也安装在校内影像实训中心,学院的影像设备总值达到2 500万元,满足了学生基本理论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以及临床情景模拟训练。学院多媒体阅片室通过PACS和附属医院影像科联网,为专业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直接抽调医院的病例,学习的时间、空间不受限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附属医院实训中心:附属医院机房的设置也按实训室要求加大面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拥有GE、菲利普、西门子、万东等公司的各型CT、MRI、DR、DSA SPECT、彩超、直线加速器等设备。为学生岗位体验、临床见习、辅修方向班、课余跟岗实践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设备,大大缩短了实习及就业的岗位适应期,提高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医学教育中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思路,是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径[4]。
我们依托附属医院资源,依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以及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根据学生对专业认知和知识的学习进度构建了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分阶段岗位体验、校内基本技能训练、校内仿真模拟实训、附属医院临床见习、假期社会实践、课余跟岗实践、辅修方向(CT、MRI、超声、放射治疗)技能培训班、实习前技能培训及考核。同时制定分层次、不间断、个性化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如岗位体验重在对影像技术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医患沟通、辐射防护、操作技能、技术参数等方面的认识。导师制课余跟岗实践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技能操作,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而辅修方向班的开设强化了特定岗位的实践技能,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就业需要,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将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和医院真实职业环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无缝对接,学生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中增强了动手能力、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自主性,见图3。
图3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自2014年初“一校两附院”体制运行以来,我们遴选一批具有较强临床实践经验、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教学及科研能力的热爱教育事业的临床一线业务骨干、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参加教研、教改活动,提升教学能力,并实行动态考核管理,不断优化结构,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指导、技能培训、临床见习和实习指导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学院专职教师定期到附院进行专业技能学习,每周参加附院影像科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专业及科研能力。医学影像系现有专兼职教师45人,均为“双师型”教师,以“专业教师去医院,行业专家进课堂”为途径,着力建设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团队、科研技能团队,整体提高教学团队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近三年申报各级科研课题15项,在各级刊物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2篇。
经过4年的探索实践,“院校共育、岗位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成效显著,师资力量不断壮大,实践教学环境大大改善,教师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基础理论更加扎实,更能融入医院的企业文化、团队理念[5],实际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临床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