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芸
英语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实现有效的对话,就离不开课堂提问。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的重要性。课堂提问能引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回忆和对新知识的学习巩固,并作出回答和反应的语言刺激(汪新华 2008)。课堂提问具有启迪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督促功能和强化功能。它是学生思维碰撞的“启动仪”,能有效促进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特别是质疑、解疑、答疑等能力及其相应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师生语言互动的“导火索”,能有效推动学生的语言交流和表达;是学生学习成效的“晴雨表”,能有效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师生课堂氛围融洽的“润滑剂”,能促进师生形成自然、互动的对话氛围。思维品质是个体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是个体的思维质量,它包括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灵活性、深刻性、发散性等思维特点(黄芸 2019)。课堂提问涉及提问的类型、提问的功能、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提问的角度、提问的方法等,而课堂提问的方式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力度。下面主要从课堂提问方式的优化设计着眼,阐述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巧用提问方式,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具体举措。
所谓宽题窄问是指针对比较大的问题,不直接进行宽泛地提问,而是将大问题精化为若干有序的小问题流,使学生在解决小问题流的基础上,逐个突破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水到渠成地解决大问题。宽题窄问能将宽泛的问题精确化,提升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例如,在教学中国的节日时,有的教师提问 :“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问题,中国传统节日包含很多内容:节日类别、饮食习惯、节日习俗、穿着打扮、家庭布置、节日来源……,要回答哪个方面,回答什么,学生无从下手,而且难度颇大。该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茫然的状态。这时,教 师 可 宽 题 窄 问 :“Let’s talk something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What are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Is Spring Festival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When is it?What do people do on it?What do people always eat on it?What other Chinese festivals do you know?”从而引出中国传统节日学习的表格(见表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形成具有生成性、情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孙卫国、唐淑敏 2005)。以上教师提问以宽题窄问的方式呈现,首先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学生在教师问题流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论关于节日的时间、饮食和相应的活动,体现了知识的生成性和情境性。
表1:Chinese Festivals
所谓直题曲问是指不采用正面的直接了当的提问方式,而是从问题的侧面出发,旁敲侧击地迂回地提问。直题曲问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间和线索,使他们在思考、回答中梳理脉络,领悟中心,从而提升思维的逻辑性。例如,在教学外研版小学《英语》Module 8 Unit 1 Helen Keller时,直问的方式 是 “What’s Helen Keller’s story?Let’s talk about it.”这种提问方式导致学生的回答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死记硬背课文;第二种是对课文要点杂乱无章、毫无逻辑地复述;第三种是支离破碎地复述若干要点。这三种回答均不能达到教师设计该问题的目的。因此,可以采用直题曲问:“Let’s talk about Helen’s story.”教师提供了三组关键信息(见下图)。教师以一个问题“What is the Part 1/2/3 talking about?”引导学生在关键信息的提示下,有序地、有逻辑地复述该部分故事内容,然后概括其中心,即Part 1是关于海伦·凯勒(Helen Keller)的生平和背景,Part 2是关于海伦·凯勒的事迹,Part 3是关于海伦·凯勒的影响。然后,教师提问:“Can you talk about Helen Keller just like this?”这样,学生从三个部分入手复述故事、逐个突破、逐个梳理概括中心,能完整、有逻辑地描述故事,明白复述名人故事要有逻辑,从而有效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所谓顺题反问是指针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的错误认识进行反问,从而其引发思考(朱福文、胡欧2004)。顺题反问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引导学生从相反的方向考虑问题,打破固定式思维和习惯性思维,使其对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质疑,以反推正。例如,在教学外研版小学《英语》Module 10 Unit 1的主题——医生为感冒的病人提供建议时,教师可就教材原文的“Do some exercise.”并附一张跑步的插图,提问:“What exercise can he do?”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是运动有益健康,因此给出了很多答案:“He can run/swim/play football/play basketball/dance/do high jump...”但是学生忽略了一点,即主人公是一个病人。于是,教师提问:“Is it good for him when he’s got a cold?”学生刚开始不知怎么回答,因为这与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相矛盾。于是,教师给学生提供质疑和解疑的时间,即搜集资料,下堂课答复。学生搜集资料后的回复是这样的:感冒时不宜运动。感冒时自身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运动会加速人体能量的消耗,对于身体恢复不利。而且运动过程中易出汗,易受凉,如果不注意反而还会加重感冒。总之,顺题反问能打破学生的固化思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所谓明题追问是指针对一个问题提问后,在学生给予肯定或否定回答的基础上,针对问题之间某种潜在的逻辑关系,继续进行更深层次、循序渐进的提问。它是引导学生学习走向纵深处的有效利器之一。追问的内容具有关联性、启发性和目标一致性的特点。它能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结构性认识,扩展思维的宽度和广度,从而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刘雷、刘伟2019)。例如,在教学英语版故事The leaves(《一叶障目》)时,教师提问:“Is the man a silly and bad man?”如果教师止步于此,那么学生对主人公的理解只能停留在“他是一个愚蠢的坏人”的层面上,不够深入。于是,教师追问,具体如下:
T:Why is he silly?
Ss:Because he thinks he is invisible.
T:Can the leaves make him invisible?
Ss:No.
T:Why is he bad?
Ss:Because he took the chicken and stole the rice.He is a thief.
T:Why did he want to steal them?
Ss:Because he is poor.He is hungry.
T:What should he do?
Ss:He should work hard and earn money.
T: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the man?
Ss:Don’t be silly.Go to work.Don’t steal anything.No pains,no gains.
教师的一连串追问使学生不仅明白主人公愚笨和坏的原因,还明白了他偷东西的缘由,引导学生一步步悟出了该故事的核心点——即使再穷也得自食其力,努力劳动,而不能靠欺骗、靠偷解决问题。这样的明题追问使学生在问题链的带领下,逐层深入理解故事,提升了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正题激问是指使用激励性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他们从抑奋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范永丽2006)。激问是启发式提问的一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表达欲和表现欲,有利于他们个性化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个性化的质疑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评价对方观点的能力、推理解疑的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其思维的批判性。例如,在教学外研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小红帽的故事时,有一幅插图,图中小红帽一个人蹦蹦跳跳走在树林里,后面有一只狼虎视眈眈地盯着她。针对该幅插图,有的教师提问:“Is she happy?Does she know there’s a wolf behind the tree?”然后就结束了。而有的教师则采用激问,继续提问:“Does she feel dangerous?Why?”教师的激问引发了学生对危险意识的思考,即小红帽一点儿危险意识和安全防范都没有。因为她一路上都在唱歌,没有关注路边的情况,只顾着蹦蹦跳跳往前走。接着,教师继续提问:“If you are Little Red’s mother,what do you want to tell her?”学生以小红帽妈妈的口吻,给小红帽很多嘱咐,如路上要多小心;路上不能只顾眼前,要眼观八方;路上不要只顾着唱歌;不要和陌生人讲话等。这样的激问能引导学生看懂图片的意思,更看懂图片的寓意。又如,当学生学完小红帽的故事后,有的教师会提问:“Can you act the story?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story?”让学生表演故事,说出故事的寓意。有的教师会在此基础上激问:“If you are in danger,what should you do?”这个问题可以将故事的意境与真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不仅读懂故事,而且懂得故事包含的道理,并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激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鲜明的、有个性的回答,更能激起他们进一步探究和说服对方的欲望,提升其思维的批判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陈铭 2016)。课堂是学校的一部分,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小园地。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的体现。课堂提问方式的巧妙运用,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其质疑、探疑、查疑、解疑、答疑、证疑等思维活动的良性开展,从而促进他们发散思维、归纳思维、辩证思维、反向思维等思维能力及其相应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宽问与窄问、直问与曲问、正问与反问、不追问与追问、明问与暗问、虚问与实问都可以交替地、灵活地使用,辩证施问,以达到以问导疑、以问促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