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以全新理念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20-11-06 06:18胡越
丝路视野 2020年7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以人为本互联网

胡越

摘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提升群众生活质量、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有积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互联网+”、“以人为本”理念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指出了明确方向。“互联网+”理念着重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其建设中的应用,“以人为本”理念关注对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了解与满足。文章主要討论如何以“互联网+”、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以人为本;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此过程中,不仅注重加强基础服务设施、资源建设,优化服务内容,也给予了人才、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的保障,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但从宏观角度来看,不少地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仍存在问题,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单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失衡、文化机构资金来源渠道不足、群众信息接收慢等。对此,地方相关部门及单位有必要从地方实际入手,在“互联网+”、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其建设迈入新高度。

一、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一)发掘文化资源优势

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如上海东方明珠塔、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新疆天然喀斯特地貌、苏州园林等等。地方相关部门及单位可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优势,对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议采取走访民间艺人、整理文献资料、拍摄纪录片等方式,以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不同的方式整合文化资源,通过对已有文化资源的科学分析了解群众的文化生活情况,把握其文化需求。

(二)发展“农业+旅游+文化”模式

近年来,旅游成为人民群众首选的休闲娱乐方式。通过对群众旅游倾向的分析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乡村旅游。对此,地方相关部门及单位可紧抓旅游行业的发展契机,发展“农业+旅游+文化”的模式,将地方特色文化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结合在一起,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体验项目,为群众提供具有多元性特点的文化服务。例如,地方乡村以传统方法造纸、竹编为主要经济来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避免文化断层,可开发古法造纸、手工线装本制作、团队折纸、木刻年画、竹编材料田间采摘、竹编学习等乡村文化体验项目,为群众提供多元文化服务。

(三)着力推进文化品牌营销

现阶段,在品牌思想的影响下,不少地方开始致力于建设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宣传与推广,离不开其品牌营销。品牌营销有利于拓展地方特色文化服务受众群体,加深其他地方群众对地方文化的了解。所以,地方相关部门及单位有必要着力推进文化品牌营销。在此过程中,以非遗文化项目为重点,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比如,青年、少儿群体喜欢趣味的文创产品,地方可以非遗文化项目为基础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借此向青年、少儿群体推广文化品牌。

二、加强监督管理,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

(一)规范管理程序,保证“文化下乡”活动质量

“文化下乡”活动是文化共享工程在乡村的体现,起到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普及基层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少地区面对资金、人力不足的问题,选择将社会力量吸引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为保证“文化下乡”活动质量,地方有必要规范其管理程序。在此过程中,应用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无不良经营行为、设备齐全、规模较大的演出团来负责演出任务,同时严格审查其表演内容,确保内容以群众喜欢的地方戏剧等为主,且其中无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二)成立工作小组,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文化下乡”活动的有效开展,除了有演出团的参与之外,也需要有一个好的工作小组来进行引导和监督,确保乡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务。在此过程中,选择责任心强、党性强、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党员干部作为工作小组成员。协调好电源、演出场地等,并全程跟踪演出活动,进行活动督导,同时用图片、视频的方式对每一场活动进行记录。演出结束后,工作小组联系村委会、村文化站等根据记录的演出情况对活动内容进行整理,结合经审批过的文化共享工程验收单,对整体“文化下乡”活动消费进行上报。而活动中整理出来的活动内容,也可以作为研究地方群众文化的重要资料。

(三)与群众沟通交流,获取活动反馈信息

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较为单调,“文化下乡”活动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看个热闹”,而乡村群众本身也不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服务。对此,地方相关单位及部门有必要与乡村群众进行沟通交流,获取群众对活动的反馈信息,便于优化后续的文化服务工作。在此过程中,可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由工作小组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乡村群众对不同类型文化活动的看法,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在农闲时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熟悉地方乡村在日常文化服务上的工作情况,为后续“文化下乡”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

(一)传统媒体传播

传统媒体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它们在文化传播上具有明显优势,如品牌知名度高、内容生产力强大、运作机制专业等等。地方相关部门及单位可充分借助传统媒体优势,对地方特色文化、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情况等进行播报,深化群众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识,加强群众对相关工作的了解,同时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文化信息,从而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例如,电视方面,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节目,定期播报地方特色文化,重点介绍非遗文化项目,以建立地方文化的良好形象。再如,广播方面,利用村广播对地方各项惠农、富农政策进行宣传,同时强调地方农作物在机械化种植中的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政策、机械化种植信息。

(二)网络新媒体传播

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微信、微博、抖音、B站多种网络新媒体不断涌现,弥补了传统媒体文化传播速度慢、受众群体狭小、与群众缺乏互动等方面的不足。地方相关部门及单位可充分借助网络新媒体优势,加强与群众的互动,提高群众的文化活动参与度,让文化服务工作真正实现“接地气”。例如,开通地方专有的官方抖音账号,定期、不定期上传介绍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短视频,或者是针对地方大型文化活动进行直播,通过直播与群众互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地方文化,以扩大文化服务受众群体。再如,建立地方专有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定期展示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情况,以图文并茂、视频等多元化的方式介绍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及时回复群众的咨询问题,满足群众需要。

(三)开展下基层活动

要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文化服务,除了线上的媒体传播之外,还需要开展线下的下基层活动。从本质上来讲,文化服务不仅包括娱乐上的,也包括教育上的,基层群众文化教育的缺失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地方相关部门及单位有必要根据群众的文化教育需要来开展下基层活动,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例如,由于缺少环境保护的文化教育,尽管秸秆还田技术已经在大范围推广,但地方有不少群众仍旧采取焚烧法来处理秸秆。对此,可开展主题为“秸秆综合利用”的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的文化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互联网+”、以人为本理念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对群众文化需求的了解与满足。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及单位有必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并加强对“文化下乡”活动的监督管理,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从而建设与地方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纪珊珊.利用大数据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探究[J].智库时代,2018,148(32):05.

[2]张安娜.怀远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J].中国民族博览,2018(4):60—61.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以人为本互联网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