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网络育人的方法探索

2020-11-06 06:02周艺涵
青年时代 2020年22期
关键词:网络育人网络环境方法

周艺涵

摘要:当下,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积极与消极并存。网络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难题,思想碰撞、时空相交的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在网络环境背景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促进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网络育人;方法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网络化大潮不可阻挡,世界各国逐步走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道路,网络信息技术也深刻影响着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安全。面对网络渗透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人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网络使用者身份各异、立场不一,大学生面临着政治信仰、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考验以及各种风险的挑战。在此情况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拥有正确思想政治素养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国内外大环境复杂

互联网成为了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联系的纽带,同时也促进信息传播、技术传播、文化传播,成为各个主体之间传递自身理念观念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只是一种传播途径,无法对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导致精华与糟粕并存,进步与落后同在,并且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时间长,传播范围广,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产生了一定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丧文化等负面文化泛滥,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他们亟需以新媒体为媒介,网络为载体的新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更具时代性、创新性的思想来指导生活实践,塑造良好道德品行,开拓思维方式,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从国际来看,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强大,国际话语权日益增长,境外各方势力不遗余力地鼓吹“中国威胁论”,从未放弃对社会主义的污蔑和打击。我国是在枪林弹雨中发展起来的,在新时代能否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考验,预防反华势力颠覆思想渗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问题之一。此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更多大学生出国留学深造,一方面,我们希望留学生们将爱国主义精神留在心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接受着全方位的政治理念渗透,政治立场不坚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也需要当代大学生有更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心理素质。

(二)网络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1.2%。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9.1%。截至2019年6月,10~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65.1%。其中20~29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4.6%。受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分别为10.5%、9.7%。互联网生存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普遍状态。但互联网对人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需要正确有效的引导。

大学生作为思想积极活跃的年轻人,在网络信息复杂的时候难免难以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与优劣。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被不良信息诱导误入歧途者,或是被网络红人光鲜亮丽的外表所迷惑,一心想模仿他们的高消费生活,从而陷入网络贷款无法自拔,更有甚者通过网络进行违法犯罪等。可见,当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并不高,这就要求在教育内容上要注意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谣言信息危害性认识,对网络信息的识别和评价能力,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过滤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与引导[1]。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心理变化,排解学生负面情绪,注重学生人格品格精神培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使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辩证看待学习生活问题,解决问题。

(三)网络思政教育队伍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在教育的组织、实施、调控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教育者却因为各种原因逐渐跟不上网络信息更新换代的节奏,知识权威性正在不断丧失。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面临问题有三:一是对网络运用不够灵活,教育者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取网络动态就会被调侃自身网络是“村通网”,意为信息接收缓慢迟滞,接收到的是“过期”信息,网络上也产生了许多专为“村通网”人士打造的网言网语“补课”基地,“补课”软件。二是网络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教育者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学习最新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打造“学习型”队伍。三是工作队伍专业性不强、分工不明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思政教师、辅导员等来进行,计算机技术欠缺,缺乏网络操作能力,部分教育者对网络事件敏感度不高。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是一项团队工作,在具体实践中,难免存在责任不明确,分工不到人的情况,降低工作效率。由此可见,教育对象、教育方式的变革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懂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战斗力,是高校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2]。

(四)其他因素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复杂性、独特性、综合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影响思政教育的重要因素,通過恰当的、科学的、有趣的方式进行教育才能确保教育取得成效。例如,“90后”大学生拥有坚韧、自信、独立的品质,同时在物质生活丰富的情况下又养成了怕吃苦、娇气、叛逆心强的特点,各种反差的个性特点集合在“90后”大学生身上,这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又如,部分大学生抗压能力差,将生活、学习困难不断放大,逃避现实沉迷虚拟世界,进而对真实世界漠不关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校网络育人的方法

(一)网络宣传教育法

对于伴随互联网发展起来的“Z世代”,网络作为他们最熟悉的地方,网络宣传教育更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在无形中接受教育,更易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网络宣传教育法是指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新思想,传播正能量,使受教育者受到教育和启发的方法。

網络宣传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积极通过网络行使政治权利。他们通常关注对自身关切较大的问题,而对宏观政治生活关注较少,把握不准,同时对信息的真实度,可靠度不过于深究,对信息理解浅显表面。因此,需要加强正面宣传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把握舆论正确导向。二是充分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网络教育资源丰富,要注重教育资源积累,注重网络发展趋势及大学生网络思想状况,融合发展,充分开发网络资源,将网络资源有效运用于教育、管理、服务之中。三是遵循网民信息接收特点。网络信息铺天盖地,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接收的信息成倍增长,导致碎片式阅读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阅读习惯,读者缺乏耐心阅读过长信息。由此可见,网络宣传教育需要更加短小精炼的教育内容。四是运用当前大学生喜爱的网络平台,如B站、抖音、快手、知乎等,有效将此类娱乐性APP作为己用,发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正能量内容,通过寓教于乐达到引导学生思想发展的目的。

(二)网络交往教育法

网络交往打破了时空限制,成为大学生社交的主要活动之一。大学生成为网络信息接受的第一批人,也是“造梗”“玩梗”最活跃的人群。当前大学生网络交往呈现出跨时空、跨年龄、跨区域等特点,交往方式也更加复杂,交往语言反映年龄层次,圈层语言自带“加密属性”也增大了网络交往教育的难度。

网络交往教育法从广义来说是网络育人工作者引导在大学生网络中的正确的交往实践,从狭义上讲网络交往教育法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学习交流与共享,并在思想政治上得以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方法[3]。一是规范网络交往行为。网络交往教育要求育人工作者加强网络文明、网络道德、网络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二是要深入学生社交圈。网络育人工作者要深入大学生社交网络,理解大学生新奇思想与个性独立,用大学生熟悉的语言、行为贴近他们的生活方式,拉进教育主客体双方距离。三是利用QQ、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学生积极交流,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共同成长。

(三)网络榜样示范法

人们常把能起表率作用的人,赞誉为“榜样”,以昭示众人向他学习,养社会浩然之气。毛泽东同志认为“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通过树立优秀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大学生,是网络育人的有效方法。

一是网络育人工作者要以身作则。首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作为育人工作者首先应具备的基本信念。育人工作者首先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用先进的科学武装头脑,用科学方法指导育人工作。其次,要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行为规范,用自身行动影响人。二是树立优秀典型,宣传正面事迹。树立大学生优秀榜样,宣传他们的事迹,号召大学生向榜样学习,引导大学生向上向善正能量。但在宣传中要重视事迹真实性,切勿因宣传而宣传,导致负面效果。三是负面典型警示。只重视正面教育而忽略负面警示会使大学生觉得宣传教育过于虚浮,不接地气。利用负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榜样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四)网络心理教育法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网络育人有着重要作用。陈宝生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网络环境纷繁复杂,色情、暴力、血腥信息时常充斥网络,大学生意志不坚定者很容易陷入网络陷阱、暴力信息不可自拔,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加强网络心理教育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必要手段。

进行网络心理教育,要将心理学、传播学等其他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将网络技术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网络适应能力,信息辨别筛选能力,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一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部分群体的心理问题产生于现实生活的不安感和网络虚拟世界带来的安全感,匿名留言板,树洞等留言平台让学生在匿名状态下畅所欲言,抒发情感。同时通过网络在线平台进行心理疏导,不受时空限制进行心理教育。二是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询有关信息并保留下来,在需要时可以对过往信息进行反复学习。并且线上教育可以有效解决因心理辅导的保密原则所带来的教育局限性。线下教育的优势则是具体化、可视化以及双方交流的安全感,面对面交流使育人工作者能清楚获得受教育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教育方式。

(五)网络自我教育法

在网络时代,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方式,其中也包含着如何使用网络进行自我教育。网络多样性扩大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提升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自我教育能力成为高校网络育人的重要问题。一是加强自我教育引导。现实中,一些育人工作者对网络自我教育不够重视,对网络教育的认识存在滞后性,从而当学生面临网络环境的复杂情况时缺乏有效引导,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在网络中正确甄别各种信息,抵制各种诱惑。二是增强自我管理能力。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要求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实现自我管理。如果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够,就很容易陷入网络有害信息的圈套,如在网络上匿名发布负面言论、散播虚假信息,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三是提升网上自主学习能力。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提升社会认知水平,增强辨别、抵制有害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宋明武,杨世松.信息素质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2]胡恒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

[3]王亚奇.高校网络育人方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8.

猜你喜欢
网络育人网络环境方法
“生活世界”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启示
基于易班平台的第二课堂教育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可能是方法不对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