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鹏
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基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求、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以及课程改革中创新古诗词学习方式的需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尤为重要。依据叶嘉莹先生的诗歌研究理论,开发吟诵校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通过建设校本吟诵资源,搭建多元开放的展示平台,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培养诗心,丰富诗情,从而延续中华民族诗教的传统。
关键词:吟诵;古诗词;课程
一、古诗词吟诵课程开发的背景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古以来我们就有诗教的传统。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阐明这样的观点:“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中国并不是典型的宗教国家,但是中国人讲究诗书传家,因而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宗教,它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从古至今,诗歌给予了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给予人们悲天悯人的情怀,给予人们生生不息的面对生活的希望。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诗歌可以让人心灵不死。”叶嘉莹先生把古人运用诗歌这一文学形式抒发真切的生命体验,称之为“兴发感动”。依据叶嘉莹先生的诗歌研究理论,我校自2016年开始,大胆尝试以吟诵的方式学习古诗词,旨在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诗心,丰富学生诗情。
(一)基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
吟诵作为一种古老的诗歌创作以及诗歌诵读方式在中国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和灵魂,都是伴随吟诵之传统而生长的。”2014年,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2017年1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颁布,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多个场合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言”。作为中华儿女,理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古诗词这一文学瑰宝,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汲取古诗词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是将“人文底蕴”作为一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提出。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古诗文吟诵对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极大的帮助。在古诗词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随之得到发展。在吟诵过程中,古诗吟诵的平仄、节奏和韵律,以及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能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音乐感,提高學生的审美鉴赏力。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想象、描绘诗歌的画面,进而加深对整首诗的理解,加深对作者创作情境的体会。另外,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吟诵节目创作与展示,促使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当古诗词学习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时,诗歌带来的力量则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学生们的优良品德与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三)基于课程改革,创新古诗词学习方式的需求
2017 年9月起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统编版教材,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词110首。古诗词作为统编版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变目前基本以读、讲、背、写为主的单一的学习形式,真正调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这是所有语文教师关心的问题。我们以吟诵的形式进行古诗词学习,目的在于改变当前低效死板的古诗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让学生真正爱上古诗词。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在吟诵古诗中,我们能体会到平长仄短、入短韵长的节奏和韵律,这种抑扬顿挫之美和韵脚带来的回环往复的音乐美能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可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描绘出诗歌的画面,进而加深对整首诗的理解;可以感悟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加深对作者创作情境的体会;可以根据诗歌情境自己设计个人或团队吟诵表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增加,思维发展不断提升,他们对美的欣赏与感受能力不断增强。热爱诗词的种子在学生心里种下了,学习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体验。
二、古诗词吟诵校本课程的建设路径
(一)以区品质课程建设为契机,引领课程实施
我校立足办学特色,从2016年开始在校园推广古诗词吟诵。近几年来,我校师生的吟诵作品在深圳市“读书月”经典诵读活动以及坪山区吟诵比赛中均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2017年,我校龙娃吟诵社团被评为深圳市“优秀社团”。2019年,我校申报的课题“吟诵课程特色化实施方式实践研究”获区级课题立项。2020年9月,坪山区正式启动品质课程建设方案。我校把握时机,申报的“龙娃吟诵”课程获得区跨学科融合课程立项,因而古诗词吟诵从课题研究上升到了课程,实现了新的飞跃!
“龙娃吟诵”课程遵循“诗乐雅韵,经典传承”的课程理念,以培养“明德有礼、情趣优雅、乐学善思的现代中国人”为育人目标,形成严密的课程逻辑体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经典诗词吟诵、诗词格律初探、诗韵入心妙笔生画,绘声绘色、吟诵剧场等。课程实施主要通过吟诵课堂、吟诵社团、校园文学节吟诵展演、开蒙礼仪式等途径来进行。同时,我们编制了课程纲要,引导教师们正确把握吟诵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实施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
(二)以统编版教材为依托,建设吟诵校本资源
我校吟诵课程创造性地使用语文统编版教材,校本学习内容以教材中的古诗词为蓝本,再加入学生自主探究的吟诵学习成果,如学生创作的古诗词配画、创编的吟诵节目、设计的吟诵表演服装、录制的吟诵音频、团队展示的吟诵展演等。课程资源丰富生动,非常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过程参与性及学习主动性。目前,我们已经建设了1-6年级吟诵校本资源库,包括吟诵学习配套书籍、PPT、音频等。在此探索过程中,我们曾遇到许多困惑,如,当前我国吟诵派别众多,曲调与风格不一,有的吟诵调小学生难以模仿,有的吟诵调识别度不高,学生容易混淆,因而我们一直在寻找适合小学生特点、适用于校园推广的吟诵资源。最终,我们在不断探索中遇到了目前国内非常优质的吟诵资源——白皛老师和张静老师主编的《好诗咏相传》,该书是由叶嘉莹先生作为顾问,品质非常高,极大地吸引着学生们。利用这一优质资源,我校吟诵课程的品质最终跨过了瓶颈,取得了新的成效。
(三)以吟诵创新古诗词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素养
叶嘉莹先生曾说:“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词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便不能再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即使他所了解的丝毫没有差错,也不过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我国中小学传统的诗词学习重传授知识,轻情感体验。学生如果没有主动参与,没有情感生发,怎能引发内心的触动?怎能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我校古诗词吟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詩心,在每个孩子心里种上诗歌的种子。我校吟诵课程以语文学科为基础,同时融合音乐、美术等学科元素,课程参与对象为全校一至六年级学生。课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每周一课,教师精心指导。低年级吟诵旋律朗朗上口,重在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从三年级开始逐渐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格律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吟诵方法。在日常反复吟诵中,学生逐渐掌握古诗吟诵的平仄、节奏和韵律。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另外,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想象、描绘诗歌的画面,进而加深对整首诗的理解,加深对作者创作情境的体会。每年读书节、校园文学节、开蒙礼仪式等活动中,学生通过吟诵节目创作与展示,无形中深化其传统文化的涵养,更加促使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四)制定课程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兴趣
为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的长久学习动力,同时综合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及需求,我们制定了吟诵课程评价机制,及时科学地评价,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点滴,让学生体验自己的进步与提升,从而帮助其树立更自信的心态。在兴趣的驱动下,古诗词逐渐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渲染着生命最丰厚坚实的传统文化底色。
1.日常形成性评价
第一,成立学习小组,组内互评。教师根据学生的吟诵能力水平科学组建班内吟诵学习小组。小组长每周定期对组员的吟诵积累进行评价。每周五小组长进行检测登记,及时填好评价表并反馈给班长和老师。老师根据每个小组的吟诵情况,适时调整策略,对于积极表现的学生予以相应表扬和激励,对于落后的学生要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第二,积极引入家长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吟诵积累,每周让家长记录自己吟诵积累的古诗词,进行过关冲刺,并在吟诵成长手册上及时记录。每一首古诗词累积1分,各班每月定期组织进行吟诵成长手册积分核算和展示,并进行适当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利用丰富的活动及时评价。在学校、班级各种活动展演中对班级展演、社团展演予以整体关注和指导,并在活动之后对其进行及时评价。借助市区级活动,学校、班级文学节吟诵展演、吟诵达人秀等平台,在鼓励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得以展示,绽放自信。
第四,档案袋记录学生学习成果。各班语文教师采用档案袋的形式调查记录学生的成长,通过班级日常吟诵、学校吟诵展演、期末吟诵测评等活动持续关注,并将结果记录,与学生本人进行沟通。
2.学期成果性评价
第一,我校采用学期星级达标升级评价法。每学期期末,全校统一进行吟诵期末检测以及星级达标测试。各班在语文老师的组织下,选拔成立吟诵检测小组,然后年级内班级之间互相检测。检测内容为本学期必须掌握的统编版课本古诗词。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共设置五个星级。每个星级要求达标的古诗词数量和吟诵质量要求有所区别。对于达到五星级的学生,学校授予其“吟诵小达人”荣誉称号,以此激励学生们不断超越自我。
第二,完善的评价激励制度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旨在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兴趣发展需求。每到学期末,总结本学期的活动成果,通过总结发现优势与不足,并制定下一学期的活动目标。语文老师通过检测学生所在班级的整体诵读水平,结合班主任的意见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与评价。
三、结语
总之,以吟诵的方式创新古诗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是中华诗教传承的一种有效方式。古诗词吟诵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有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不断拓展古诗词吟诵课程新途径,强化课程管理,拓宽学生展示的平台,古诗词的种子才会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以此,方能挑起重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技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2]叶嘉莹.古典诗歌吟诵九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叶圣陶.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