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德育模式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

2020-11-03 05:43程秀娟
青年时代 2020年23期
关键词:德育模式德育功能课程思政

摘 要:本文在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探讨“课程思政”与德育教学模式、网络德育模式等的关系基础上,阐述全员全程全方位全课程的高职德育的内涵、基本模式,分析构建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德育模式的途径、程序和方法,拟对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高职德育模式的框架提出实施程序,同时依据实施的具体环境给出“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范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德育模式;德育功能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专家从德育模式的角度对德育理论与模式提出了不同观点,主要有“理解型”德育模式(鲁洁,1994),“人格型”德育模式(肖川,1999),“活动论”德育模式(田慧生等,2000),“情感型”德育模式(朱小蔓,2001),“欣赏型”德育模式(檀传宝,1999)等。这些都表明中国理论界对学校德育方面的深度的伦理反思,从自发开始走向自觉。对于我国的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质疑主要表现在:德育目标抽象化、标准化;德育过程的简单化;德育方法的机械化;德育内容的静态化。由此,理论界、教育界提出的德育模式研究的偏好主要是:德育的“主体性”研究;德育引导者的实践价值研究;德育内容的分层化及个性化研究性;教育方法的交互性与创新性研究。

二、“课程思政”“德育模式”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观,是对“思政课程”的拓展与重塑。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人参与、时时体验、事事感悟、处处留心的教育,应该而且必须融入各门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的各环节、各方面,即让每一门课程承载“思政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德育模式,就是要在学校教育体系内部建立起上下联动、横向沟通、全员参与的育人体系,建设一支具备新时代德育理念、掌握现代化德育方法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把高职德育落实落细的主体性德育模式。“在载体建设、工作方式、育人環境、教育模式方面通过网络需要整合资源,协同作战,优势互补,从而始终掌控德育主阵地、控制权、话语权”。[1]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德育模式,就是在“大思政”课程观的统领下,充分挖掘包含但不限于思政课程的所有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学校在教书、管理、服务、实践、网络等环节的育人功能,进而形成全员参与、全程体验、全方位发力的德育育人体系与运行机制。

三、高职德育模式的现状与不足

在国内大学德育教育领域,《<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3]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目标细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建设和机构配套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大学德育“精准狠”的教育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德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历史使命尚未最终完成。正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那样,“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促进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功能上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发挥良好的协同效应。从育人现状来看,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局面尚未有效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育理念滞后,没有厘清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辩证关系,“全方位育人氛围”没有形成;二是课程设置不系统,没有协调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互补关系,“全课程育人体系”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三是队伍建设不健全,没有统筹专职与兼职、育才与育德的关系,“全员育人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由此可见,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有效转型,已经成为高校德育的新趋势,“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需要突破传统的思政育人理念,优化专兼职师资队伍,拓展多种育人载体,不断丰富、优化教育内容,更新育人资源。具体而言,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育人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主体,优化重组包括核心素养、专业技能、社会实践在内的各类课程,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形成全方位育人、全周期育人、全课程育人的高校德育新局面、新模式、新成效。

因此,高职院校迫切需要选择“课程思政”这一崭新视角,运用一种新的课程观,在理念指导及应用环节上进行初步探索。

四、高职德育模式的理念探索与实践创新

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来看,“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德育模式,需要借重“课程思政”这一新的“大思政”课程观,创新育人载体、优化育人环境、改进教学模式乃至整合教学平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课程的高职德育模式可以而且必定成为高职德育改革的方向,院校应该把工作实践中的创造性探索特别是成功的经验及时总结提炼,以期对高职德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进而使其能从容顺应时代发展,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念思路

首先,坚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其次,探索试点“课程思政”,教学相长、教研并重,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三全育人”的新规律,发挥高校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激发所有教师参与热情,催生育人效应聚集、裂变、协同。再次,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素养课、职业发展课、专业技能课多位一体的高校育人课程体系,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进而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发挥育人功能的整体优化效应。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德育模式的载体

1.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院校要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就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当作课程育人的总抓手。第一,坚持全面自由发展与职业生涯个性发展相结合,既培养受欢迎的社会人,又培养有胜任力的职业人。第二,坚持整体系统化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服务社会发展的共性需求,进行整体化设计系统化培养,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自主性发展需要,搭建成长成才“发展立交桥”。第三,坚持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又要搭建多元化创新实践育人平台,以激发课内课外协同,线上线下合力的育人功能。第四,坚持核心素养培育与特长优势能力训练相协调。既培养学生拥有普适性、可迁移的通用能力,又围绕职业兴趣发掘优势特长,通过不断完善个性化咨询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第五,坚持文化自信教育与国际意识培养相结合,激励学生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者,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同时,借鉴吸收来自世界不同民族的文明成果,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多文明对话的能力。

2.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院校要扎实推动实践育人,重视劳动教育,坚持五育融通、知行合一。一是多渠道整合育人资源,拓展社会实践平台,开拓各级大学科技园、社区乡镇、农林牧渔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广泛开展田野调查、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服务劳动、创造劳动;二是开发五育融合课程,健全课程体系,完善支持机制,推动实训实习实践教学、校内外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融合,形成实践育人平台化协作与工作机制。

3.推进管理服务育人

院校要积极推进管理服务育人,坚持制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通过完善教育法律制度体系,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管理服务育人的目标、任务和路径,建立管理团队、服务团队、保障团队、支持团队;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纳入服务管理岗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条件;设立“管理育人示范岗”“服务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服务人员采用先进的现代管理模式和人性化服务内容,对学生施加潛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总之,构建“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德育模式,就是要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形成全方位育人、全周期育人、全课程育人格局;要家庭、社会、企业和学校多主体的密切配合;要教学、管理、服务、实践、网络等载体与学生的深度互动。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德育模式的应用方案

首先,按照思政化、微型化、交互性、体验性开发原则,适应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内与课外联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交互的资源运用场景,遵循回归现实生活、发掘思政元素、寻找育人载体、设计教学方案的开发流程,开发核心素养“课程思政”教育资源。

其次,坚持开放共享、教学相长的资源开发与应用原则,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融教案、学案、训练手册、微视频于一体,让学生可以扫码听课、随时可学;开发融教师教学任务单、学生学习任务单、练习资源库、活动资源库为一体的课程教学包,推广应用在基于移动互联与人工智能的“慕课堂”“云班课”教学平台之中,实现资源校际共建共享,网络交流互联互通。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人都是资源的开发者,人人都是资源的学习者。编写手册式慕课教材、创作访谈式成长故事、设计项目化训练活动、开发活页式发展手册,实现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的生态,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士恒.全员全程全方位高职德育模式的内涵及构建机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117-118.

[2]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05-03-02)[2020-07-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0503/t20050302_80414.html.

[3]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2020-07-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基金项目:2018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德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基金号:2018SJSZ624)。

作者简介:程秀娟(1978—),女,江苏连云港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

猜你喜欢
德育模式德育功能课程思政
创新德育模式提升学生素质
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的五个转变
浅析充分发挥中学党建的德育功能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模式改革?探索
探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