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金英
【摘 要】探索兴趣是幼儿探索知识和了解事物的内在驱动力,而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真实的环境和事物能给探究活动增添探索欲。在活动前为幼儿创设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带领幼儿感受真实的情境,激发幼儿想去探究的欲望。兴趣捕捉,和幼儿开启活动中探究之旅。
【关键词】幼儿活动;探究能力;培养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幼儿的好奇心很不稳定,来得快去得也快。当遇到困难或需要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中途退缩。探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幼儿进行持续的探究,对活动有比较持久的兴趣,并转化成探究行为。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活动方式,把幼儿对事物的单纯好奇发展成为持续的、稳定的兴趣,并深化为外在的、较为长期的探索行动。兴趣能较好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在兴趣的指引下,孩子的学习、探究会保持一种自然、主动的状态,因此,敏锐捕捉幼儿的兴趣,才能顺利带领他们开启探究的旅程。
幼儿园作为幼儿的乐园,其实也是很多动植物的乐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晨锻活动中,幼儿异常的举动引起了我的关注,一群孩子顾不得平时最爱玩的攀爬网,却蹲在地上围在一起热烈讨论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小蜗牛让幼儿沸腾起来了,大家好奇地盯着小蜗牛,个个都争着看一看、摸一摸,还不停地讨论起来,好奇地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蜗牛吃什么?蜗牛的头为什么一碰就缩进去?蜗牛背上为什么有房子?为什么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条白印?……幼儿一边观察,一边在探索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有的说蜗牛头缩进去是怕人打它;有的说要是人也有像蜗牛一样的房子那该多好!幼儿的想法各有不同,但究竟谁的想法对呢?只有探究才能为我们揭开谜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可见,幼儿的学习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只有深度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才能更好开展探究活动,帮助幼儿提升活动认知,但是幼儿目前对蜗牛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呢?为了了解幼儿的前期经验,我们特别设计了一份关于蜗牛的调查表,并对调查内容进行了梳理。
通过调查内容的梳理和罗列,能较好帮助我们了解目前幼儿对蜗牛喜欢或不喜欢的程度,并初步把握幼儿对蜗牛的前期经验和进一步的认知兴趣,在此基础上为幼儿架构“问题引领式”的认知框架,让来自幼儿的问题,通过他们自己探究过程中日积月累的观察、相关资料的搜集、同伴互助释疑等形式,让答案渐渐水落石出。与此同时,主题墙面也可以根据认知框架进行同步创设,这样一来,隐性的研究过程就能被显性化,从而更形象、清晰地展现幼儿的科学认知过程,让幼儿循序渐进地巩固新经验。
幼儿的探究能力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教师要创设支持、关怀、接纳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发现。宽松的交流氛围,能让幼儿自由、大胆、随性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的交流氛围,放下权威的姿态,和孩子的视线保持一致,鼓励孩子的表达,支持他们与众不同的发现。
在宽松的交流氛围中,幼儿就会发现更多的秘密,比如在探究蜗牛食性的活动中,有一天幼儿发现喂养的蜗牛拉出了红色的粪便,大家有了不同的见解,有的孩子说那是血,蜗牛生病了,有的孩子坚持说那就是红色的粪便,因为它是一圈一圈的,像大便一样,血不会是一圈一圈的。多数孩子都认可了这个说法,可是新的疑问又来了,为什么蜗牛会拉红色的粪便呢?大家感到很不解,我启发道:“大家想想蜗牛的粪便是怎么来?”孩子说:“吃了东西拉出来的啊”“哦,那你们还记得昨天喂蜗牛吃了什么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草莓!”有的孩子不信,有的孩子说应该试一试,我支持了他们试一试的想法,提供了几个小托盘,幼儿分组选择了不同颜色的食物(苹果肉、橘子、绿色的菜叶、西红柿)进行实验。通过两天的喂养观察,幼儿惊讶地发现:蜗牛真的是吃了什么颜色的食物就拉什么颜色的粪便。后来,幼儿通过查书知道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蜗牛的肠胃很简单,不能完全将食物消化。所以,粪便的颜色和吃的食物的颜色是一样的!细细聆听幼儿的发现真的很有意思,很多問题可以通过交流,现场解决,但同时也挖掘出了更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实验、认证、交流。
通过对小蜗牛的探究活动,我们发现:其实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其实探索并不艰涩,它就是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小科学家,从教师角度而言,职业敏感告诉我们,教师的支持对幼儿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幼儿的探究能力提升离不开教师的支持,教师的方案实施更离不开幼儿的探究兴趣。与此同时,在幼儿探究活动的具体实践中,教师需要善于聆听童声,理解童心,关注探究行为,教师支持性方案的实施,应该帮助幼儿建构一种科学的探究方式,形成一种科学的探究习惯。相信在教师科学的探究方式和探究习惯的支持下,让幼儿的探究更有趣,让幼儿的探究能力的培养更具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张文娟.幼儿建构区活动中探究能力的实践[J].山海经,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