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绒 任丽婵
摘 要: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目前教育的主流模式,但是混合式教学中的在线教学部分常常会被学习者以“无存在感”的理由排斥。为此,文章基于探究社区理论模型(CoI模型),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设计三方面,构建了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探究社区理论模型;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52;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0-0047-04
一、引言
混合式教学从物理特性上是网络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情境[1]。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学可以完美契合后疫情时期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衔接。Bernard R M等学者[2]指出在线教学效果和传统课堂教学效果整体上相当,但在线课程的效果存在波动。Louis Deslauriers等人[3]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例实验研究:在大班物理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比,验证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学习者的参与度以及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当然,要想达到甚至超越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还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
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近几年呈井喷式发展,但是对于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内涵以及理论基础,教学法等思路还不是很清晰。为此,冯晓英等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和教学法基础都做了论证研究,指出混合式教学更深层次的概念并不是简单的技术的混合,按照建构理论观点,混合式教学是在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学习环境中,为学习者创设真实情境,从而促进学习者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同时提出在已有的研究和实践中表明,Garrison的探究社区理论模型可以为混合式教学提供教学法框架[4]。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是师范专业的必修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的教学模式本身可以作为课程内容,供学生学习。为此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探究社区理论模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型。
二、理论基础:探究社区理论模型
目前,探究社区理论模型为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了理论框架。2000年,Garrison等人[5]提出的探究社区理论模型(Community of Inquiry,简称CoI)的理论框架,该模型在当时虽然是对在线学习的指导,但是作为当前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理论框架也是有效的。
在线教学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师生时空隔离”,学习者面对冰冷的电脑找不到存在感,同时教师面对摄像头也找不到存在感。CoI模型的核心要素包括社会临场感、认知临场感和教学临场感,如图1所示。“临场感”可以缓解在线课程中“师生分离”的状况,对于混合教学中在线课程的设计、教学活动规划、学习辅导等均有指导作用。
探究社区理论模型的核心是在学习社区中,通过社会临场感、认知临场感和教学临场感三个相关的存在感,为学习者良好的学习体验(教育体验)创设学习环境[5]。
1.社会临场感
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感知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真实的个体与他人联系、互动的过程[5]。在CoI模型中,如表1所示,社会临场感的元素分为情感表达、开放式交流和群体凝聚。此外,CoI模型还为教师提供了典型策略。为了创设社会临场感,相对应的策略为:自由的表达、鼓励合作和情绪。
2.认知临场感
学习者通过持续的反思和对话来建构和确认意义从而达到认知的程度,包括四个元素:触发、探究、整合、解决[5]。相对应的策略为:困惑感、信息交流、知识联接和应用解决方案。
3.教学临场感
教育者通过对学习者认知过程的设计和指导,从而促进学习者个人有意义和有教育价值的学习效果的过程。它的元素主要包括教学设计与组织、促进讨论、直接指导三个元素。提供的策略为设置课程和方法、分享个人观点和集中讨论[5]。其中,教学临场感是社会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的基础,可通过增强教学临场感促进社会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5]。
三、模型构建
1.教学设计原则
为了解决在线教学中师生存在感比较弱的这个痛点,根据“探究社区理论模型”的指导,教学设计原则如表2所示。具体来说,首先是建立身份认同,加强学习者在学习社区的归属感。在课程早期要开展“破冰暖场”活动,让学习者和教师有基本的认识。社会性学习活動增强了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让学习者感受到在学习社区中的“真实”存在[6]。在线课程中时空的分离,对学习者的自学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教师的影响力减弱,因此对课程任务必须明确,教学指令必须清晰,课程内容必须高度结构化。在线教学中的互动方式由传统的“同步为主”转变为“异步为主”,互动和反馈功能严重被削弱,难以开展“高行为活动”。为了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激发学习者思维,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开展“高认知活动”是需要重视的。
冯晓英等人在探究式社区理论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在线教学动态支架模型(见图2):在线教学设计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设计和支持重点,应当设计并选择恰当的在线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6]。
(1)课程初期
此时,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最重要,让学习者真实地感觉到在学习社区的身份。早期的教学活动主要以建立师生良好关系以及熟悉在线教学平台、建立QQ群等社交社区为主。
(2)课程中期
此时,教学临场感最重要,教学支架主要以提供作业、讨论模板,提供任务清单、学习路径、作业截止前提醒等为主,实现“双线循环”结构化教学。每周建立“观看视频—阅读材料—论坛讨论—完成作业/测验—(同步/异步)答疑”小主线,每月按照“课程学习—案例分析—实践作业—分享点评”大主线组织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