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学创新共同体机制研究 与实践探索*

2020-11-02 13:23岑健林王统增杨健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学创新共同体实践

岑健林 王统增 杨健

摘 要: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教育迎来了“互联网+” 的新机遇与挑战。教育教学模式在“互联网+”的发展态势下,逐步实现学习与教学从原来“线性封闭”的目标与任务向“联通开放”的转变。文章以微课为发展核心,构建了可视化学习共同体平台,开发了与教学实际相适应的微课系列资源,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操作、技术传导、推广应用等方式,培养微课应用、微课制作、教学创新的骨干教师队伍,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促进了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教学发展,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模式,为教育公平、均衡与优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教学创新;共同体;研究;实践;微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0-0021-04

自《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布以来,全国掀起了教育信息化的第二次高潮。教育信息化正在向智能化迈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教师的差异化教学正在逐步得到实现。广东省教育厅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在全省启动了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旨在发挥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双向融合创新(简称“双融双创”),推动教学智慧共享机制的形成。该项目以“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导,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一带一、一带多、多带多”等方式,建立有效机制促进教学智慧共享,培育教育教学创新品牌与骨干教师,形成可推广的教学高效模式,加快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提升教育教学效率与效益。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共同体有了新的形态,线上与线下实现无缝连接,智慧与资源共享实现无处不在。“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跨学段”的新理念,可以驱动“共享、共建、共赢”的实施,为加快构建广东教育新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互联网+”教学创新共同体发展机制研究

1.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源于社会学领域“共同体”的概念。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了共同体的概念。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进一步指出“共同体来自于主体对社会关系的主观感受,当主体对于他们同属一个整体的时候,这种主观感受就纳入共同体的概念范畴。”[1]1995年,博耶尔(Ernest L.Boyer)将共同体概念引入教育界,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2]。我国学者赵健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平台,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3]滕尼斯和马克斯·韦伯从社会学领域强调了“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教育界“学习共同体”则强调各成员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分享。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共同体”是由组织者、专家、导师、伙伴等角色构成,在共同目标与不同任务的驱动下,通过“传、帮、带、导、扶”等策略,实践“共治、共享、共生、共赢”理念,达成共同目标并获得成长的合作团体。共同体分为有组织、自组织两类。有组织共同体,即基于明确的目标与任务,由发起人或机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完成既定的任务和目标,通过交流、协作、分工完成预设目标,具有任务驱动共同进步与发展等特征。自组织学习共同体,即基于共同目标与兴趣,自发聚集组成共享共建合作团体,通过合作交流共享促进彼此成长,形成协调、相容与沟通的互动人际关系,具有兴趣驱动、和谐并存、目标一致等特征。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学习者的学习是通过个体“同化与顺应”,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形成。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新型的学习共同体则可以发挥共同体成员的先进理念、理论基础、认知与学习能力、技术水平、专业专长等优势,实现集体的“同化与顺应”,集体突破专业与实践障碍瓶颈,可以快速、高效地降低知识建构与能力形成的成本。

2.教学创新共同体

教学创新共同体是由一定数量的学校或教师构成,基于明确的教学创新目标与任务,由项目负责人或机构组织通过有效机制推进实践探索,按计划完成既定任务达成目标的合作团体。通过交流、协作、分工完成预设目标,通过建立“传、帮、带、导、扶”协同机制,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具有任务驱动的特征。共同承担着协同推进信息化教学创新应用研究的责任,并为实现教学创新应用而奋斗。

教学创新共同体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1)集体智慧,具有“同化与顺应”的功能

基于“互联网+”,教学创新共同体把个体的“顺应与同化”,进化为集体的“顺应与同化”。在“顺应与同化”过程中,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有限,集体的速度、智慧和能力较大。教学创新共同体追求集体的“顺应与同化”,通过群体“顺应与同化”,共享资源与环境、分享个体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智慧,共同创新创造以达到共享共赢的目标。

(2)协同共进的功能

教学创新共同体有一条协同共进的主线,通过主线设计目标和任务,增加共同体构造“张力”与“粘力”。通过线上线下交流、线下实践应用,学习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策略、新手段,提升个体成员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促进共同成长。

(3)智慧与资源共享的功能

教学创新共同体不但可以“跨区域、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共享智慧与资源,分享成功教学经验,而且能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可见,“互联网+”使教学创新共同体有了新的生命力。

3.教学创新共同体机制

(1)智慧共享机制

教学创新共同体中有四类角色:专家、组织、导师、伙伴。管理协同模型为:传、帮、带、导、扶(见图1)。借助“互联网+”專家与导师“传”授方向与理论,引领项目组织人与合作伙伴的学习,指导和引导个体发展与提升。能力强者或经验足者指“导”和“帮”助能力较弱者或经验不足者。通过“带”领、“扶”持,实现强弱互动、强强联手。智慧共享机制可以让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学习与成长,可以“跨区域、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地实现教研与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共同体的共赢与共荣。

(2)共享智慧机制

教学创新共同体成员依托互联网进行“跨区域、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合作,虽经验和背景不同,但可依托互联网资源平台,围绕共同的主题、共同的目标,实现线上教研与线上资源共建。共享智慧机制将有助于有共同愿景的成员个体自发汇聚。各成员可自主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特长,自然地进行协作、交互和共享。当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单位、不同学校的成员展开智慧碰撞之后,多元、多向、多维的专业与经验随之得到共享提升,教学创新智慧得以共享与发展。

(3)共享共赢机制

教学创新共同体成员之间是平等、民主的,负责人不是领导者,而是协调者、统筹者,甚至是服务员。教学创新共同体是有组织、有承担、有审查、有交流、有共同事业追求的集合。在追求共同愿景的过程中,通过传帮带教、辐射与被辐射,提升成员的专业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共享共赢机制培养一批骨干教师队伍,建立一批教学示范基地学校,打造教学品牌和成果。

共同体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有新的形态,呈现出线上智慧与资源共享、线下实践与探索的创新机制。共同体各成员发挥各自优势,不断轮换专家、导师、伙伴的角色,连续演绎传、帮、带、导、扶,通过群体的“同化与顺应”,突破发展障碍,实现共同成长。通过这一机制,诠释了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共享智慧、同一目标、体现平等”的共同体理念。

二、微课应用创新研究合作共同体的实践与成效

1.微课应用创新研究合作共同体发展模式

微课(Micro Learning Resourc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非线性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可视化、结构化数字资源[4]。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与新型教学资源,微课以其独特的碎片化特征,支持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教学。

微课应用创新研究合作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是基于互联网,以微课研发与应用为内涵的学习协作团体。由“指导专家或负责人”“导师单位”和“学员单位”组成。“指导专家或负责人”全面指导共同体的发展与运行。“导师单位”能独立完成共同体项目任务,并有余力且愿意帮助其他单位;“学员单位”自愿加入共同体,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但由于区域性或后滞性等原因,需要帮助方能完成共同体项目任务。共同体按片区小组模式开展,分三级管理:项目负责人(或指导专家)、片区组长单位负责人、组员单位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或指导专家)提供微课理论与技术指导,由部分“导师单位”负责人担任片区小组长,定位帮扶受助目标,有针对性地帮扶“学员单位”,助其发展,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共同体项目研究应用过程中,鼓励支持更多具有共同目标、受辐射影响的“辐射单位”加入共同体,共赢共享。“导师单位”可来自成长后的“学员单位”或“辐射单位”。如此,在共同体中培养一支既掌握教学设计理论,又具有微课协同开发能力的“导师单位”,在加强微课理念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带动共同体良性发展,不断加大推广辐射面,创新教学模式与形态,构建独具特色的微课教学创新模式(见图2)。

2.微课应用创新研究合作共同体实践成效

(1)形成教学智慧共享创新模式

教学智慧共享创新模式主要包括“微课理念、微课技术、微课应用”的创新与共享。

①共同体微课理念在创新中迭代

笔者提炼出微课的“四大定律、四个应用方向、八项准则技巧、十个应用模式”。这既是对教学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微课理论的一次创新。“四大定律”是指学生主体、学习主动、内容主导、教师主导。“四个应用方向”是指资源支柱、教学支持、学习支撑、教研支援。“八项准则技巧”是指节点准确、转换准确、表达准确、技术适当、媒体适当、主导适当、容量适当、演绎准确。“十个应用模式”是指解难情景模式、探究情景模式、问题情景模式、项目情景模式、互动情景模式、体验情景模式、作业情景模式、合作情景模式、创设情景模式、引导情景模式。这些理念,通过智慧共享机制分享给所有共同体成员。

②共同体微课技术在创新中传导

基于微课封装技术,微课实现了支持非线性结构化的学习模式创新。共同体项目依托微课制作工具“知识视图”,实现了微课学习与共享、交流与研制、学习与提升“一体化”模式。共同体拥有一批“技术导师”,熟悉多种录屏软件、视频(动画)创作软件、音视频后处理软件,并向成员与单位及时传授传导。共同体项目自2019年12月启动以来,已经开展了多次云端技術分享讲座,传导技术辐射面覆盖了广东省21个地市,吸引了近万名教师参加学习。举办了多场线下技术专题讲座,“导师团”在“学员单位”开办技术讲座,在技术应用上诠释“传、帮、带、扶、导”。“导师团”围绕共同体中心任务,把微课技术及时有效地传导给所有共同体成员。

③共同体的微课应用在创新中推广

目前,共同体已有53个成员单位,基本覆盖了广东省各市区。随着共同体的影响不断扩大,陆续有更多的学校与教师加入。共同体建立了长效协调机制和运转机构:成员单位分为专家组、研究组和学习组。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活动社区(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http://zy.gdedu.gov.cn)、一个共享社区(知识视图平台)、一个公众号(微课准则),网上群组交流、研讨热烈有效,传帮带教辐射、引领和帮助了1000多所学校、近万名师生。共同体以“互联网+” 为依托,以先进的微课理念为引领,以研究组和学习组为基础的运转原则,构建了教学智慧共享的创新模式,展示了智慧共享的有效策略。

(2)形成“微课”研发与应用创新模式

①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共享

微课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可视化、结构化,通过封装工具将可视化内容按学习节点实现碎片化处理,将教案、学案、外延资源等聚合成结构化数字资源。通过互联网展现教学成果、培育教学新生态链,呈现了全新的教学价值。基于“互联网+”的微课,可有效适应于不同学习群体、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基础和不同教学场所(见图3)。

②基于学习者的新工具

微课教學应用以“降低认知成本与减轻学习负担”为宗旨,为学习者知识建构与能力形成提供低成本、高效益的支持。微课教学应用以学为主,服务于学习者学习。基于问题导向,微课支持“课前、课中、课后”循环应用。课前支持预习、问题反馈;课中支持个性化非线性反复学习;课后支持个性化巩固学习。三者相辅相成,形成“微课教学应用三角迭代”,在教学过程中提升效益[5](见图4)。

③基于研发与应用的新生态

共同体项目指导专家拥有过硬的微课理论知识,可为共同体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指明方向;项目主持人是知名教育技术领域专家,拥有过硬的微课制作技术和教育技术理论,可为共同体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保障项目研究的良性;开展成员单位主持人是市、区、校的骨干教师,拥有过硬的教学、教研能力,保障了项目的有效实施;共同体成员均为自愿,成员整体素质较高,能动性强,且大都是教学一线教师,可为项目的推广与辐射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共同体项目在微课的研发与应用实践过程中,有着科学的理论指导、明确的理念方向、过硬的开发技术、高效可借鉴的方法、普遍坚实的基础、强烈的兴趣动力。经一年来的实践与推广,合作团体成员“微课”的研发与应用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微课理论与微课教学理念、模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对构建教育教学新生态做出有益的探索,在共治、共享、共生、共赢中,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机新生态链(见图5)。

三、结束语

“微课应用创新研究合作共同体”是广东省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的重点项目之一。共同体以微课创新应用为发展核心,构建了可视化学习共同体平台,开发与教学实际相适应的微课系列资源,培养微课应用、微课制作、教学创新的骨干教师队伍。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教学发展,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模式。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操作、技术传导、推广应用等方式,为教育公平、均衡与优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有效共享教师的教学智慧与优质资源,体现新时代教育发展新优势,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培养更多名师与学科教学骨干,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著,胡景北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John Retallick, Barry Cocklin, Kennece Coombe.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Education: Issues, Strategies and Contexts [M].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1996.

[3]赵健.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4]岑健林.“互联网+”时代微课的定义、特征与应用适应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97-100.

[5]王统增,冯琦.微课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18(6):74-76.

(编辑:李晓萍)

猜你喜欢
教学创新共同体实践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