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菊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家在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运行制定了规范办法,增强了对经济活动的防控和管控,优化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制机制,达到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的目的,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本文针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运行的现状,进一步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防控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状况
(一)存在以财务制度替代内部控制制度的现象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认为单位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认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单位的内部运营管理制度,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认为,内部控制对单位的运营工作没有太大的帮助作用,这也是对内部控制的片面的认知。内部控制制度涉及的方面很多,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前期,运营管理人员要学习许多内部控制知识,还要考虑不同部门人员的工作职责。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等同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这种看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二)未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体系
调研分析发现,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工作人员未正确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对经济活动运营的作用,所以很难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在预算控制方面,预算编制过程短,时间紧张,准备不充分,可能导致预算编制质量低,不能按规定的额度和标准执行预算,资金收支和预算追加调整随意无序,存在无预算、超预算等问题。在收支控制方面,各项收入未按照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征收,或者收费许可证未经有关部门年检,可能造成收费不规范等问题。未由财务部门统一办理收入业务,收入缺乏统一管理和监控,其他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办理收款业务,可能面临贪污舞弊和私设“小金库”的风险等。在资金支出方面,支出申请不符合预算管理的要求,未经适当的审核、批准,重大支出未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可能面临失误或舞弊风险等。在政府采购业务方面,没有编制采购预算,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没有采用适当的采购方式,或招标中存在不规范甚至违法行为,导致采购失败或单位资金损失[1]。
(三)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片面性
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制度的编制工作时,很多人员使用的编制方法比较简单,未能使用多种组合方法着重考虑内部控制方案的编制。预算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组织架构不合理,人员不能承担内部控制工作落实的任务。在单位内,预算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等方面的人才储备不足、能力不足,难以实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很多内部控制的理论提供了多层次的方法,如归口管理法、预算控制法,这些方法相对比较成熟,但是有些人员受自身思想观念和工作能力的限制,未灵活使用各种方法编制制度,导致设计出来的制度与单位实际运营状况有一定的偏差。设计出来的内部控制制度质量不高,对内部控制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二、行政事业单位优化内部控制体系的策略
(一)将内部控制的职责落实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引入外部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可以提高单位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会加快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转型发展。只有优化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才能发现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帮助运营人员及时解决内部控制不足和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建立起岗位负责制,由内部控制管理岗承担起推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职责。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作为内部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组织员工开展方案编制和内部控制工作。让员工能够充分地配合内部控制人员,大力地推动工作的落实。内部控制要确保单位经济活动合规开展,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也要确保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避免单位产生贪污腐败、违规违纪问题,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和运营效率。此时,内部控制人员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正确掌握好单位内部控制的方向,并给内部控制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支持,实行定期轮岗制度,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配备人员,以此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继而提升单位整体的运营效率。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内部控制执行的第一责任人,应该主动承担工作,提升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引导员工转变自身的传统思想观念。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加强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在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的宣传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也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培训的研讨会、培训会或专题讲座,避免内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2]。
(二)大力发挥预算控制作用,提升预算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
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逐步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和竞争力,保证单位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社会公益服务。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资金大多由财政部拨款,很多单位领导并没有太大的运营压力,也不用接受经营利润的指标考核,这就会导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安于现状,很难推动单位的改革,单位的财务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单位的预算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预算制度,但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导致预算方案很难在基层工作中落实。因此,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能力,引导单位的人员按照预算目标执行工作,避免出现单位预算执行不力、无预算或超预算等问题。
要给各部门制定部门预算目标,然后组织预算人员执行预算计划。设置预算目标可以规范人员的行为,避免无预算或超支使用资金的问题出现,扩大预算的控制范围,使预算的控制流程更加科学,要将预算与单位其他部门的运营工作相结合。制定出来的预算目标也要符合单位的整体运营计划,使预算控制制度落实到各部门的日常工作环节中。预算能够使单位的各类资源得到高效的分配,开展分层的预算管控,也能够提高预算的执行效率。
(三)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实行财务人员定期轮岗制度,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如果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缺少风险管控机制,会使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流于形式,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约束,导致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比较缓慢,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不尽如人意。要加强单位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可以给单位的财务人员讲解新型的风险防范知识,开展人员的思想教育活动,提高人员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与水平。行政事业单位要定期组织外部的专家来单位开展专题的讲座,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要将单位的风险划分等级,根据不同风险对单位运营活动的影响程度,制订风险处理对策[3]。
(四)优化完善内审管理机制
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优化设计,并严格规范单位各类数据搜集、数据分類和数据记录工作,可以使单位的财务数据更加真实可靠。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对内部各类财政资金数据信息进行严格的监督,保证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组建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审计人员要在单位对会计账目进行一一的审核,深入一些经济运营活动,检查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审计人员也要查看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状况与各部门内部控制执行的效率,对内部控制进行系统的检查和评估,将运营管理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单位领导,让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完善,严格落实单位的审计机制。针对单位出具的财务会计报告、会计账目或会计凭证,审计人员要进行合法性的审查,检查财务报告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检查其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单位高层领导除了组织人员开展内部审计,还要请专业的第三方审计师在年末对各项会计报表进行审查,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交流,提高人员的沟通效率,帮助审计人员了解运行中的不良问题。
三、结语
在信息时代,行政事业单位要深化自身的运营管理改革,提高内部控制水平,使单位的运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提高内部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由各个人员在信息系统上完成各项内容执行工作。行政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也要重视内部控制工作的推动情况,贯彻落实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保证单位的各项运营工作得以高效推动,在改革期间推动单位的稳步发展。
(作者单位为岑巩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 赵爱丽.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探讨[J].纳税,2018(06):115.
[2] 杜向萍.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对策建议[J].财会学习,2018(6):78.
[3] 马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8(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