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群
关于大宋王朝的历史,我真的是不甚了了。我相信许多国人也和我一样,道听途说者居多,雾里看花者居多。我们接触到的宋朝,更多的是杨家将戏里的北宋,岳家军传说中的南宋,关于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关于靖康之耻等等话题。
我记得有一出秦腔戏,叫《赵匡胤下河南》,一代英雄赵匡胤出台,绕着戏台走了一大圈以后,开始扬着嗓门叫板:“来将何人?报上名来!我赵玄朗降龙棍下,不打那无名之人!”这叫叫板。叫完了,便开唱。这是我见过的最张扬、最慷慨的一出秦腔戏,而那叫板声,得用陕西话来说。当然了,如果豫剧中也有这么一出戏,那就得用河南话来说。如果换成普通话,则很难传达出其中的那种精神。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北京的朋友,大约突然有一阵风,钻进他的脑子里了,令他对那个曾建都于他家乡地面上的大宋王朝,产生了深深的兴趣与迷惑。他决心用一支秃笔,以诗记史,把这个王朝的全过程写出来,把社会对这个王朝支离破碎的印象连缀起来。在一个周末,他坐高铁走了将近一千公里来到西安,来到我的工作室,将他的文稿送给我看。
这本书是严谨的。为写这本书,作者做了大量的阅读、考据和思考工作。同时,这本书对大宋王朝的兴亡过程,也做了全面的文学详述,将它当史书读可,当文学演义作品读亦可。
我们对那个离现在并不算太遥远的王朝,委实是知道得太少了,这对那个王朝大约是不公平的。宋朝大约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王朝。它的文化在当时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支撑起中华传统文明的三根支柱儒、释、道,亦是在那个朝代,融合成一个整体。而从北宋的汴梁迁都南宋的临安,则对长江流域以及南方边远之地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对作者说,这种介乎正史与演义之间的写作手法,我当年听金庸先生说过。2003年华山论剑、碑林谈艺,我和金庸先生对话。金庸先生对我说,他有一个野心,即将中国的二十四史写成小说。我说这能写吗?金庸先生说能的,面对大事件,找一两个历史人物,作为叙述视角,让人物从大事件中穿肠而过,这样人物形象出来了,历史事件也比较省力地表现出来了。
金庸先生已经作古,愿他安息!我当时曾经写了一篇文章悼念他。他在世界华人圈中的影响,当代活着的作家无人可以比肩。
历史叙说充满了太多的谎言。我一直有一个疑惑,大宋王朝在各个艺术领域取得了那么多的辉煌成就,但是为什么在当时,就不能组织些文人写一写他们的五马长枪呢?也免得后世对它产生种种的误读。
好在有一个当代的好事者,写了这么一本讲解大宋王朝的书。
当人们问著名作家大仲马,为什么能写出引人入胜的历史小说,有什么秘訣时,大仲马回答说,历史就像一枚钉子,在上面挂着他的小说。我祝贺这本书的出版,前面我说了,作者在治史、治学方面是严谨的,他确实是想真诚地为读者传递出一个正解的大宋王朝,因此他的描述是可信的。此外,他又作了一些很有特色的文字渲染,从而令这本书兼具可读性,也呈现出斑斓的文学色彩。
内容简介
皇帝作为封建时代的君主,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王朝的兴盛与衰亡。颇具文艺范儿的宋朝皇帝们在治国上的表现究竟如何,翻开本书,你将获得解答。这本书不是简单的缩写,而是对宋史的合理解读。作者选择大宋王朝的16位形象鲜明的帝王为线索,展现历史的迷人魅力和广博智慧,希望这能让许多对大部头历史书望而生畏的读人喜欢上历史。
作者简介
刘钊,河南人,经济法学硕士,现居北京,热爱历史,擅长以轻松活泼的笔调传播和讲解历史知识。沉浸于宋代历史十几年,遂有此书。
相关链接
宋给你的故事(节选)
文/ 刘钊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是宋朝十八个皇帝中在位最久的一个。在他的统治时期,大宋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步入繁荣期,所以“繁荣”也就成了宋仁宗给历史留下的最鲜明印象。
繁荣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比如,粮食越种越多了,多到吃不完。
这主要得益于两个因素。
一是耕地越来越多了。
据《文献通考》卷四的《田赋考》记载,仅在宋太宗和宋真宗两代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在册的土地面积就增加了将近一倍,而且还在持续高速地增加着。
即便是算上战乱时期耕地抛荒复耕的因素,这个增长速度也是很惊人的,毕竟农耕区域的可耕地总量就是那些,在生产技术没有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就出现倍增式的跨越。
那么,这种增长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说起来也简单,就是把太阳能照射到的一切地方都修成耕地。
山区的,在山坡上修梯田。海边的,在沙淤地里修沙田。河边的,在河滩上修淤田。最后一看湖面那么大闲着也挺浪费的,干脆做上一堆木排浮在水面上,铺一层泥,修成架田。
官府对这种开垦也是支持的,因为田越多,收的税就越多。
二是种子质量越来越好了。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宋真宗时期引进的越南占城稻,这种稻子的特点就是生长期短、好养活,关键结的籽还多。
所以当时苏州、湖州一带的粮食产量一下子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猛增,“苏湖熟,天下足”就是那个时候喊出来的。
没办法,有粮食就是可以这么任性。
三是商业变得越来越发达了,而且一直发达到超出前人很多倍。
还记得中学课本里提到的我国最早的纸币“交子”吗?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可你知道出现纸币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当时的商业已经繁荣到不用纸币就无法支撑下去的地步。换句话说,这个时期的商业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可以不用纸币的时期。
我们来做个简单的对比,就能把商业繁荣这件事看得更明白一些:在其他朝代,所谓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税,基本上也就是田赋。种田的多了,朝廷就富裕,一旦抛荒的多了,朝廷就有可能发不下来工资。
而宋朝就比较牛了,虽然人家的耕地已经算是比较多了,但这远远不是人家底气的全部。据统计,田赋在宋朝的财政收入中只占不到三成。
那其他七成多靠什么?
商业税啊!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粮食又多,还养出来一帮爱消费的文人骚客,那不得引着大家拼命地做生意赚钱啊!更关键的是,人家宋朝鼓励人民群众做生意。(选自中国法制出版社《宋给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