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小学 陈晓敏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师需要在课堂开始时设计巧妙的课堂导入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交流等活动学会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学到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要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中巧妙引导,为学生构建精彩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要首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出学习目标及要求,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思路清晰,以便有目的地进入学习活动,注意力集中,并主动关心学习重点与难点。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几种梯形图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探讨梯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重点是计算梯形面积;难点是如何推导梯形面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平行四边形面积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借助纸张裁剪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一拼,看能不能组成平行四边形,这样就自然地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梯形面积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可以发现,拼接后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 倍,由此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上述案例,教师有目标性地导入课堂,给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也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形体,形成数学概念,使探究知识更有方向性与目的性,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有意识地把握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投放相应的材料,鼓励学生操作实践,将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故事融入教学内容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让小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充满了期待和想象。教师以故事导入,可以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有初步的感知,在故事中体验数学思想,找到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拓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中引入了故事情境,提升了教学的趣味性,发散了学生思维,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在分析、判断、思考、辩论中不断更新观念,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如果教师能利用这一点吸引学生注意,一定会让数学课堂妙趣横生。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设置悬念来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无限猜想,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进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自行车车轮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圆形。”教师接着问:“如果是三角形或正方形,可以吗?”学生都摇头否定,教师继续追问:“如果是椭圆形呢?”学生摆手否定,教师接着提出疑问:“为什么圆形就可以呢?”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对圆的知识产生了兴趣,组成小组开始讨论,并对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了无限猜想:“如果换成椭圆形会怎么样呢?如果换成三角形会翻车吗?”通过讨论,学生认为:这和圆的特征有关系,半径都相等,自行车行驶比较平稳。通过设置疑问,促使学生在思考猜想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在课堂中设疑、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无限猜想,从而让学生在不断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的精彩源于教师的合理设计及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拓展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丰富了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