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艇,任鸿飞,何 俊
宜兴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苏 宜兴 214200
臂丛神经阻滞属于临床常见麻醉措施,适用于上肢各部位手术,目前临床多借助盲探法开展臂丛神经阻滞穿刺,但操作困难,且无法准确找到局麻药注射最佳位置,因此导致局麻药扩散效果较差,阻滞成功率低[1]。随着近年来超声定位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在臂丛神经阻滞中借助超声技术,可直视解剖结构来准确穿刺,且能监视局麻药分布从而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有效性[2]。为进一步体会在上肢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价值,选取宜兴市人民医院骨科、手外科于2018 年7 月—2019 年12月期间的60例上肢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遵从麻醉措施差异方式进行分组,选取宜兴市人民医院骨科、手外科于2018 年7 月—2019 年12 月期间的60 例上肢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20 例,女10 例,年龄20~70 岁,平均年龄(45.05±20.23)岁;治疗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1~70 岁,平均年龄(45.45±20.4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年龄≥18 岁;(2)生命体征稳定,临床资料完整;(3)符合临床对上肢手术指征;(4)血压、血流动力学稳定;(5)患者及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且为自愿参加。排除标准:(1)年龄≤18 岁、临床资料欠缺;(2)恶性肿瘤者;(3)精神类疾病者;(4)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存在重大病变者。
对照组采用盲法穿刺:术前8 h 叮嘱患者禁食禁水,严格根据解剖定位,将进针选择在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之间,盲探肌间沟,穿刺时上肢有触电样异感即为穿刺到位;回抽无血后注入20 ml 甲磺酸罗哌卡因(0.67%)[3]。
治疗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术前8 h 叮嘱患者禁食禁水,借助索诺声便携式彩超M-Turb 进行,指导其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患侧,将超声探头用无菌套包裹,探头频率8-10 MHz,通过超声确定臂丛神经及周围结构。于锁骨上2 cm处置高频超声探头,适当调整,确保臂丛神经图像清晰可见,在探头外侧采取平面内进针,确定到达三支神经干周围分次共注入15 ml 甲磺酸罗哌卡因(0.67%),注意少量多次注射[4]。
(1)观察两组患者应用效果。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VAS 疼痛评分;疼痛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进行评价,分值0~10分,其中0 分记录无痛,疼痛轻度记录1~3 分,疼痛中度记录4~6 分,疼痛重度记录7~9 分,疼痛剧烈则为10分[5]。(2)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1级:平稳进入麻醉状态,阻滞范围全面,无痛感;2 级:伴随轻微痛感进入麻醉状态,但阻滞范围存在缺陷;3 级:伴随呻吟、躁动进入麻醉状态,仍需辅助其他麻醉药物才可完成手术;4级:麻醉无效[6]。
数据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数据服从方差相同的正态分布,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较,治疗组用时少于对照组;VAS 疼痛评分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应用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应用效果比较(±s)
组别对照组(n=30)治疗组(n=30)麻醉操作完成时间(min)9.85±2.36 5.15±1.23感觉阻滞起效时间(min)5.15±1.10 3.15±0.23运动阻滞起效时间(min)7.56±3.15 5.15±2.23 VAS疼痛评分(分)4.15±1.11 2.15±0.25 tP 9.673 0<0.05 9.747 7<0.05 3.420 2<0.05 9.627 7<0.05
治疗组麻醉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臂丛神经从斜角肌间隙穿出,经锁骨下动脉后入腋窝。臂丛神经同时具有支配上肢、肩部等局部组织运动的功能,因此在上肢手术治疗过程中,在臂丛神经鞘内注入局麻药,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从而确保手术顺利开展[7]。但臂丛神经具有较复杂的解剖结构,并且没有清晰的解剖标志,因此在实际麻醉中,明确臂丛神经具体位置是比较困难的。传统麻醉中,主要借助麻醉医师的临床经验、解剖标志,通过盲探穿刺法来进一步对臂丛神经位置进行确定,因此准确性较差。而若臂丛神经定位不准,极易对麻醉效果产生影响,情况较严重者,甚至会损伤血管和神经[8]。
近年来,超声神经定位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更加准确;借助超声引导,通过实时图像,可以准确定位神经,且充分显示臂丛神经深度、粗细等,因此准确引导穿刺针进行工作。不仅如此,超声探头还可实时跟踪针头的移动以及局麻药物的扩散情况,确保麻醉医师可以随时调整穿刺针位置,从而确保药液能够准确浸润神经周围,提升操作准确性的同时降低穿刺盲目性,避免盲目穿刺对神经造成的损伤[9]。一般而言,医用超声仪声波频率为1~20 MHz,声强在0.01~2000 m W/cm,所以在该范围内,超声并不会对人体细胞产生影响;而在超声引导下开展臂丛神经阻滞,还可使用于意识不清等特殊患者。
此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用时较短,VAS 疼痛评分相对较低,经麻醉,治疗组麻醉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证实了在超声引导下开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提示:超声检查定位神经属于临床新型技术,而操作者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充分掌握神经及其周围超声检查特点以及解剖知识,从而顺利开展操作[10]。
综上所述,在上肢手术中,相较于传统解剖定位方式,临床更倾向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时间短且麻醉效果好,患者后期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低,值得借鉴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