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体系建构探讨

2020-10-30 10:01黄贵森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

【摘 要】本文针对广西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中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教学大纲设定课程传授的知识与行业需求知识不匹配、教师知识技能储备与教学实现能力不匹配等问题,提出应用型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的实现路径:以核心专业为依托构建专业集群,形成整体优势;以社会需求为核心,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型教学大纲;基于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内部转化、外聘行业专才,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師队伍;学习企业培训的方式,探索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新方式。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协同育人 育人体系 建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7-0093-03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了国家人才战略的新要求,协同育人作为主要的方式,也将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要建设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体系,仅仅依靠高校这一“单核”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与社会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构建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协同育人体系。近年来,关于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方面,教育界对协同育人平台的内涵、构建要素、育人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关于协同育人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系的各要素上,成果系统性不足,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分析广西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以期对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有所裨益。

一、广西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广西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意识到协同育人体系的重要性,并开始逐步探索,比如对部分专业人才培养大纲进行修订、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建立各类协同育人平台、参与地方行业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各个地方高校都取得了一些成绩,有的高校已经呈现出应用型高校的雏形,但大部分高校没有从整体战略上构建育人协同体系,并未形成合力。总体分析,广西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多脱胎于教学型高校,增加了应用能力的要求,但是,与行业、企业实际用人所需求的能力还有一定差距,行业、企业要求劳动者需要具有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体的能力是随着行业发展不断变动的,而高校专业培养目标是四年不变,四年以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学生刚进大学时的要求存在差异。

(二)教学大纲设定课程传授的知识与行业需求知识不匹配

首先,应用型高校现行使用的教学大纲呈现较高程度的同质性,很多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几乎一样。基本是沿用科研类、教学类高校的教学大纲,即使增加了部分应用型较强的专业课,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基本还是参照高校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设置课程体系。其次,教学大纲设置的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一个教学大纲用几年,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教学大纲与新的社会知识脱节严重,教师长年累月在课堂教学,但是却没有深入行业、企业一线了解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变革、设备的更替,学生学到的知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教师知识技能储备与教学能力要求不匹配

应用型高校主要是由地方本科院校、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转型而来,虽然学校对原有教师进行转型方面的培训,但他们不可能迅速转变成“双师型”教师,因而难以快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当前,各应用型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工作,比如每年安排教师到企业更新知识和技术、鼓励教师考取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证、邀请企业家来校讲学或参与课程改革等,但是,由于教师对“双师型”教师认识不统一、“双师型”教师的评判标准不明确、教师到企业进修的平台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许多老师不愿转型、不会转型。在引进新教师的过程中,一些教师虽然有教师资格证,但没有一线工作经验;一些人才虽然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较高的专业技能,但因学历、高校教师资格等限制,无法进入高校教师队伍。

二、应用型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以核心专业为依托构建专业集群,形成整体优势

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原有专业分布,整合成若干个专业集群,以核心专业带动支撑依托专业,汇聚整个集群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力量,构建专业互通互用互惠平台,凸显核心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以点带面,形成整体优势。如广西某高校将34个专业凝练成经贸类、管理类、艺术类、语言文学类、信息工程类五大专业集群,将分散的教学资源和力量集中起来,打造“拳头”专业,形成整体优势。

(二)以社会需求为核心,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各专业应结合当地社会的需求,对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等进行调研,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列出学生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以及需要培养的几种能力。在修订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成立专业建设工作小组,邀请行业或企事业专家加入,确保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一线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型教学大纲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体系包含哪些课程,学生就只能学习哪些知识,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因此,在明确社会需求后,应根据高校教学规律,改革课程体系,从调整课程模块、优化课程设置、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三个方面建立课程体系。

1.调整课程模块。根据社会、行业、企业需求,将原来的公共课、公选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6个模块调整为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素质拓展课5个模块。公共课只保留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并且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适当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学分,扩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

2.以“三合”方式优化课程结构。一是“结合”:将大学英语、计算机课程分别与专业结合,如将英语课程与国际贸易课程结合,开设国际贸易英语课程;将计算机课程与国际贸易课程结合,开设国际贸易软件课程等。二是“融合”:将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与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三是“整合”:将部分授课内容交叉重复的课程进行整合,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中教学内容相似,将两门课整合成“电子营销”。

3.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学分,扩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把实践教学学时提高至总学时的40%左右。

(四)基于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广西应用型高校要立足广西区情,形成区域化、国际化、差异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比如广西某应用型高校凝练出5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3年国内+1年国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泰语、越南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国际教育等14个专业中,采取3年在国内学习,1年到国外留学的方式,增强学生外语能力;二是“语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东南亚国家语言、英语等6个语言类专业中设置经贸、管理、人文类专业课程模块,让语言类专业学生可以获得另一个专业的知识;三是“专业+语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8个专业中增加英语、东南亚国家语言等语言类课程模块,让这些专业的学生增加一门外语的技能;四是“3年校内+1年校外”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在产品设计、烹饪与营养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动画等专业中,采取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派老师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方式,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五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数字媒体技术、广播电视编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中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让这些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软件使用能力。

(五)内部转化、外聘行业专才,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地方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的关键点是师资队伍,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能仅靠高校,还要与社会共同建设。社会方面,要广泛宣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定义,提高全社会对这一类型教师的认识,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准入门槛、必备条件和能力、考核指标等政策性规定,统一、规范“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评聘。同时,出台鼓励性文件,从待遇、职称评定方面鼓励应用型高校教师、行业人才转化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应用型高校同样要出台配套制度,采取内部转化、外聘行业专才两个途径,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内部转化,就是鼓励并要求原来理论教学的教师逐步转化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可以通过培训、到企业见习、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式,实现理论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变,同时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课酬、科研、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提高教师转化积极性。如广西某高校出台了《双师型教师评定与管理办法》,规定参评“双师型”教师要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持有地市级以上由人事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且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获评“双师型”的教师,每学期工作量减免10%,在职称评聘、评优、培训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利。外聘行业专才,即根据行业专才技术能力强、学历水平不高等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应用型高校需要的行业“双师双能型”教师聘用办法,明确行业“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基本素质、执业能力、酬劳标准、考核办法等,既要保障教学质量,也要能吸引具有丰富实干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优秀人员能到应用型高校授课。

(六)学习企业培训的方式,探索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新方式

高校传统的填鸭式、自觉式教学无法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学习企业培训的方式,从高校课题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创新。

1.积极吸取企业培训的强调互动、注重效果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互动式”教学,提高知识的传播和吸收效率。如广西某应用型高校给所有上课教师配备“小蜜蜂”和多媒体翻页笔,要求教师从“坐着念”变为“走着讲”,不能只在讲台讲课,要走到学生中间授课,同时由教学管理部门加强对学生教材和听课笔记的检查,将学生课堂笔记情况纳入期末考核,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构建校企合作平台。采取建设“校中厂”“厂中校”的方式,大力建设校内校外实习实训体系。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由学校和企业成立校企教学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专家进入指导委员会,联合修订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在校内建设实验室,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中心,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中规定好在校内实验室和企业实训中心学习的学分和课时数,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比如广西某应用型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学校提供1000平方米的场地,企业投入1400万元购买设备、装修实验室,同时双方成立了校企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的公共课如思想政治、体育、英语等课程由高校教师授课,专业限选、专业任选课、实习实训课、毕业论文和设计由企业聘请的行业专家进行授课,在授课模式上多采取项目化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实现了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直通渠道”。

【参考文献】

[1]邓前军,陈东初,袁毅桦.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行业协同育人平台的研究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2).

[2]田玉敏.“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6(11).

[3]吴海涛,梁迎春,李云鹤,等.地方本科院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肇庆学院学报,2016(2).

[4]陈兴文,刘燕,邵强.校企协同育人多元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1).

【作者简介】黄贵森(1982— ),男,广西合山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助理研究员,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
深化实习育人体系培育产业后备人才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四全”育人体系
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构建初探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应用型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