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荔平
摘要:在整本书阅读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抓住三个关节点:一要明确教师为规划者、参与者、辅助者的三重身份,发挥教师引导与扶助的作用;二要借助关联思维与图式化思维,建构学生的阅读经验;三要做足一套项目任务,将整本书阅读落实到位。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师身份;阅读思维;项目任务
2017年版语文学科新课标最抢眼的是18个任务群的提出。任务群的设计是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整合教学资源,依托教师设计的任务项目,凸显学生的实践活动,把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融合为一体,打破单篇单题的线性教学,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素养与能力。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是第一个任务群,从读书视野、读书经验、读书方法、读书能力、读书习惯等五个方面对学生阅读提出要求,引导学生阅读一切优秀的先进文化,取其精华,丰富学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式的课程设置要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去甚远,这就决定了整本书的阅读要在教学基层落地开花并非易事,毕竟传统的精读教学占据主导已久,不少一线教师对整本书阅读认识不足,自身定位不准,在操作策略上捉襟见肘,加上学校没有为整本书阅读的正式进场留下接口,使得整本书阅读流于形式,浮于面上,无法达成整本书阅读的综合立体效应。因此,在整本书阅读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抓住三个关节点:一要摆正教师的身份,二要借助阅读思维,三要做足项目任务,真正让学生会读整本书,读透书中味,读出弦外音。
一、明确教师的三重身份
整本书阅读提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阅读的重心落在学生身上,学生是阅读主体,那教师要置身何处呢?
1. 教师是整本书阅读全局的规划者
读什么,怎么读,教师应该有所规划,而不是领着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任由学生爱读什么就读什么,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这种“放羊式”阅读,看似尊重了学生阅读自由,实则无益于阅读经验的积累與阅读能力的提升。首先规划选书,书的版本很多,老师要带着学生选择适用的版本。其次规划时间安排,从学情出发,长篇小说的阅读最好放在高一学段,学术著作最好放在高二学段,一本书的阅读时间为期2个月。再次规划课程与课型,以课外为主,以课内为辅,设立导读课、精读课、交流课、汇报课、展示课、表演课。最后规划评价,从习得阅读技能出发,评价时以过程为主。
2. 教师是整本书阅读过程的参与者
既是参与其中,教师就必须自己先完整地阅读作品,然后参与讨论交流,置身其中,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不少书籍有阅读指要、原序、章节阅读提示等信息,特别是关于书中提到的陌生人名、历史事件、异国人文风俗的注释,指导学生借助这些内容,对故事情节、对作品的时代背景、风土人情有个大概的了解,对作品的艺术特点有个粗略认识。要提醒学生关注文本的小标题,中国章回体小说每一章的标题就是本回目内容的概要,外国长篇小说在章节前常有小标题为内容提示。阅读中关注这些提纲挈领的信息,不仅读得明白,还能省时省力。还要指导学生上网检索作者、作品背景、相关评价、同类作品比较等资料,对作家作品作深入研读;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同时发现学生阅读时获取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尊重与保护。在解答学生的疑惑的同时,教师可以适度拔高。
3. 教师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辅助者
学生只有站在教师的肩上才可能眺望到更远。因此,教师要积极做好每一次阅读的辅助工作。把基本读书方法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泛读的三种姿态在什么情境下进行,圈点批注的图标与位置如何运用,更重要的是教师拔高式的辅助,即老师要根据书的类型引入文学评论与文艺理论,帮助学生提升鉴赏水平。教师恰如其分地引入文学评论与文艺理论,无疑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有利于学生阅读时学会分析,学会鉴赏。
二、借助两种阅读思维
中国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曾经说,过未来的教育至少要留出学生50%以上的自主空间进行项目学习,项目学习的优势就是学习中掌握知识,利用已学知识推进学习和研究,即在做中学来建构知识,所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更为重要。因此,学生在掌握常规读书方法之外,还要借助关联思维、图式化思维,学会阅读各类书籍,建构自己的阅读经验。
1. 借助关联思维,构建纵向深入的阅读模式
所谓关联思维,就是在阅读时建立由此及彼的某种思维联系,可以正向关联,也可反向关联,它包含文本的内在联系,文本内在与外在的联系及文本之间的联系。通过某种关联,建构起自己的阅读系统,推进阅读深度。
长篇小说的内在关联可设为人物关联、情节关联、事件关联、物件关联、地点关联、创作手法关联等。如把《巴黎圣母院》“一滴水换一滴泪”的情节与“三人心不同”的情节关联起来细读,人物美丑、人品高下就很直观可见。内容与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关联起来阅读,就可以将鉴赏性阅读落实到细处,落到实处。文本的内在与外在关联可设置为文本与生活的关联,文本之间的关联可设置为小说文本与史书文本,也可设置为同类题材不同小说的关联,同一母题不同小说的关联。
当然,也可反向关联。文本内的反向关联,同一人物的正反人品关联;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关联。文本之间的反向关联,一正一反,关联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辨性。
2. 借助图式化思维,构建横向延伸的阅读模式
外化整体阅读。所谓图式化的思维,即运用思维导图与图表格式,将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外在化,从而更直观地把握整体架构、内容要点、复杂关系,以外化整体阅读。
运用思维导图,以一个主题关键词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图文并用,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有助于记忆,有助于整体阅读。
图式化思维不仅对故事长、人物多、关系杂的长篇小说阅读起作用,对深奥专业的学术类文本阅读也有作用。运用这种阅读思维有助于学生理清全书纲目,弄懂专业术语,作出全书内容提要,吸纳书中正确观点与价值取向,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三、做足一套项目任务
整本书阅读必修阶段是18个课时,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学分1分。如何安排利用18个学时,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有效阅读整本书,就必须设置好整体的活动项目与具体的任务分配。艾德勒和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曾建议把整本书的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等四个层级,特别提出分析阅读中的架构性、诠释性与评论性的三组阅读规则,可以用于阅读进程的导控、阅读任务的设计,让读和导分出层次,让学和教各得其位[1]。基于此,整本书阅读任务设置的原则是由浅入深,从整体到部分,从粗读到精读,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从整体上说,整本书阅读可先设置大的活动项目。以鉴赏性阅读《巴黎圣母院》为例,阅读时间为期两个月,课时9个,四进四出。每次课时的活动项目大致如下安排。
第一次课,导入课,确定书目,推荐新书,引发阅读兴趣,指导读书方法,进入第一次阅读。要求:地毯覆盖式阅读,学生自由圈点批注,并提出问题;绘制思维导图理清人物关系;用时间列表理清大事件。为期两周,突出阅读的整体性,发现阅读过程中的初问题与真问题。
第二次课,交流初读的印象,展示思维导图与大事记,汇总问题,筛选问题,探讨真问题,进入第二次阅读。要求:任务驱动式阅读,六人一组,分组分块细读,探究真问题,并做好摘抄与读书报告单,为时一周,以学生的问题为突破口,突出阅读的局部性,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第三次课,组内交流二读的成果,即破解一读时的真问题,教师参与其中,并适时肯定学生的读书成果与纠正理解偏差。
第四次、第五次课,汇总小组二读成果,派一个代表上台汇报,限时5到8分钟,评选出最佳读书报告单与摘抄,张贴读书角。进入第三次阅读要求:专题鉴赏式阅读,选一个你喜欢的话题研究,如人物分析、主题探究、情节分析、艺术手法欣赏等,请结合作品中与该话题相关章节的具体内容,写一个五百字左右的评论,为期两周,以专题推进阅读走向精深,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第六次、第七次课,口头交流三读成果,教师参与,听取学生阅读成果时,适时引入相关的文艺评论或文艺理论,为学生提供鉴赏的路径。从欣赏人物、玩味精彩片段、品读语言特色、借鉴写作方法等四方面,分类评出最佳书评,并张贴读书角。
第八次课,教师设计一节精读课,选取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最能体现作者意图的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从课内到课外,进行整合探究式阅读,意在全面拔高学生阅读能力。精读课的设计要求:围绕一个主题,截取核心细节,凸显小说题旨与创作手法,思考文本的现实意义。如《巴黎圣母院》以“救助中见美丑”为主题,截取了一滴水换一滴泪与三个人心不同的片段,抓住加西莫多口渴求水喝的核心细节,读出中世纪民众的蒙昧无知与两组美丑对比;抓住菲比斯、克洛德、加西莫多看见被判绞刑的爱斯梅拉达时的动作语言,让学生比较分析玩弄式、占有式、牺牲式这三种不同的爱,再引入舒婷的《致橡树》引发学生反思加西莫多的爱情观,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建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九次课,教师推荐供给名家点评,学生自主选题做论文,进入第四次深度研读,进入实践输出式阅读。要求:能够评价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评价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风格,在比较中体会作者对不同人物持有的不同态度,以及塑造这类形象的社会意义,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为期两周,自由结组,完成第四层级任务:一份1500~2000字的读书报告。为期一周。不会选题的学生,教师可提供论文题目,同时,教师推荐名家评论切忌推荐一堆高大上的学术论文。第九次课,也可设计成表演课,让学生利用原著,剪切内容,自行编剧本,演一出话剧。
从局部上说,要设置好整本书阅读局部的小项目,即问题的设置,先要区分初问题与真问题,从而保证设问的有效性。其次问题设置要有梯度,由浅入深,层进设问。在熟悉人物、了解情节的环节后,可提出小说有几卷构成,每卷小标题是什么,请用三五句话概括小标题下的内容要点,或者用主要人物为线,串起事件,这样便于学生梳理、概括情节,也便于学生熟悉人物,避免了蜻蜒点水式阅读。在玩味经典、代入自我的环节,可以提出小说写得最出彩的是哪个情节?塑造得最成功的的人物形象是谁?哪些语言最有味道?引导学生咀嚼精彩片段,汲取小说的精髓,用心触及人性、生命的本质、生活的意义。在专题研讨环节,以人物、主题、环境(风俗人情)、写法等主题来设计专题,让学生把自读所得与借鉴他读相结合,口头表达或者形成文字,把阅读探究的过程性呈现出来。如以人物为专题,克洛德真的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吗?结合原著,探寻现实社会中人性的复杂。以主题为专题,加西莫多卑微的爱值得推崇吗?说说你的爱情观。以经典片段为专题进行赏析,乞丐王国和世俗王国各自代表了一种什么秩序?以艺术特色为专题,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如何体现?特别要注意的是问题设置切忌泛化、晦涩、混乱,有些教师喜欢用数字来设计题目,创意不错,但要避免流于肤浅。
须要注意的是,整本书阅读的学分估计不足两分,但不要狭隘地理解这个分数,要把整本书阅读与小说文本的解读能力联系起来,要让整本书阅读助力考场写作,或是名言警句为议论文增加文采,或是小说典例为写作提供范式,那整本书阅读的短期成效就大了。特别是在上海、北京、江苏等地,整本书阅读的评价已经进入考试测评阶段,所以,整本书阅读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探索整本书阅读的可操作性实施方案也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莫提默·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关燕云】
该文为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學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课题“山区学校高中阶段‘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135XK023)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