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正迁移在初级日语教学中的活用

2020-10-30 05:28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时态母语日语

杨 畅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经掌握的其他语言的表达习惯会对学习新的外语产生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语言迁移[1]。如果已掌握语言对外语学习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就称为正迁移;反之,则称为负迁移。长期以来,负迁移(尤其是母语负迁移)得到广泛的重视,如实词(独立语)的误用[2]、汉语虚词的误用[3]等问题,得到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不过,语言迁移在日语教学中并非有弊无利,如果能够灵活利用正迁移,也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理解日语的语法规则。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尽管人类语言多种多样,但是世界上各种不同的语言表现出一些普遍特征,这种普遍特征即构成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UG)[4]402。在人成长的外部环境中,普遍语法便逐步转换成具体语言的个别语法(Particular Grammar,PG)。那么,外语习得其实可以理解成两种途径:一是从普遍语法到新的个别语法,二是从已经掌握的个别语法(如母语)到外语的个别语法。前者在理论上很便捷,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也就是需要一个外语环境让学习者沉浸在外语中,将语言迁移降到最低。而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的语言环境极为有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更多教师利用母语来讲授日语规则。固然,教师可以通过语法概念来细化语言规则,再按照语法形成新的句子,也就是“母语PG 转换成UG,再转换成日语PG”的过程。但是,在实践中,母语的影响在所难免,这就会使学生产生困惑。笔者认为,初级日语教学中,可以尝试尽量减少语法概念的讲解,而通过语言的共通点来让学生迅速掌握初级语法的特点和用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语言正迁移应用的分类

活用语言正迁移,应当首先注意语言之间的异同。语言学家注意到语言之间的差异,并且将这种差异从简单到复杂分为不同等级,如语言学家Ellis将这种语言差异分为六个等级。

然而,从共时角度看,语言表达灵活多变;从历时角度看,语言本身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尽管将语言对比分成若干等级,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如果刻意强调语言的差异,必然会增加对于语法解释的复杂程度,也会增加学生的困惑。鉴于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日语的表达,帮助学生区别应用不同句型,因此在初级日语教学中,笔者将语言学家Ellis 提出的六个等级简化为三个:

第一,第一语言与目的语言相通,能够从第一语言类推理解的目的语言;

第二,第一语言与目的语言不完全相通,但是能够从一级难度的目的语言进一步理解的目的语言;

第三,第一语言与目的语言不相通,也难以从一级语言进一步理解的目的语言。

上述所谓“相通”,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含义都很接近,能够通过类比来理解目的语言。这种类推,是抛弃语法概念,在形式上、含义上语言变化一致。

二、相通的场合

在日语教学中,日语时态常常会使学生产生困惑。而实践证明,时态是可以通过类比解释清楚的。陈岩认为:“由于汉语时态用法单纯、固定,导致了汉语母语日语学习者对日语时态理解不充分。”[5]其实,汉语时态用法并不单纯固定,相反有与日语共通的地方。因此,在教学时,笔者首先引入汉语的表达,通过类比,可以让学生明白汉日语时态表达非常相近,然后再回到日语中,通过语境巩固学生对于日语时态的用法。例如:

上面(1a)与(1b)两个例子中,尽管措辞都是“洗”与“不洗”,形式上完全一致,但是(1a)场景表示的是平时,即一般时态,而(1b)则明确含有动作发出者的意愿,属于将来时。(2a)与(2b)中,尽管两个问句都是“你读了吗”,但(2a)是过去时,(2b)是完成时。这种微妙的差别,在汉日语境中是相通的。

当然,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些时态的含义,可以借用英语来帮助学生理解,毕竟语言的“时态”就是来自西欧语法研究。在与西欧语言的对比中,日语的“ル形”“タ形”的时态被发掘出来[6]112。上述例子如果换成英语,则(1a)的“洗”与“不洗”可以表达为“wash”与“don't wash”。换言之,只是表达平时是否会洗碗;而(1b)的“洗”与“不洗”则应该是“will wash”与“won't wash”,在此具体语境中,是表达了此时说话人是否想要洗碗的意愿。同样,(2a)与(2b)的回答,在英语中表达应分别为过去时“did”“didn't”以及完成时“have”“haven't”。但是,在与英语的比较中,可以明显看出英语的表达形式和内容相一致。

换句话说:日语中现在时根据语境不同,可以表达现在和将来(动作的意愿)两种时态,过去时可以表达过去和完成两种时态,汉语也是如此。因此,可以利用汉语和日语这一相通的语言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日语的时态表达。

三、不完全相通的场合

敬语表达是日语学习的重难点,尤其是在“使役+授受关系”的表达上,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笔者通过日汉比较,整理出四种基本形态。例如:

首先,由于例(3)中四个句子都存在“使役”,为了帮助学生尽快理解,汉语中都应该保留“让”字。其次,上述四种分析基本表达分类就会发现,(3a)属于祈使句(命令文),(3b)属于陈述句,(3c)与(3d)属于疑问句。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就要从相通的汉语句式中寻找体例——例(4)四句汉语就是在形式上、含义上与例(3)一一对应)。尤其是(3c)与(3d)两句,由于两者主语不同,在寻找对应汉语例句时,应当体现出两者的不同。(3c)的对应例子应当突出主语“你”来对应“”,而(3d)则要突出“我”来对应“”;同时,(3d)因为存在可能态的表达,所以也需相应调整,加上表示可能的“能”。最终就形成四句汉语作为例子。例如:

(4a)让我来做。

(4b)我想请你让我做。

(4c)你让我做吗?

(4d)我能请你让我做吗?

由此,“使役+授受关系”的表达就能够通过形式、含义都相通的中文,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其中含义。当然,还存在以下几种表达:

这几种表达本质上,分别是(3b)(3c)(3d)的简单变形。(3b’)就是(3b)中意志用日语意志形表达出来;(3c’)与(3d’)就是在(3c)与(3d)的基础上用否定疑问使问句语气更加婉转。在明确了(3a)(3b)(3c)(3d)四种基本形态以后,学生能够很快分辨出这三种是后三种基本形态变化后的表达。

结语

日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日语、掌握日语的表达并能够加以应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是“母语PG 转换成UG,再转换成日语PG”,此过程中不得不对我国学生并不熟悉的时间点、视角等加以复杂的说明。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复杂的语法解释导致学生滋生畏难、厌学情绪。本文所探讨的教学方法,就是尝试避免“母语PG 转换成UG”这一过程,实现“其他语言PG转换成日语PG”。这种直接对照转换的方法,要求教师对于汉语足够敏感,能够把握汉语的细微之处,否则难以利用汉语引导学生。

利用语言正迁移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难度一级和二级的日语教学;但对于三级难度的日语表达教学,也并非束手无策。持续关注、研究、发现汉日语言的共性,对于活用语言正迁移帮助教学会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时态母语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超高清的完成时态即将到来 探讨8K超高清系统构建难点
母语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现在进行时
易混时态辨析
日常日语
看漫画,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