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曼雅
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储备,掌握思维方法,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需要运用一些有效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展问题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怀疑、混乱、困惑和探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见一些感兴趣但在短期内又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既有寻求问题的愿望,还有思考并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他在《中国教育改造》中明确指出,要想培养开拓型、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让学生从小学会提问,善于思考。由此可见,问题意识是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是促进改革创新的动力,是打开探索之门的钥匙。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经常会遇到无从下手的现实问题,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发现、研究、探索的强烈欲望。因此,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勇于质疑,解决问题,将有效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发展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情境,鼓励质疑,使学生敢问
在学习中提出疑问,是学生一种自发的心理需要,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体现。学生对于自己或同学提出的问题会格外关注,这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比如,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设置“问题墙”,学生可以将问题写下来粘在“问题墙”上,而能够解答问题的学生可以将答案写在问题下方。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利于增强学习互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消除学生提出疑问时的紧张与焦虑。鼓励学生勇于发问,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的异议不立即否定,而是发掘闪光点,及时鼓励,逐渐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雪孩子》一课中,有学生提问:“雪孩子为什么不赶快找邻居帮忙呢?”“雪孩子冒着大火救小白兔,会不会还没把小白兔救出,他就融化了?”这些问题听起来可能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一致,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能够深入故事情境认真思考,就值得鼓励。教师应当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敢于提问的学生,并及时表扬。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成功的快乐,会放下心理负担,在课堂上积极提问。
二、提供方法,开放思维,使学生会问
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生根萌芽。而学生思维的激活,需要教师提供方法,加以引导。如果学生不知如何提出困惑,那么质疑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当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思路与方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点拨:
1.针对课文题目提问
比如,在《曹冲称象》一课中,有学生提问:“曹冲是谁?他是怎样称象的?最后他称出了象的重量吗?”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使其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脉络,激起其探究文本的兴趣。
2.针对重点词句提问
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并提出疑问,有利于其揣摩作者用词的巧妙,体会作者形象生动的表达。比如,《春天》的课文里有一句“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学生针对这个句子提问:“抽出”一词能不能换成“长出”?为什么要用“抽出”而不用“长出”?
3.针对相互冲突的内容提问
课文中,有一些情节看似相互矛盾,但其实是作者有意为之。只要把握相互冲突的地方加以质疑,就找到了深入解读文本的突破口。比如,在《一匹出色的马》一课中,有学生发现了矛盾:课文中写到,回家时妹妹明明说自己已经走不动了,向妈妈撒娇想让妈妈抱,但后文中,为什么妹妹蹦蹦跳跳的,还比我们先跑回家?其实,妹妹的变化正是因为爸爸以游戏的方式分散了她的注意力,让妹妹忘记了疲劳,柳枝当马,快乐回家。相互冲突的情节,恰恰体现了爸爸的教育机智和妹妹的天真可爱,营造出满怀亲情与关爱的美好氛围。
三、加强引导,深入文本,助学生解疑
当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他们已经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该如何帮助学生解答疑惑?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维发展,并对学生的问题有所了解,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该如何解决。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课下收集资料、与其他学生讨论等方法解决。而有些问题与课文的重点内容息息相关,教师可以把握契机,加强引导,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比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导入环节,有学生提问:“雷锋叔叔到底在哪里?”教师可以此为文章学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并通过自由朗读、小组讨论等环节,找找雷锋叔叔曾经在哪里,并画出相关语句。这时,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高涨,争相举手发言,汇报学习结果。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提问“雷锋叔叔都做了什么事”,引导学生提炼雷锋叔叔做的两件好事——“抱着迷路的孩子回家”“背着年迈的大娘赶路”,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分小节深入学习,让学生画出表现周围环境的词句,并围绕“你的脑海中浮现哪些画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情境,从而深入体会雷锋精神。最后,学生通过层层探索,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并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身边的“活雷锋”,明确了诗歌的情感内涵,加深了对雷锋精神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提出的关键问题层层深入,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走出课堂,拓展延伸,自主探索
課堂所学始终是有限的,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外延伸环节,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引导其走出课堂,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本质,并尝试动手解决问题。在课后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解决了问题,也掌握了更多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比如,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中,笔者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了解四种在大自然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在结课时还意犹未尽。在对本课进行总结时,就有学生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由此看出,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文、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其探索欲、求知欲得到激发。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收集资料,制作学习资料卡。笔者还请学生把做好的资料卡粘贴在展示墙上,供大家阅读交流。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学生共享了知识果实,也感受到自主提问、动手解疑的快乐,其问题意识得到进一步培养。
五、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而问题意识的培养正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发现问题、寻找方法、动手实践、找到答案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完善自我,收获成长。因此,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正如明代陈献章所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参考文献
[1]史慧荣. 学患无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J ].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6(05):31-34.
[2]刘章云.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J ].当代教研论丛,2017(09):53.
[3]张清华.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J ].课程教育研究,2019(3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