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菊 张彤
【摘 要】目的:了解睡眠障碍治疗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情况。方法:以选入研究范围内的临床门诊方子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时间范围确定到2018年2月-2019年3月之间。计算出DDDs与DUI结果,并展开分析、评价。结果:统计时间在2018年2月-2019年3月,共计15305张门诊方子参与本次研究,其中睡眠障碍的方子数量共计5956张。本次研究中主要选了两类常见的治疗失眠的药物。按照统计数据分析可知第一类药物的出现频率整体上高于第二类药物,联合使用比例为13.89%,药物种类在两种以上的比例为3.02%。药物使用频率有高到底排列分别为:阿普唑仑、地西泮、酒石酸唑吡坦、奥沙西泮、三唑仑、氟西泮、佐匹克隆。结论:临床治疗患者的睡眠障碍情况,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酌情增减用量,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关注用药频率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以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睡眠障碍;药物应用;状况评价
【中图分类号】R6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0-30--01
引言: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比较快,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影响下,睡眠时间缩短是大众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睡眠障碍或者睡眠不足造成的焦虑、压抑等负面心理以及精神疾病,对现代社会人的健康产生消极影响[1]。基于此,临床上对于睡眠障碍的药物治疗方法研究和效果评价十分关注,本文就针对该课题选择临床上两种常见的治疗失眠的药物进行统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2018年2月-2019年3月之间门诊开方过程中使用的治疗睡眠障碍的药物使用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1.2 方法
以“用药频度”分析法(DDDs)分析研究数据,主要的计算方法是某种药物的年消耗量/DDD。然后利用DDDs值直观反映某种药物的消耗量,用DDDs值除以患者实际使用该种药物的天数[2],得到DUI,该指数可以反映出临床上对该药物的使用合理性,DUI数值超过1.0则表明药物使用不合理,反之合理。
1.3 统计学方法
以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SPS20.0处理研究数据资料,以t检验计量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P<0.05代表數据独臂差异性的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统计时间在2018年2月-2019年3月,共计15305张门诊方子参与本次研究,其中睡眠障碍的方子数量共计5956张。本次研究中主要选了两类常见的治疗失眠的药物(分类如表1)。按照统计数据分析可知第一类药物的出现频率整体上高于第二类药物,联合使用比例为13.89%,药物种类在两种以上的比例为3.02%。药物使用频率有高到底排列分别为:阿普唑仑、地西泮。酒石酸唑吡坦、奥沙西泮、三唑仑、氟西泮、佐匹克隆(见表1)。
3 讨论
如上所述,本文以2018年2月-2019年3月之间的门诊方子作为数据研究对象,计算出DDDs与DUI结果,展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本次研究中主要选了两类常见的治疗失眠的药物,按照统计数据分析可知第一类药物的出现频率整体上高于第二类药物,联合使用比例为13.89%,药物种类在两种以上的比例为3.02%。药物使用频率有高到底排列分别为:阿普唑仑、地西泮。酒石酸唑吡坦、奥沙西泮、三唑仑、氟西泮、佐匹克隆。
总之,失眠障碍患者的疾病治疗中,药物作为主要方法,临床上要结合患者需求选择药物使用方案,关注用药时间、频率以及联合使用效果,全面提升失眠障碍的药物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潘集阳,欧军林,邓卓玉,等.“药”安眠[J].中国处方药杂志,2003,2(01):160-164,168-171.
张石革,孙定人.镇静助眠药[J].中国药房,2001,12(02):118-119,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