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育视域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诉求、困境与对策

2020-10-27 05:51陈璐詹忠根
职教通讯 2020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陈璐 詹忠根

摘 要: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弘扬工匠精神既是实现产业升级、应用全球经济变局的现实需要,也是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在分析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诉求、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点对策:依托工匠精神,科学规划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基于工匠精神,创新推进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面向工匠精神,营造追求卓越崇尚质量的价值导向等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工匠精神培育

基金项目:2019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SCG274)

作者简介:陈璐,女,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就业指导与教学管理;詹忠根,男,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09-0100-07

《中国制造2025》正式吹响了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集结号,要实现其所秉持的“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方针,急需千千万万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随着“工匠精神”被多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九大报告,预示着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着力培育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

现代“工匠精神”包括两层涵义,一是精神追求,二是质量标准。“工匠精神”所提倡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基本内涵,既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在价值追求,包括专业专注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极其强烈的创新意识、同心合力的团队协作等,又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外在质量表现,即永无止境的匠心追求——工匠为打造高品质的产品,在细节上追求极致,在标准上严谨求是,在专业上耐心专注,在目标上专心致志,将质量意识贯穿始终,以求用严格的质量管理打造最卓越的优质产品[1-3]。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弘扬工匠精神既是实现产业升级、应对全球经济变化的现实需要,也是在职业教育中将工匠精神的培育重任落实落细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通过思政课堂、专业课堂,乃至整个“课程思政”进行“工匠精神”的灌输和渗透,努力让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诉求

(一)首要任务:确立工匠精神的核心地位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摇篮,只有凝心聚力弘扬工匠精神,彰显时代内涵,才能更好地开创新时代职业教育事业新局面。首先,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核心。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实现“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急需打造一批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素质优良、勇于进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如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诉求,提出“着力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精神培育,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4]。因此,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无疑是当前高职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任务。其次,职业精神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至少包含三种能力,即高超的职业岗位能力、娴熟的职场应变能力和强烈的专业创新能力[5],只有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精神标杆,强化技术技能的传承与创新,注重职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有机融合,才能带来全新的高职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

(二)重要职责:实现工匠精神的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教育的四大职能之一,优秀文化影响着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以隐性、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高校是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保证党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绝对领导,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凝聚力和话语权,切实引领优秀青年确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跟党走,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是职业态度、专业精神、人文素养三者的有机统一,百余年来,我国在以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连同本土“工匠精神”在内的传统范式渐失原初的根基与自然的进程,遭致遮蔽、断裂甚至丧失,加之我国职业教育过度强调“能力本位”,致使本已被疏略的“工匠精神”再一次失去重建与传承的机会[6]。但以2016年工匠精神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为起点,“工匠精神”逐渐成为我国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诉求,并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工匠精神的文化传承,既是发展职业教育,实现产业创新、经济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承继中华美德、延续中华文明的需要,更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职责。

(三)最终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7],它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集中展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即在国家层面描绘了祖国的美好蓝图,在社会层面展示了新型的社会秩序,在个人层面指出了每个公民努力的方向。“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一种以产品质量为导向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造业的具体表现,是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精神动能。其“向善”“尚巧”“求精”“技道合一”的品质无不体现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准则。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促进国家繁荣富强;有利于培养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提升国家文明水平;有利于形成以提高产品品质为目的的竞争关系,构建公正平等的市场秩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中指出:“这些杰出贡献人员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8]。这表明,培育“工匠精神”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的价值理念、价值追求、价值目标高度一致。

二、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一)学校层面:“工匠精神”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路宝利等[6]曾指出:“除思想界外,教育尤需保持敏锐。”但在工匠精神已上升为国家意志之际,职业教育仍秉承工具本位为主要教育理念,悬置工匠精神。一是体现在产教融合流于表面,不够深入。产教融合是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高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战略。关注和培育工匠精神,是产教融合的内在本质和属性要求,其深度和广度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水平直接相关,但为推进产教融合而设立的“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远不及“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等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未能真正发挥引导作用[9]。二是体现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可推广的成功经验较少。现代学徒制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巨大机遇,自2014年教育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以来,至今已完成两批232家试点单位的验收工作[10],分析上述试点单位的验收材料,可以发现,以企业为主体的试点工作受到学徒招收难、合格的“校企互聘共用”师资缺乏、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进程难以同步、配套政策缺失及资金投入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困扰[11]。而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的试点工作,存在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和社会对现代学徒制认同度不高等问题的困扰[12]。

(二)教学层面:“工匠精神”没有得到精心培育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坚持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专业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方法,突出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尤其是理工科类专业固有的技术应用性强、实践活动多、技术创新速度快和思维的严谨性要求高等特点,致使在教学层面教师往往更注重工具价值的传播而忽视理性价值的引导,人才培养工具理性偏向明显[13]。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功利主义,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目标,追求利益与效果的最大化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毋庸置疑,工具理性促进了我国的快速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重人伦、轻事功”的传统价值理性理念如今已逐渐被边缘化,“唯技术论”“金钱至上”的工具理性理念主导了当下许多人的价值取向。如何缓解,甚至扭转这种局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课程思政将价值理性科学地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以人文的情怀、人性的光辉、人本的立场来促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以匠心精神、匠人情怀来反思每一道工序、每一件作品,让一份专注,淬炼出时光的品质,让一份坚守,琢磨出情怀的精致。

(三)课程层面:“工匠精神”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30余年间,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CBE、澳大利亚的CBET等职业教育模式早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耳熟能详的话语,他们的成功经验也成为我国众多高职院校争相学习的榜样,相继有MES课程、CBE课程、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等在我国职业教育中亮相。在一轮轮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中,高职院校过分关注了“形”的相似,更多地忙于学习课程开发的“经典”技术,却忽视了对其“神”的研究与学习,尤其是隐藏在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被严重遗漏。因此,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从“学科导向”向“工作导向”转变时,虽然凸显了“能力本位”,却只注重了“Know How”优先于“Know That”的认识转变,而疏略了课程背后的“教育旨趣”与“教育追求”[6]。“工匠精神”在课程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的另一表现是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仍围绕科目类别划分为公共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即便“工匠精神”在上述课程中有所体现,工匠精神的价值认知、心理认同及行为实践过程也被人为地分散不同的课程类型中,难以形成同向同行的合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高职生形成以“有用”和“无用”的实用主义思维作为学习取舍的原则和裁量标准。

(四)文化层面:“工匠精神”没有得到重点塑造

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正确的导向、思想教育、凝聚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14],是孕育和提升师生精气神的一种隐性而持久的环境教育力量。高职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有机融合的产物,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偏重技能本位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内容形式创新,忽视文化教育功能体现的现象[15],而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明确指示,工匠精神的培育也是党和政府赋予职业教育的一项时代使命。校园文化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重点塑造“工匠精神”,不仅赋予了校园文化更为强烈的时代色彩,也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传承与创新,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应有之义、应尽之责。

三、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对策

(一)依托工匠精神,科学规划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大背景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既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引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要义。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时必需注重育人队伍融合、拓展课程思政渠道、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1.注重育人队伍融合。“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工程,需要全校所有单位、部门和人员的共同参与、通力合作、互相支持,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不留死角,齐心协力围绕工匠精神的培育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党委统一领导,规划顶层设计;宣传部门负责执行,做好组织工作;教务部门负责实施,牵头培养计划与教学标准修订;人事部门修订制度,出臺考核与激励措施;组织部门推动建设,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教学单位负责具体落实,开展教学实践与改革;学生部门积极配合,引导学生认识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与必要性;科研、财务部门主动参与,组织教改立项、研究经费配备的工作格局,积极引导学校和教师转变办学和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德育引领和价值教育能力。

2.拓展课程思政渠道。工匠精神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不能仅仅理解成只是在第一课堂开展思政教育,应同时扩展到第二、第三课堂才能取得实效。高职院校需要基于工匠精神积极营造积极向上、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即从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多个方面努力建设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基调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无声中得到浸润,逐步形成全校上下积极学习和践行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置身其中,感悟工匠精神,实践工匠精神,传承工匠精神,实现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有机融合,同向同行。

3.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知、心理认同及行为实践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引导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注重从意识形态、实践行为和目标管理三个层面递进培育。在意识形态层面,主要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知行合一的高尚品格。学生要对所从事的职业怀有一份敬畏之心,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对将要从事的工作充满崇尚与热爱,这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在实践行为层面,主要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守正创新的工作态度。学生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坚持不懈、持续关注,勇于挑战、开拓创新,这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目标管理层面主要是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要不断优化技术工艺,推陈出新、追求完美,充分体现人类文化审美艺术和创造力,这是工匠精神的目标和境界。只有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从敬业到精业,最后上升为奉献,达成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

(二)基于工匠精神,创新推进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

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直接影响到工匠精神的培育成效,涉及课程体系创新、思政资源开发、突出培养特色、教学方法实践等方方面面的工作。

1.创新课程体系。首先,培育工匠精神如今已成社会共识,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将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作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只有这样,高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才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其次,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为什么要提倡工匠精神,怎样培养工匠精神等知识,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培育工匠精神。最后,加强课程的规划与设计。课程思政不是指具体的一门课,也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有思政教育内容,更不是另外开发一门课程进行工匠精神培育。因此,课程的规划与设计必须根据专业特征,遵循课程规律,注重学情调研,科学取舍、循序渐进,而不是全面兼顾,一哄而上。

2.开发思政资源。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属于“二次开发”“动态开发”。第一,要基于课程特色和学校特色开发教材自身的思想教育资源,讲透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第二,要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及近代工业发达国家“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入手,展现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殊途同归。第三,要从当代中国面临的迫切难题为切入点培育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家国情怀。第四,注重名师名家、校友朋辈的榜样引领作用,促进学生不断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3.突出培养特色。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要突出高技术技能的人才培养特色,即要在专业课程的目标构建、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中认知工匠精神,在课程实验、实践、实训中体悟、感知、践行工匠精神,在深化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中传递工匠精神,在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熏陶工匠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与敬畏、对技能的执着与求精。

4.优化教学实践。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遵循思政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青年学生认知规律,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坚持情与理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使所讲的道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选择合适的时间自然流露恰当的知识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科学理论、价值观念的认同[16-17]。因此,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要努力建立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契合点和教育重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同时,辅以适当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模块教学、案例教学的多元优化,交流、讨论、反思的有机穿插,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将工匠精神的内涵细化、分解,深入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

(三)面向工匠精神,努力营造追求卓越的价值导向

当前,学校师生对工匠精神还缺乏整体理解和认同,参与动力不足,持有工匠精神的现实价值有限、难以培育的观点并不鲜见。可见,利用课程思政大力培育工匠精神,除学校的大力推进外,外部环境也需要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实效。

1.营造文化氛围。提起“工匠精神”,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富有工匠精神的国家。其实,我国古代也不缺工匠及工匠精神,只是在近代我们缺少培植、传承工匠精神。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除学校外,还需要政府、企业等社会资源的大力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社会地位,增强师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尊重与心理认同。

2.健全质量标准。如今我国已全面进入小康水平,一些发达省市即将步入中等收入社会,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已今非昔比,国家应及时修订产品标准和提高服务质量,形成倒逼机制,促使企业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群众关切,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面加强质量创新,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努力扩大中高端供给,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的企业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让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工匠获得更丰厚的回报。

3.强化监督管理。国家在健全質量标准的同时,要严格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质量违法行为,推动质量共治,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创新监管手段,维护群众健康安全和合法权益。要大力弘扬质量文化,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參考文献:

[1]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2]薛茂云.用”工匠精神”引领高职教师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8):55-57.

[3]郑义.农业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对“工匠精神”的诉求与路径优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76-80.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国发〔2017〕4号,2017-01-10.

[5]程舒通.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背景、诉求与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17-20.

[6]路宝利,杨菲,王亚男.重建与传承:中国“工匠精神”断代工程研究——基于“中国制造2025”[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4):124-134.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8]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2018 年12 月18 日)[N].人民日报,2018-12-28(3).

[9]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61.

[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现代学徒制第二批试点验收结果和第三批试点检查情况的通知[Z].教职成司函〔2019〕97号,2019-10-24.

[11]孙翠香,毕德强.困囿与突破:企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困境与解决策略——基于17家现代学徒制企业试点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9(3):31-39.

[12]雷承波.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困境与优化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19(6):12-18.

[13]路易斯·L·布西亚瑞利.工程哲学[M].陈凡,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50.

[14]曹欣.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探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10-12.

[15]樊人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6(35):31-34.

[16]王石,田洪芳.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15-18.

[17]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责任编辑    秦   涛]

The Appeal,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aftsman Spirit Cultivation

CHEN Lu, ZHAN Zhonggen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er the mission of cultivating high skilled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Carrying forward craftsman spirit in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practical needs of realiz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applying global economic chang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integrate craftsman spirit cultivation and vocational skil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mands and dilemmas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cultivate the craftsman spirit i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courses, such as relying on the craftsman spirit, scientifically plan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raftsman spirit, creat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pursuing excellence and advocating qualit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cours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raftsman spirit cultivation.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