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前金
摘 要:从初中升入高中,是一个新的开始,学生不仅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还要适应学科难度加大、内容增加等现实,对学生来讲是一项全新的挑战。而面对学生们的“不适应”,教师看在眼中,急在心上,想法设法消除学生的“畏难感”,竭尽全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殿堂。基于此,本文以高中化学课程为例,探究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途径;教学困境
其实,除了学生的不适应外,化学学科还存在有些其他的问题,如处于边缘地位,长期遭受冷遇;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教学质量不高;与现实生活脱节,加重了学科教学的枯燥性与难懂性等等,而只有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相应地改善,才有优化教学环境,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热爱自己的工作,了解学生现状,知道问题所在,还能站在的专业角度提出合理的意见,因此能推动教学工作发展。具体如下所示:
一、明确教学难度,制定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实验技能、计算方式以及应用范围,对学生要求不高,而到了高中阶段,化学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不但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学标准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学目标也随之改变。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了解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从教学目标上得知,学生不仅要观察一些化学反应,进行化学实验,还要学会解释化学反应背后的原理,“知其所以然”,由此可知教学难度确实加大了很多。为了顺利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笔者组织学生去实验室挑选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还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影响,虽然花费了一些时间,效果显著,值得肯定。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明确初高中阶段化学学科的难易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难度,指引着学生前进。
二、做好学科衔接,实现查漏补缺
虽说高中化学学科难度加大,内容增加,但是初中化学学科的延续,两者关系密切,因此做好初、高中学科衔接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此外,初中阶段没有学好的课程也可以在高中查漏补缺,巩固提升,实现知识的完美过渡。
例如,在学习《从实验学化学》这一章节内容时,笔者没有急于教学,而是带领学生回忆了初中阶段学习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这两课内容,因为原有的知识较为简单,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因此只花费了三五分钟,但能了解了学生的化学基础,意义重大。再如,学到《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课内容时,即便是学生学习过如何制取氧气以及氧气的性质这一知识点,但因为时间过去了很久,大家已经忘记,因此笔者先用语言帮助学生回忆了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氧气的基本属性,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提升,在此基础上大家才进入了《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课,继续探究氧气的“奥秘”。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虽然承担着新课的教学工作,但也没有割裂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做好学科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查漏補缺,打牢学生基础,向着更高峰发起挑战。
三、教授学习技巧,提升教学效率
初中阶段侧重于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学习方式陈旧、呆板、单一,无法适应高中化学课程的要求,需要教师重新教授学生一些学习技巧,发挥其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教学效率。
从高一开始,化学学科的学习已经从“经验记忆型”转为了“探索理解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是教师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为此笔者提出了以下的建议:鼓励学生多问多学,多思考多实践、培育创新思维;课前预习、课中听讲、课后复习应该是学生具备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已经养成,而到了高中阶段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价值,提升学习效率;与学生间成立互助小组,或者化学兴趣社,目的是在缺少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学生能发挥个人优势,集中集体智慧,解决问题,促进成长;如果可能的话,让学生多去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也是方法之一,这是因为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验证学生的想法、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但要在保证学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容易造成人身伤害。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主动教授学生一些学习技巧,希望学生在技巧、方法的协助下尽快掌握化学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爱上化学课程,与教师携手进入化学的殿堂。
综上所述,学好与教好高中化学对学生与教师来讲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讲求方法,使用技巧,还要不畏艰难、正视问题,迎接挑战,为此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了上述几点教学建议,以期能为教师同仁们提供借鉴,为教育教学事业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1(21).
[2]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及其认知因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