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艳 杨进钊 赵文艳
“百万扩招”的决定引发社会热议,使得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形成超强关注。本文立足美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展开研究论证,实现美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为同行提供理论指导和操作范本。
在2019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为了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社会,将扩招100万人以鼓励更多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决定引起社会热议,使得全社会对职业教育模式超强关注。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和保障下,中高职衔接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猛的一种办学模式。人们呼唤着高质量的教育,呼唤着高学历层次、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作为主要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高职院校,针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目前,美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缺乏实效性、系统性。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人才成长途径等方面形成中高职递进的衔接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成长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论证,以期对美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突破,为同行提供理论指导和操作范本。
尽管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实施多年,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中高职课程设置重叠、教学内容断档、教材重复等问题突出,需要加以改善。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改革策略。
1 培养目标衔接,做到科学定位
要想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准确。课题组以岗位要求为方向,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吸收艺术设计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结合地方和区域经济的特点,使教学始终与市场同步,做到教学与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并得出以下结论:中职美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能从事平面广告设計、VI设计、包装设计、计算机排版、商业摄影、数码照片后期处理等工作;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美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门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能从事动画设计制作、原画设计、影视特效处理、电视广告制作、网页制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高职培养目标在培养方向上保持一致,即都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存在不同之处,高职培养的人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结构更高更全面。
2 课程体系衔接,促进职业发展
课程体系直接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主要载体。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体现“宽基础、综合化、活模块”的特点。课题组全面调研、认真分析中职的课程设置,做到客观详实,按照高职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选定合适的教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体现课程系统性。
课题组根据学习领域中对中高职毕业生知识、技能的要求,以德技并修为教学目标,参照《平面设计师》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组织教学内容,持续推进“三教”改革,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岗位教学实际,将原课程体系中的《矢量图软件》《装饰图案》《平面构成》《广告创意》《装饰色彩设计》5门课程进行解构、重组并排序,重新形成中职阶段2门专业核心课程,高职阶段2门专业核心课程与3门专业拓展课程。调整后的美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安排情况见表1。
3 校企合作衔接,助力人才培养
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致力于“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增强实践,做到工学结合。企业和学校要紧密合作,做到共建实训基地、共编校本教材、师资交换授课、成果共享等,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使教学更加体现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的实践要根据不同的时段,制定实践的标准和任务,分出层次、循序渐进。
课题组引入行业企业资源,继续优化教学内容,开发优质教学资源,编写活页式教材,将美术设计专业知识与具体的岗位技能有机结合,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岗位有效联动。衔接“1+X”认证,引入平面设计师认证体系,实现“课赛证三融通”。以河北省诊改试点为契机,建立课程预警机制,引入多元评价,利用平台采集、分析学生学习数据,为诊断教学提供依据。
近几年,我院以“百万扩招”为契机在美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会反响较好。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成长途径和校企合作等角度出发不断进行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
基金项目: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产品设计专门委员会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百万扩招”背景下美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cpsj201927),主持人:李红艳。
(作者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