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亮
摘 要 在教育改革不斷变化的今天,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越发重视起来,数学作为初中阶段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基础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而反思能力作为数学内容中最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对促进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也有一定的效果,本文就反思能力在初中数学的重要性和如何培养做出了阐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反思能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7-0065-01
初中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数学思维是严谨的,数学活动是充满探究的,而数学的语言描述又是非常简洁,所以会导致学生没有办法一次性了解和掌握知识的本质和价值,只有不断地反复思考深入了解才能实现对于数学本质的了解。所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就变得尤其重要,反思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中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到从“学会”到“会学”。
一、培养初中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理论知识的教导成为教学课程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方面的能力。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教学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做到学会学习,老师通过教学来开发学生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对于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反思能力可以在学生原有的思维能力上进行改变和创新,从而不断地进行完善。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常常会忽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对实践过程进行实时的反思,从而导致问题不能够及时发现,阻碍了高效学习的效率。
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预习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够对于新知识有个预知,同时也有助于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融合,因此在预习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就变得极为重要。在预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加强学生对于问题的提问,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久而久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反思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且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学生就可以更加高效顺利地完成学习内容,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也会比较容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除了反思能力之外的更多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老师应该多加鼓励学生积极地将预习中的问题带入到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复思考,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预习的问题进行解决。再者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反思氛围,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能够做到通过一个知识点去对另外的知识点进行反思,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错误来对正确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反思的能力。然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注重举例的重要性,通过举例说明来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
老师还可以在课后复习中去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老师的教学只是起着辅导作用,而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应当充分地发挥其主体地位,所以老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课后复习巩固的习惯,并在复习过程中养成对于反思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回顾和反思,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自己学习情况的查漏补缺,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三、高效地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方法
为了加强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老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利用问题促进学生进行反思。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寻找新旧知识的突破,融入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认为进行题海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相对于题海战术,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知识反而会更加有效率,那这样就需要老师结合教学素材创造出新的教学手段,老师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教学。相关调查显示,学生在游戏时记忆力和注意力都能够达到高度集中,所以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进行不断地探索,让学生可以沉迷于学习,然后更加具有创造性地学习,将这种游戏化的教学融入课堂,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反思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老师可以从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中还有课后复习这三方面入手,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来进行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也可丰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多加思考,做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从而推动学生思维的探究,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雷小红.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J].才智,2020(04):13.
[2]王玉宝.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0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