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解决好五大矛盾

2020-10-26 06:43杭永宝
唯实 2020年9期
关键词:矛盾公平学校

杭永宝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立足新时代,把握新判断,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更加鲜明、期待更加迫切,矛盾也更加凸显。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来研究,会发现当今基础教育面临的矛盾主要为五大矛盾。

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之间的矛盾。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基础,也是教育的使命所在。国家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可以形象地描述为“正金字塔型”,高端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主要由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培养和供给,这一部分是少数,可以看作塔尖部分。塔基则是面广量大的优秀劳动者和建设者,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而老百姓尤其是广大家长受传统观念、片面的成才观和人才观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呈现出的期待恰恰呈“倒金字塔”型,更多家长期待孩子能上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都想把孩子培养成高端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两者之间的严重错位导致了当前的教育生态形势非常严峻。

教育供给内容和方式单一与学生发展需求多元之间的矛盾。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保障了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接受教育的优质、多元、个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从教育对象本身看,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气质,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一种或者数种潜在智能。因此,我们提供给孩子的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都应该是多元的。但是,当前无论是教育内部还是外部在供给上依然比较简单粗放。比如,为了保证入学的公平,各地在教育过程中基本上采取划片就近入学。由于学区和学区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质量上的差距一时难以消除,造成学区房大热,也带来了新的入学矛盾。所以,基于总量调控的教育需求管理已不能“包打天下”,需要统筹发展个性化教育来满足学生多元成长需求。

教育運行体系相对封闭与社会参与不充分不深入之间的矛盾。教育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工程,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不应孤立独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因此,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全社会每一个人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共同建好社会这个大课堂、大学校。但现实情况是,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天经地义地全部交给了学校,全社会参与教育仅仅停留在评判层面,尤其是孩子一旦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问题,各方面无一例外地将矛头指向了教师和学校,教师和学校变成了无限责任的承担者。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系统基本处于分割分离状态,缺乏主动参与的路径方式,缺少有效的互通融通。学校、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取得的正面教育效果,到了社会中与不和谐的声音、现象对冲后往往会出现“5+2=0”的状况。家庭教育在发挥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作用上也存在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的问题。

教育公平与效率、均衡与优质之间的矛盾。教育公平是基本国策、是政治任务,也是保障民生的要求,因此必须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 有人把教育公平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受教育的机会公平,即“好上学”,人人都有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二是受教育的质量公平,即“上好学”,人人都有享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三是受教育的效果公平,即“上学好”,人人都有得到好的教育后产生好的效果的公平。保障公平就必须从学位资源、教师队伍、硬件设施、教育教学安排、学生自身素质等方面全方位满足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要真正地按教育规律办事,做到因材施教,实现每一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效率则更加关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地方党委、政府部门在物力、财力、人力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追求在教育上更少的投入,产生更多产出成为普遍现象。比如,在一些外来随迁子女比较多的地区,由于资源紧缺、需求过多,要保证适龄青少年儿童入学权利,短时间内出现了“大班额”现象,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效率比较高,但因班级人数过多而对孩子在接受教师教育和指导过程中造成了实质上的不公平。均衡与优质在教育实践中也存在冲突的一面。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二者之间的对立性很容易被进一步放大,采取削峰填谷的方式,优质资源被简单地分割,出现没有质量的低位均衡。

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与增加教育投入障碍重重之间的矛盾。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作用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各地党委、政府也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持续增加教育资源供给。以常州市为例,2017—2019年,全市学校建设总计投入148.5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18.9亿元,实施新建和改扩建学校141所,竣工投用94所,增加学位75119个,为全市适龄青少年儿童“有学上”提供了基础保障。但是,由于城镇化建设加速,外来务工人员流入及生育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全市学龄人口规模、分布、结构都出现了较大变化,使得学位资源和教师队伍资源供给压力前所未有。到2021年仅小学阶段全市共需增加班级1855班、教师4251人。受经济整体发展形势、政府债务化解压力以及土地、人事编制等刚性资源约束,使得增加教育投入变得十分困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要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直面矛盾,分析矛盾,在“五大转型”的生动实践中破解矛盾,推动教育公平优质发展。

教育理念要实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新时代需要新思维,新思维需要新理念。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首先要实现教育理念的顺利转型,全面推进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未来一段时间,重点要真正实现教育投入理念、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育治理理念的现代化。教育投入上要从注重保障普及率向优化投入结构转变,关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避免教育投入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陷阱”。教育教学上要从小教育向大学习转变。要着力构建全民学习的基础设施和开放平台,完善全民学习的法制和机制。要普及和提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个性化、参与式、体验式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教育治理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围绕民主、参与、共享、责任、法治等核心内容,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的新型关系,形成全面协调的教育治理格局。

资源供给要由简单粗放向丰富多样转型。教育资源的充足、高效供给是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学生多元个性成长需求的前提和基础。从教育自身和内部来讲,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要做好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坚持因地制宜、一校一策,尽最大努力把国家、地方课程以最适合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要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尽可能多地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个性特点的校本课程,保证每一所学校的课程丰富多元。同时,要鼓励学校主动探索,坚持走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之路,丰富学生的入学选择。从教育的外部供给来看,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社会组织等也应主动作为,尽力而为,依托自身优势,共享自身拥有的资源,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政策供给与支撑要由相对僵化向动态和系统化转型。教育政策既可以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也会成为阻碍教育发展的力量,其关键取决于教育政策供给与支撑的科学性和适应性。随着教育面临的矛盾不断变化,并且进入多重矛盾叠加期,学位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税费等制度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并且建立健全动态化调整机制,以避免僵化、不合时宜的政策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同时,要以激发教育活力为目标,积极回应教育发展的新挑战,重点围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各学段教育协调发展、呵护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领域,从制度和政策上做好顶层设计,并适时做好优化和调整,用科学、系统的制度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育人方式方法要由过度重视智育向五育并举转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也是衡量教育能力强弱的关键指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明确人才标准,也即培养什么人才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這种人才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培养这种人才,就必须转变我们的育人方式,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德育为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让各种教育环节形成育人合力,不能简单地突出某一个方面的教育,也不能分割地去进行某一方面的教育。同时,要注重教育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配合,共同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培养出能够担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有用人才。

教育评价要由“五唯”向突出立德树人、注重核心素养培养转型。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评价必须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一段时期以来,教育评价形成了一套以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为主要标识的评价体系,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演变成“五唯”,成为评价学校、人才及其贡献的唯一标准,进而成为资源分配的唯一标准,严重压抑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促进教育评价转型,最重要的是让立德树人成为一切教育工作的“指挥棒”,关键举措是建立和完善综合的学生水平评价体系,分类推出评价改革尤其是中高考改革的相关举措,形成相对完整的教育评价改革制度框架。健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使教育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唯分数”“唯升学”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作者系常州市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矛盾公平学校
矛盾的我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矛盾多发”可怕吗?
必须公平
学校推介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公平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