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嫣然
摘 要:在本文中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从学生的角度着力,构建最为接近学生认知和生活的授课方式,拉近学生心理与语文之间的距离,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言。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引导,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最终达到增强小学语文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记忆能力方面,往往将学生的背诵能力看成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教学观念极易让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转变原有的授课观念,树立生本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探究者、发现者以及运用者,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运用自主探究法,增强学生写作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自主探究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片进行思考和展示个人学习成果的空间,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启发性的引导,从而让学生的思考更具有方向性,促进他们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讲授《这样想象真有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完成文章的写作,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第一点,创设问题。教师创设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你们可以将自己想象成一滴水,并思考这滴水在自然界的变化,从而编写具有趣味性的故事。第二点,实施引导。教师走入学生中,并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启发性引导,真正打开学生的想象思维。第三点,展示成果。通过和学生的交流,给教师印象最深的是小洛的回答。他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滴水。这滴水随风飘入一片麦田,并落到一个即将渴死的小蚂蚁身上。这只小蚂蚁喝了水,恢复体力,走向自己的家中,勤勤恳恳地为蚂蚁家族贡献了一生。随后,这滴水飞到一个石头上。一颗种子迅速吸收了这滴水,并生根,发芽,开花,吸引了一群蝴蝶……”
二、使用实践教学法,提升学生文本感知力
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文字内容,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状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反思文本内容;在文本的反思中,联系实践场景,真正促进学生文本感知能力的提升,获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火烧云》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融入到实践中,建立实践场景和文本内容的连接,促进学生文本感知能力的提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授课:第一点,整体感知文本。教师和学生一块阅读文本,并注重勾画和讲解其中关于景物的描绘。第二点,开展实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场景,并思考实践场景与文本之间的连接点,真正促进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第三点,展示成果。在再次回到课堂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思考成果。萧赞积极地举手说:“我看到的火烧云,比文中的描述要漂亮。粉红色的火烧云倒映在地面的水坑中,像是一朵朵漂亮的羽毛。”
三、采用角色扮演法,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法,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让学生深入解读描述人物性格的句子,从而运用个人的理解,通过语言、形态以及外貌的方式,展示人物的性格。真正促进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讲授《陶罐和铁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搭建展示个人思维的空间,让他们深入解读文本,运用多种形式,诠释个人心中的人物形象,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点,挑选角色。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文章,并挑选他们喜欢的角色,并勾画相应的句子。第二点,开展表演。教师为学生提供一段时间,让他们解读角色的性格,并思考如何更为直观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第三点,展示表演。教师运用文字,简要介绍学生的一段表演。小婵扮演的是铁罐的角色。他说道:“陶罐,你个没有用的东西!你敢和我硬碰吗?保准撞你个稀巴烂!你个没用的东西!”与此同时,他的鼻子中发出“哼”的一声,表示不屑。通过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师为学生提思考的空间和扮演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提升角色扮演质量。
总而言之,在提升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落实脚踏实地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秉持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原则,从而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反思。并在反思的过程中,认知个人教学的缺点和优势,从而充分发挥教学点优势,弥补教学的不足,真正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07)
[2]李桂川.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尝试[J].科教文汇.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