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芷君,王晓艳
(云南民族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21世纪以来,信息化的浪潮已经席卷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教育信息化的各项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2015年《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同年,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写道:“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资源覆盖面的扩大、教育公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于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对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来说,这场变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通过实施“国培”“省培”“市培”计划,着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当前要把乡村教师的队伍建设工作作为一个重要优先发展项目。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队伍建设,学会利用网络平台,掌握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渐成为了中小学教师的必备职业技能之一。
为了使贫困地区乡村学校能够共享城市的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促进乡村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最终提升贫困地区的教学质量,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等单位共同发起了“双师教学”项目。“双师教学”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长期陪伴式新型教师培训模式。所谓“双师”,即课堂教学由两位教师共同完成,具体说,就是以国内的名校名师的课堂实录(即第一教师、第一课堂)为载体,乡村学校的教师在第一教师线下指导的基础上,通过控制视频播放等方式,将自己的学生带入第一课堂的情境之中(即第二教师、第二课堂)。或者是乡村学校教师直接利用和借鉴第一课堂教师的课件和方法,让乡村学校学生间接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1]。
“双师教学”项目从2013年9月开始实施,在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方面效果明显,2015年8月,“双师教学”项目获国家领导批示:请教育部结合教育信息化和教师培训计划对“双师教学”模式予以支持,并研究制定具体操作规范,加以推广,促进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水平的提升。2016年底该项目实施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同一时间,汤敏博士到云南介绍了“双师教学”的起源与实施效果,建议由省教科院指导,在部分县(市)开展“双师教学”试验,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愿意无偿提供“双师教学”试验所需的教学资源。云南省决定在部分县开展基于“互联网+教研”的“双师教学”改革试点,并将其列入省教育厅2017年的工作要点[2]。
在中国知网等学术平台上可查询到关于“双师教学”与“乡村教师培训”相结合的研究,以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以及引用率较高的文献为主要参考,可以发现所有学者都认为“双师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具有积极作用。汤敏(2015)在其专著中提出,双师教学能够改造乡村教师培训,它实际上是“互联网+”在教师培训上的运用,可以把双师教学与“国培”“省培”“市培”以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相结合,这一主张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支持[1];尚凯(2019)认为双师教学有利于提升乡村教师质量、缓解乡村教师的教学压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乡村教师应该在学习和吸收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视频制作应该考虑其对乡村学校的适应性,相关部门应加强制度经费保障[3]。梁宇(2017)分析了当时乡村教师培训面临的教师培训覆盖范围不广、培训课程结构单一且针对性不强、教师主动接受培训的意识不强、培训者不擅长对教师进行教学等困境,根据双师教学在乡村教师培训中能够充分发挥长期陪伴、扩大培训规模、降低培训时间和成本的优势,从目标、团队、过程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开展双师教学的策略[4]。张巧文(2017)对“双师教学”模式做了较为全面的解读,提出并细化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模式的三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实施操作阶段、交流总结阶段。此研究弥补了以往研究重过程、轻准备、轻交流总结的不足,为双师教学实践提供了可参照的操作流程[5]。
除了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有学者结合实践经验发表了不同看法。金煜良等人(2017)通过分析东莞市的教育现状,提出了“东莞模式”的双师教学,该模式以对口按需精准帮扶、教师团队协同、贯穿教学全程、线上线下相结合为特色[6]。文献中也多见将小学、初中教学与双师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张俞玲(2019)提出,由于项目资源、学科特点、教材内容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双师教学资源出现较大差距[7]。尚凯(2019)提出,现有的政策以及经费不足是导致双师教学资源短缺的重要因素[3]。
综合上述研究,“双师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能够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便利,也有利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进一步研究与推广的价值。但是在平台建设、过程设计、本地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双师教学的发展还不够成熟,需要各地综合地区特色、集中多方力量进行创新性探索。
云南与广西地理位置相近,同属于西部民族地区,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情况相近。且“双师教学”实践最早于广西开展,在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上取得了一些经验,已经形成了与当地生态相融的双师教学的“广西模式”,并汇集出了不少研究成果,具有丰富的参考价值。
广西于2015年开始,选择了一批试点学校进行“双师教学”试验。“双师教学”在广西经历了如下四种授课模式:
第一阶段:第二课堂完全使用第一课堂的教学视频。在“双师教学”进入广西的初期,试点学校的教师普遍缺乏“双师教学”课堂的授课经验,在第二课堂上采用“同步应用”的方式播放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授课视频。这种模式的局限在于:其一,两个课堂的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差距较大,第二课堂学生跟不上第一课堂的教学节奏;其二,第一课堂基于优越的师资,教师授课信息量相对较大,第二课堂学生不能及时消化。因此,这种照搬第一课堂教学视频的的模式并不能适应第二课堂学生的实际。
第二阶段:截取部分第一课堂教学视频运用到第二课堂教学中。第二课堂的教师在授课的前一晚,先认真观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上传到网络平台的教学视频,然后结合第二课堂学生的基础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导入、讲授新知识、课堂讨论等不同教学环节中穿插第一课堂的教学视频。并且有选择性地择取配套练习,对于难度太大的例题、习题,略过不使用。此种教学方式因能结合第二课堂学生的原有基础和能力,充分发挥了优质资源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又便于教师因材施教。但是,该模式的缺点是使第二课堂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大大增加。
第三阶段:第二课堂教师截取少量教学视频,与自己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糅合。与第二阶段不同的是,第二课堂在教学视频的播放时间控制上大大减少,有时只占一堂课的5分钟左右甚至更少。在视频内容选择上,偏向于择取一些比较经典的新知识讲解、或新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等内容。除了教学视频,第二课堂教师也会根据需要利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PPT 等资源,在备课时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修改以适合本班教学实际情况。但是要有效利用第一课堂PPT 到第二课堂,则要考验第二课堂老师对资源的吸收内化和将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第四阶段:教师内化视频,促进自我专业化发展。该模式主要是第二课堂教师在业余时间自行学习第一课堂教师的教学视频,将学习所得反馈到自己的备课和课堂教学中。
2017年,广西启动了“双师教学”模式培训改革试点项目,致力于资源库、共享平台、专家队伍的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达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目标,初步构建广西特色的农村教师培训新模式[8]。
“双师教学”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信息化平台,它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灵活的对其进行改造和发展。外部支持与内部动力相结合,综合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硬件设备条件和教育处境、学生的发展水平与条件、教师能力与态度、教育政策等因素进行系统地、生态地分析,既要搭建平台中的资源生态,也要关注农村中小学的生态课堂建设。
云南的“双师教学”由汤敏博士倡导,教科院组织试验。在正式开展“双师教学”前,禄劝和玉龙两个云南省教科院综合改革实验县,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双师教学试验,控辍保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明显。2017年3月14日到16日,云南省教科院组织省内六个县(禄劝县、寻甸县、勐海县、玉龙县、墨江县、香格里拉市)合计259 名乡村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双师教学的培训活动。与会教师根据学科分为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小组,在当地学校的微机室进行双师教学操作培训。尔后,每个学科又分别派选了1-2 名当地教师上教一节双师教学示范课,全体教师参与备课与教研讨论。教师们表示,这次培训收获很大,不仅掌握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方法,更是和同学科教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探讨与交流,开阔了眼界。此后,云南省教科院协调确定了6 个县市,20 个试验学校,教育厅下发了《云南省实施“双师教学”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项目试验方案》。云南省开展“双师教学”的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现场录制人大附中的教师每天讲课内容放到网上(具体指友成基金会提供的网络平台)。
第二步,当天晚上参与试点的乡村教师从网上下载讲课录像并先看一遍,对人大附中录制的课堂视频中难度太大,超出乡村学校需要掌握的部分进行必要的剪裁。一般45分钟的录像保留25到30分钟左右的核心内容。
第三步,第二天乡村现场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录像。当视频中人大附中教师课堂提问时,现场教师把视频停下来,让当地学生来回答人大附中教师的问题。如果学生答对了,就打开视频继续上课。如果回答不对,现场教师就会用几分钟把这个概念讲一遍。
云南省教科院选取了省内参与双师教学试验的50 名教师,采用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双师教学”试验地区的调查数据表明,经过培训的84%的教师都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双师教学资源。同时,使用组卷功能、备课资料库和名校示范课资源的教师也超过了三分之一。数学学科的使用率最高,达到了71%;英语其次,使用率为67%;语文学科教师的使用率仅为45%。中学教师的资源使用率达到了65%,小学的使用率为59%。有71%的教师发现学生听课注意力更加集中,39%的教师注意到学生回答问题更加积极。多数参与试验的教师产生了教学行为的变化,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明显集中、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虽然大多数经过培训的教师都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了双师教学资源,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使用资源的教师学科分布中来看,由于语文学科资源不匹配,导致语文教师的使用率低。学段分布上体现出中学教师更倾向于使用双师教学资源,因为中学的资源相比小学更加丰富。汤敏教授提出,双师教学还缺乏云南本地资源。张俞玲(2019)结合云南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教育局的“双师教学”项目,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问卷、教师访谈、抽样听课,提出当地开展双师教学模式主要有教学硬件设备资源和项目资源缺乏、资源与农村中小学不适应等问题[7]。
通过分析后台使用数据以及问卷调查结果,云南的双师教学覆盖面远不及广西、重庆等地区。除了上述由于资源问题没有使用双师教学资源的教师,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使用双师教学资源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硬件条件不满足。还有教师反映,参与该项目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希望有完善的试验保障机制。对比广西的“双师教学”,云南省对于“双师教学”资源的利用明显处于浅表阶段。
整理云南省的实践资料后可以发现,“双师教学”项目对提高乡村地区教学质量,提升乡村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但是也需要克服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提醒我们:双师教学还没有完全融入云南的教育生态,也没有形成双师教学的“云南模式”。
运用教育生态学分析事物,有三道程序。首先是整体观察,从时间上认识动态的变化,从空间上观察相互作用的关联。开展“双师教学“正需要时间观测其效果、在空间中把握广泛联系。其次是寻找关系,要看清细节复杂性背后的关键因素,就是要发现事件因素的各种内在互通性,将复杂的细节组织起来,找出其逻辑,进而看见和感知整体。即找到“双师教学”发挥作用的关键作用点,利用关系产生助推力量,达成提升贫困地区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最后是动态分析,在实践的过程中即时反馈,维持系统平衡。
首先是了解云南省的教育生态。农村地区的控辍保学问题是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因此,通过“双师教学”激发课堂活力,吸引在校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升学欲望是云南双师教学的目标之一。除此之外,云南是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在云南省,人口达到5000以上的民族就有26个,适应不同的民族文化,需要第二课堂的乡村教师发挥教育智慧,也需要开发适应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适应当地文化的教学资源。在经济上,需要加大经费支持,解决硬件设施的问题。
其次是教师的知识准备,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农村中小学教师已经具备必要的理论性知识,在此着重探讨开展“双师教学”所需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人际知识、教师的情境知识、教师的策略知识、教师的批判反思知识[9]。这些实践性知识是不易言传的“默会知识”,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名师教学视频的学习不应止于教学方法、课件制作,更应该参悟和总结其中的实践性知识,融入反思和进一步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减轻不必要的教学压力,减少重复劳动。
另外,需要强调“双师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导向。“双师教学”不仅是一对一的帮扶组织,也是一种学习型组织。我国的“双师教学”模式发展也朝着此方向发展,越来越严格的课程资源筛选和越来越多的教师交流,正在逐渐搭建起网络教师研修社区。应注重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将对教育生态的关注和实践性知识化为实践。行动导向的教师研修有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10]。在广西的“双师教学”授课模式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第二课堂的教师从最开始的相对弱化的“转播者”角色,到后来的创造性运用和整合资源的“内化者”角色,体现了其过程中的行动导向。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双师教学”需要构建良好的生态课堂。第一,需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使用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的方式引入第一教师的教学;第二,教学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适应本地、本校的学生特点,将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三,教师是生态课堂中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在已有研究中表明,学生对于第二教师的信任度远远高于第一教师,因此,需要强调第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利用其教学态度与教学表现影响学生。
基于对“双师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分析,云南的“双师教学”模式可以进行以下环节的创新。
第一,教学资源中加入云南特色,把控资源质量。由教育厅主导,省内中小学参与,积极开发云南省的本地资源纳入“双师教学”的资源中。另一方面,“爱课堂”等媒介平台要对上传的资源进行评价,清理下线不适应、不合格的资源,避免平台的信息过载。
第二,云南城镇中小学作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过渡,参与“双师教学”。人大附中等学校与云南农村中小学在各个方面差异都比较大,双师教学出现“水土不服”在所难免。可以将双师教学先推广到教学资源相对丰富的云南城镇中小学,城镇中小学教师在学习、内化的同时,产出适应云南农村地区的公开课。也可以组建云南城乡的教师团队,在研讨中促进团队的共同进步。
第三,双师教学的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在确认共同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制定包括准备阶段、实施过程、经验总结三个环节的实施方案及细则。另外,在云南双师教学的初步试验中,实施过程环节偏重于数据收集并在试验结束后进行统一分析,这在初步了解和探索中是科学合理的。但在推广与升级的深入探索中则应适当加大干预力度,强化过程中的指导、监测工作,开放教师之间的交流,开放建言渠道,保证教师的思考和观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
第四,根据教师反馈,开发平台客户端的新功能。在关于农村地区的“双师教学”模式研究中,很多教师提出剪辑视频的困难,所以,平台的客户端应该相应的开发诸如“剪辑视频”、“添加字幕”等功能,方便教师的使用。
结合上述四点,可将“双师教学”的云南模式总结如表1。
总而言之,云南的“双师教学”模式是结合云南教育生态的、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乡村教育事业和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师培训模式。
表1 “双师教学”实施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