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红俐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常州213001)
《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中要求:切实加强高校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支持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四大功能之一。高校开展社区教育是推进高校创新能力建设与特色发展的重要形式,也将有效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多样化发展、提高高校办学水平。
虽然我国对基础教育、减负的治理从政策清理上升到良好教育生态的构建,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公共政策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最核心的价值,旨在形成低竞争、低评价、低管控的教育生态[1],但是,目前总体来说,素质教育在我国尚未得到真正的实现,我国素质教育仍偏“应试性”。这就导致了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与学校的效益,不得不负担起艰巨的教育教学任务。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鉴于公众对于教育的“位置性产品属性”的追求越来越多,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竞争愈加激烈,基础教育学校教师的教学压力愈渐增加。
因此,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往往无暇顾及社区教育的发展,即使有些教师有意愿、有能力参与社区教育,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真正地投入社区教育事业中。这些教育背景衍生了一种社区教育联动机制——社区教育高校联盟的形成,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行政决策时,在考虑整合社区教育系统之外的教育资源的问题时,将决策执行与财政预算向高等院校倾斜。据调查研究,高等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生涯发展更适合开展社会服务与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高校联盟是在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及管理指导下,依托社区大学、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社区教育机构的力量,统合区域内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通过平台建设、师资培养、课程开发、基地建设、送教社区、宣传推广等途径,基于正式的协议或制度形式而成立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构建学习社会的一种组织。它体现了一种新的社区教育结构关系,是一种社区教育创新发展模式,也是社区教育机制建设的新范式。
常州市较早开展了社区教育横向机制建设。2010年底,常州市政府正式发文成立了首批常州社区大学分校,包含了八所常州的高校、高职校;通过结合高等院校的师资优势与专业特长,发挥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构建常州市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并加强了相应的政策保障与经费投入。2011年,在大的时代背景与良好的发展趋势下,常州机电高等职业院校主动申请加入了社区教育高校联盟,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社区教育横向资源整合的力量。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在由相关部委办局组成的常州市终身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行政推动下,常州市形成了纵向:“常州社区大学——辖市(区)社区培训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居(村)民学校”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与横向:社区教育高校联盟机制,从而形成了纵横交错、全面贯通的社区教育共同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源在全社会的流通与共享,缓解了纵向阻断、横向掣肘的社区教育体制问题,推进了社区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与变革。
常州社区大学作为常州市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龙头”,在政府的统筹与授权下,成为常州市高校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建设的指导服务机构;并由常州社区大学终身学习指导中心、终身教育研究中心、终身教育信息中心“三大中心”具体负责社区教育高校联盟的资源开发、教育教学、师资培养、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十年以来,在政府的管理与社区大学的指导下,常州市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不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市民的终身学习,也促进了高校的创新发展,体现了高等教育全民性、现代化的改革动向,从而形成了一种高校与社会“双赢”的局面。
经过十年不断的探索发展,常州市形成了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师资培养为保障、以课程开发为核心、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以送教社区为途径、以宣传推广为动力的社区教育高校联盟机制的运行模式。
1.以平台建设为抓手
对于常州市社区教育高校联盟来说,平台建设不仅是一种能够体现社区教育内涵的教育成果,还是打造社区教育品牌、培育高校社区教育师资团队的重要支撑,更是促进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建设的抓手。笔者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两种平台建设展开调查分析。
(1)常州社区大学分校“一校(院)一品”社区教育项目
社区教育项目是在社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依据对社区教育内涵的价值判断,对某一项特定的任务,进行策划、组织实施,所取得的教育成果[2]。常州社区大学分校“一校(院)一品”社区教育项目是指在常州社区大学的管理服务、指导评价下,整合由常州八所高校、高职校组成的常州社区大学分校和三个常州社区大学二级学院的优质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出具有各分校、各学院专业优势与区域特色的、满足社区居民各类不同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项目,并进行科学有效地策划、组织与实施而取得的教育成果[3]。常州社区大学分校“一校(院)一品”社区教育项目建设过程为3年,由2012年底正式立项,于2013年开始,2015年结项,项目建设内容与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需求(见表1)。
在3年的时间里,各校(院)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开发了大量的社区教育资源、广泛开展了社区教育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开发了86 门社区教育面授课程,送教进社区近300 次,约两万社区居民受益。常州社区大学在项目的运行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协调指导与服务评价的作用。
同时,由于该项目属于常州市社区教育高校联盟成立初期探索开发的一种项目实验,其运行模式与组织管理尚不成熟,因此其教育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均有限。但是,它作为一种创新性的资源整合路径与有效的发展机制,为联盟后期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常州市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增强了力量,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影响与辐射效应,体现出了该项目独特的、深远的教育价值与社会意义。
(2)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
特色项目工作室是通过制定制度——组建团队——确立方案——制定预算——开展活动(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科学研究、项目打造)——宣传推广(新闻宣传、网络推广)——总结提升等途径,建设社区教育资源、培养社区教育教师、打造社区教育特色成果,从而形成社区教育特色项目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的平台[4]。
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是在“一校(院)一品”社区教育项目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整合资源、开发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建设社区教育师资团队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常州社区大学每年都立项一批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建设周期均为3年。到2019年为止,已经立项了4 批、共45 个工作室。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的内容构成涵盖了居民生活的各方面,包括文化素养、教育辅导、职业技能、现代生活、休闲娱乐五大类(见图1)。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的负责单位、机构均来源于常州市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以横向结构的社区教育高校联盟为主。它与“一校(院)一品”社区教育项目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以名师引领、团队建设的方式培育优秀社区教育教师,为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建设奠定了人力资本基础。
表1 常州社区大学“一校(院)一品”社区教育项目
2.以师资培养为保障
师资是社区教育高校联盟运行的重要保障。常州社区大学于联盟成立时,即依托联盟的师资力量,成立了常州社区大学社区教育师资库。随后,基于教学评价与教育管理,常州社区大学对师资库进行了不断的调整、清退与完善。目前,常州社区大学社区教育师资库有约600位社区教育教师,这些社区教育教师均是社区教育高校联盟的高校教师,为常州市社区教育的深入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3.以课程开发为核心
七个社区教育课程作为大课程体系的一个分支,是指根据课程一般理念和社区教育特定需要,用于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为实现社区教育目的而设计的,有指导的学习方案,或者是有目的地指导学习者获得教育性经验的计划[5]。课程开发是社区教育最重要的内涵体现,它不仅是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基础,也是常州市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建设的核心内容。据图2,三年以来,在社区教育高校联盟联动机制的作用下,常州社区大学组织、指导开发了社区教育面授课程350 门,每年对辖(市)区社区培训学院发布一次新建课程。面授课程建设的原则包括:(1)不重复。即每年开发、编辑、发布一批新的课程,并做到与往年发布的课程无重复。(2)具有可行性。即要适合在社区开展教育教学。(3)接地气。即课程内容要符合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或者能够科学引导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
4.以基地建设为载体
社区教育基地是社区教育高校联盟结合各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定点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载体。在送教进社区活动开展的进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社区教育内容比较广泛,容易导致一些社区教育活动与社区的建设特色、居民的实际学习需求不匹配,即送教活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社区教育的目标——促进社区建设、促进人的发展。因此,社区教育高校联盟需要提高社区教育服务的针对性与适需性,建设、推广社区教育基地,以更好地彰显社区教育的价值、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
常州社区大学作为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建设的指导服务机构,通过一些制度建设推动了社区教育基地的建立。比如,常州社区大学与各特色项目工作室签订了建设任务书,强调了基地的建设。任务书第一条即对基地建设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每个工作室每年至少建立一个基地,地点在社区、学校、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均可。基地认定方式为挂牌或签订协议(协议模板由常州社区大学设计、统一提供)。工作室每年送教进基地3-6次。
如“圣贤文化育建幸福家庭”特色项目工作室已于常州市江庵社区、枫林雅都社区、花苑社区、永宁书院、武进区清英外国语小学等五个地点建立了社区教育基地,举行了正式的挂牌、签约仪式,开展了长期的社区教育活动与项目建设。
5.以送教社区为途径
将已开发的社区教育资源通过“送教进社区”服务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是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路径。常州市社区教育高校联盟于成立之初,就开始探索、实施了社区教育“送教进社区”的项目活动。多年以来,“送教进社区”项目开展成效显著,数百位高校教师为社区输送了大量的终身教育资源与教学服务,推动了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与公民社会的培育,促进了高校教育资源向社会的流通,实现了高校向社区的开放。
据图2,近三年,“送教进社区”的次数均在千次以上,而且这个数字呈逐年递增趋势,众多社区居民受益。这体现了“送教进社区”的全覆盖、深推进、广辐射的特征,也显示出其良好的发展态势。
6.以宣传推广为动力
宣传推广是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展示社区教育工作与活动的窗口。目前,受生产力发展所限,社区教育在我国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总体而言,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普通学校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因此,对于社区教育工作而言,向社会各界大力宣传社区教育、推广社区教育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2 显示,基于常州市终身教育官方网站——“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的站群系统,近三年,社区教育高校联盟的宣传报道工作质量较高,报道数量较多。同时,常州社区大学通过这个站群系统积极向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江苏学习在线”网站推送具有常州特色的社区教育工作与活动,得到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的站群系统是一个由1 个社区大学、7 个辖(市)区社区培训学院、62 个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组成的“1+7+62”模式的供常州市民免费终身学习与社区教育工作宣传推广的网站。
究其本质来说,社区教育高校联盟是一种松散结合系统类型的机制,这种机制的自组织功能较弱,机制内部有序结构的发育动力不足,其建设主要依靠的是横向结构的教育合作与资源共享。政府及授权机构在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建设工作中发挥了基本的协调指导作用,但是,缺乏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与行政执行。
由于缺乏正确而有效的指导,一些高校教师在开发社区教育课程时,没有较好地把握社区教育的一般规律与基本原理,将自身专业特长融入社区教育的能力比较欠缺,从而容易使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脱离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出现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课程形式过于单一教条等问题。这些问题尤其在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建设初期特别明显。随着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常州社区大学的指导服务,这一现状已有好转。
虽然,常州社区大学建立了社区教育师资库,但是,由于一些高校没有充分重视社区教育工作,在一些行政决策上对社区教育工作缺乏正确的引导,尚未将社区教育工作量纳入学校绩效考核的范围,缺乏教师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激励制度,从而使高校教师对社区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与发展的动力。
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是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建设的重要平台。据图1,45 个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的内容构成中,现代生活类与文化素养类所占比例最大,共占31%,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区教育对文化传播与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作用。但是,也不难发现,教育辅导、职业技能、休闲娱乐类这几类内容所占比例很小,有的甚至不到5%。尤其是职业技能类社区教育的不足体现了社区教育发展的低水平。因为职业技能类社区教育的应用与推广,是影响社区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经济价值的关键方面,也是影响成人参与社区教育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美国的“学分银行制度”与德国的“双证制教育”在这方面的发展经验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面授课程而言,多数高校教师仍主要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而且,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交流较少。这会降低社区教育的教学效果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第二,对网络课程而言,虽然“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站上拥有大量的学习资源供市民免费学习,但是,该网站学习资源的使用率不高,这种学习方式尚未形成一定的社会效应。而且,这些网络课程资源更新频率低,甚至有的课程资源内容比较老旧,不能较好地满足现代市民的终身学习需求。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模型》指出,政府必须拥有强烈的政治意愿推动市民终身学习,发挥其有效的治理作用[6]。在新的国际潮流与时代背景下,推展社区教育、推动全民学习是政府文化职能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属于政府扶持下的准公共物品,尤其需要政府在各方面给予引导与支持,大力推展社区教育工作。经费投入是政府支持的关键内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建议: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应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其中用于成人学习的投入应至少达到其中的3%[7]。各级政府、尤其是市级政府要将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加强经费管理,保障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对纵向体制的社区教育机构进行经费投入,政府还要加强对社区教育横向机制的投入与管理,促进社区教育高校联盟的建设,不断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升与聚通社会教育力。
制度不仅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同样是使教育获得良性发展的决定因素[8]。上述所述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建设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高校相关行政决策的缺失,缺乏社区教育制度保障。推进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建设,必须得到高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行政决策上,要从政策规范、经费投入、人力物力、设备设施、评价管理等各方面加强高校社区教育制度建设,为高校走进社区提供坚实而全面的制度保障,这也是高校积极发挥服务社会功能、广泛开展社区教育的组织基础。高校需要制定、实施的社区教育制度至少应包括: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标准、社区教育工作量认定办法、社区教育教师激励与奖惩制度等。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需要不断地与其外界进行能量交换。高校自身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争取外界社会的资源与支持。那么高校需要大力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强高校与社会的互通与融合,以促进社会教育化。所谓社会教育化,意味着社会要为一切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多样可供选择的学习机会,不仅教育部门,社会的所有部门在行使自己的专业职能的同时,也要行使教育职能,积极参加教育活动,使多种多类的教育形成为一个整合的体系[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属于继续教育的一个分支,它大力推进了终身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终身教育的内容。构建“企业——高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可以是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创新发展的突破口。
促进企业教育、社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建立其对高校的资源依赖是关键[10]。高校要大力整合行业、企业的力量,主动走进企业,将优质高校教育资源送入企业,开展社区教育合作项目;还可以基于特色项目工作室的平台,发挥工作室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技能类与教育辅导类社区教育。如“现代家长家庭教育素质提升”工作室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家庭教育知识,提高企业员工的教育辅导水平、促进家庭和谐幸福;“知识性企业新员工培训”工作室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开展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企业培育知识性员工,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
1.加强社区教育专项培训
常州社区大学及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均要通过教育培训与管理指导,培育高校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其掌握社区教育的正确方法,促进高校教师向社区教育教师角色的转变,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多元化发展。
2.形成有效的教学相长机制
《学记》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不仅是一种教育规律,也是基本的教育原则,深刻阐释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即教学过程不存在谁为中心,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这一点或许在社区教育领域能够得到更贴切的体现。与其他的教育形式相比,社区教育的教学形式与价值实现有其鲜明的独特性。毛主席曾说过:“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这不仅是群众路线的一个方面,也是对基本教育规律的反映。社区教育是一种群众性、实践性的教育形式,具有密切联系群众、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公民社会的条件与优势。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社区教育时,不能仅仅为了“教”而“教”,要主动贴近居民,走进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加强与社区居民的联系与沟通,注重社区居民的教学反馈,从而形成良性的教学相长循环机制,提高高校教师的社区教育水平。
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影响社区教育内涵的重要因素。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建设需要开拓发展思路、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比如:送教进社区时,可以结合课程内容的需要,运用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等方法加强教师与居民的互动,提高社区教育教学的质量;利用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开发社区教育MOOC 教学形式,构建社区教育MOOC 教学思路;要扩大对“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站的社会宣传,要用现代化的理念与手段引导居民的终身学习,还要基于学习需求调研,进一步调整、完善网站现有网络课程,同时开发、引进符合社会需要的网络课程,从而提高学习资源的使用率,还可以通过跨部门合作,基于“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站开展各类人事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网站的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