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引导式教育理念结合PT训练对脑瘫患儿康复的效果观察

2020-10-23 04:43辛冬梅申洁琼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脑瘫康复患儿

辛冬梅,申洁琼

(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广东韶关 512025)

脑瘫指新生儿出生前、出生期间或出生后1个月内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脑部出现永久性或非进行性的脑损伤,影响大脑功能,患病后主要表现包括中枢运动功能异常,患儿在体能、智力、生活、言语等各方面均异于常人,多种症状均为患儿的家庭及社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1-2]。临床为脑瘫患儿提供康复锻炼的目的为提高其生活与运动能力,运动疗法是一种物理疗法,指利用器械或某些主、被动运动方式,通过长期锻炼促使患者恢复一定的运动功能;引导式教育理念是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目前在临床广泛用于运动功能失衡患者的康复[3-4]。文章纳入该院于2019年1—12月间收治的76例脑瘫患儿,分析引导式教育理念结合PT训练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该院收治的76例脑瘫患儿,采用电脑随机法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范围在2~6岁,平均为(4.0±1.0)岁,其中痉挛型10例、不随意运动型11例、混合型16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范围在2~6岁,平均为(4.3±0.8)岁,其中痉挛型8例、不随意运动型9例、混合型11例。研究已上报该单位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以上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纳入两组患儿家长各38例。

纳入标准[5-6]:所有患儿均符合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所制定的脑瘫诊断[7];研究均获得患儿家长同意;年龄≥24月;未合并遗传代谢性疾病、视听障碍、癫痫;可听懂简单指令。

排除标准:排除严重感觉障碍者;排除异常行为者。

1.2 方法

观察组采取引导式教育理念结合PT训练,包括:(1)课堂时段训练:康复师将训练计划相关内容转化为具有节律性的课堂活动,明确规划课程安排及每时段的教学内容,步行课的课堂内容包括上下楼梯训练、跨越障碍训练;坐立课的课堂内容包括训练患儿站立、坐下以及转换姿势的能力;手部课内容包括锻炼患儿抓取、握住、抛放以及捏串的能力;数字课内容包括带领儿童理解数字大小与顺序;常识课内容包括带领患儿根据不同的颜色、形状、标识辨认物体;语言沟通课内容包括通过语言诱导提高患儿观察力[8]。(2)日常生活时段训练:康复师观察患儿的运动障碍,了解其日常生活自理行为的执行情况,联合家属为患儿共同制定一份日常作息表,明确患儿每日所需进行的自理活动,反复训练,形成固定的流程向患儿进行诱导,帮助其反复练习,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干预过程中观察患儿是否存在自卑抑郁等负面情绪,促进护患交流;通过放音乐、抚触等方式改善其不良情绪。(3)家庭康复加强训练:康复师重点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向其灌输课堂时段训练与日常生活时段训练的内容,取得家长积极配合,指导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引导患儿进行训练,重点告知家长明确自身在康复训练中扮演的角色,积极投入到康复训练中,将引导模式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确保教育流程节奏稳定。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每周提供1次家庭康复训练,包括语言训练、运动训练、作业疗法等。

1.3 观察指标

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标准:100分表示正常;>61分表示轻度残疾;41~60分表示中度残疾;<40分表示重度残疾[9]。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标准:观察项目包括上肢部分33项、下肢部分17项,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10]。应用Gesell发育量表评价两组患儿干预前后适应性发育商(DQ),主要项目包括:大运动、细动作、言语、应物、应人,得分越高表示发育情况越好[11]。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评估两组患儿ADL、FMA评分

干预后观察组ADL、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比较两组患儿ADL、FMA评分[(±s),分]

表1 比较两组患儿ADL、FMA评分[(±s),分]

组别ADL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images/BZ_151_1866_1752_1898_1780.pngFMA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38)对照组(n=38)t值P值60.81±4.79 60.34±3.80 0.474 0.637 78.65±5.10 70.47±3.03 8.500 0.001 60.20±3.69 60.81±2.01 0.895 0.374 80.24±3.58 71.47±2.37 12.592 0.001

2.2 评价两组治疗前后DQ值

干预后观察组DQ评分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DQ值[(±s),分]

表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DQ值[(±s),分]

组别 时间 大运动 细动作 言语 应物 应人观察组(n=38)对照组(n=38)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63.52±13.23 80.10±10.42 6.069 0.001 62.81±12.08 73.10±11.01 3.881 0.001 65.74±12.34 78.41±9.81 4.954 0.001 64.92±11.10 70.69±11.61 2.214 0.030 61.20±11.92 80.84±10.91 7.492 0.001 62.08±12.81 73.51±7.39 4.764 0.001 60.82±13.57 82.49±10.81 7.700 0.001 61.31±12.93 74.34±12.91 4.396 0.001 62.11±10.26 81.20±11.72 7.555 0.001 61.29±10.80 72.71±9.71 4.847 0.001

3 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综合征,多发生在出生后1个月内,新生儿出生后脑部发育尚未成熟,因非进行性损伤导致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发病后对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与负担。部分脑瘫患儿的父母存在传统观念,即强烈的自卑感,认为患儿各方面能力均低下,该观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的成长。而引导式教育可理解为是一种结合康复与教育的综合康教模式,是一种辅助治疗措施,在临床多用于协助康复治疗。区别于传统康复模式,引导式教育可帮助脑瘫患儿在训练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提高其主动训练意识,促进患儿身心全方面发展,并可为患儿父母提供完善的心理平台,帮助患儿父母转变角色,由传统照顾生活起居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学习的启蒙者,让患儿家长及患儿共同努力、共同改变[12]。

文章结果表明干预前两组患儿ADL、FMA、DQ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DL、FMA、D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发现,引导式教育理念最早是由匈牙利的Peto教授所提出,适用对象包括中枢神经功能受损的儿童或成年人,涉及到神经学、心理学、康复学、教育学等知识。康复师为患儿提供引导式教育结合运动疗法干预,针对脑瘫患儿各项缺失功能,设计一套能满足脑瘫患儿特殊需求的从学习为中心、以生活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康复师联合家属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施该教育体系,使患儿循序渐进地学习基本知识,建立协调功能,促进患儿形成积极性格,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向脑瘫儿童输入良好的感觉信息,促进脑部成熟与分化,使患儿形成习惯性动作,再结合运动疗法促使关节与肌肉进行规律治疗训练,达到主动性动作的目的,从根本上帮助脑瘫儿童康复[13]。

综上所述,应用引导式教育理念结合运动疗法可有效促进脑瘫儿童康复,提高DQ,改善运动能力,提高满意度评价。

猜你喜欢
脑瘫康复患儿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