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指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焦虑情绪的影响

2020-10-23 04:43王敏丰秀娟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情绪功能

王敏,丰秀娟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山东聊城 252000)

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各异,常伴有感知、思维、行为等多方面障碍。该病症病程迁延且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出现衰退症状及精神残疾,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1]。目前,临床上在治疗该病症患者时多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其副作用较大,患者易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此外,药物治疗对患者社会功能的作用较低,故临床上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护理干预[2]。而认知行为指导是临床上一种新型的干预模式,但临床上关于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故该研究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旨在探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认知行为指导干预,对患者社会功能、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 13 例;年龄 21~47 岁,平均年龄(34.33±4.29)岁;病程 2~7 年,平均病程(4.54±1.08)年。观察组男 16例,女 14 例;年龄 21~48 岁,平均年龄(34.71±4.11)岁;病程 1~7 年,平均病程(4.48±1.02)年。 比较两组的临床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对比性。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心、肺、肝等重要脏器功能正常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类型的精神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恶性肿瘤患者;存在慢性心脑血管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内容包括:向患者普及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及日常注意事项,对病情严重的患者进行约束处理(纠正其行为方式、约束其活动范围等)、督促患者按时服药、提供安静温馨的病房环境,以保障患者的睡眠质量等。

1.3.2 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认知行为指导干预,详细步骤如下:(1)组立认知行为指导小组,组员构成为:1名主治医师、2名主管护士、4名护士,组内成员定期进行认知行为指导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培训。(2)社会功能:依据患者自身情况,从基本社交-交谈交友-决断与冲突处理-集体生活与健康维护四方面入手,培养患者的社会功能。(3)在社会功能训练中,若患者出现不良行为及认知,应及时给予纠正并进行正向引导,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指导及鼓励患者应用所学的社会功能,总结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方案。(4)鼓励患者在现实生活中尝试所学的社会功能,当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等负性情绪时,指导患者进行正向的情绪排解。两组均于干预3个月后评估效果。

1.4 评价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应用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4]评估社会功能,共包含3个方面内容,12项条目,每项条目分值为0~4分,即日常生活能力(3项条目,12分)、社会技能(5项条目,20分)、动性和交往情况(4项条目,16分),得分越高,社会功能越好。(2)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情绪: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5]评估,共 20 项条目,百分制,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焦虑情绪越严重。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社会功能评分对比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技能、动性与交往情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技能、动性与交往情况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技能、动性与交往情况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社会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社会功能评分对比[(±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时间 组别 日常生活能力 社会技能 动性和交往情况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值P值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值P值5.17±1.26 5.11±1.23 0.187 0.853(7.64±1.41)a(9.35±1.37)a 4.764 0.000 11.52±2.17 11.49±2.24 0.053 0.958(14.64±2.33)a(16.49±2.29)a 3.102 0.003 7.68±1.52 8.11±1.43 1.129 0.264(10.77±2.08)a(12.42±1.95)a 3.170 0.002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对比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对比[(±s),分]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t值 P值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值P值77.77±6.27 76.49±6.41 0.782 0.438 68.64±6.18 57.83±6.21 6.758 0.000 5.680 11.452 0.000 0.000

3 讨论

临床上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处于不明阶段,多认为其与个体心理易感素质、外部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幻觉、妄想、焦虑等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常采用药物治疗该病症,但大部分患者仍存在焦虑、社交技能缺陷等情况,致使其生活质量下降。

既往,临床上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多采用常规干预,其侧重点偏向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的宣教工作、日常生活护理等,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负性情绪,但患者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致使效果不佳,加之常规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影响甚微,致使部分患者在经过系统干预后,其社会功能仍处于较低或丧失状态,进而影响其日常生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6-7]。近年来,随着医疗服务结构的转型,认知行为指导也逐渐应用至该病症的干预过程中,该种干预模式将侧重点放置于患者的基本社交-交谈交友-决断与冲突处理-集体生活与健康维护4个方面,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小游戏来加深及巩固精神分裂症患者所学的社会功能,帮助其回归正常生活;此外,患者通过这些小游戏,可以让临床护士了解患者的内心冲突,并给予针对性的方案进行干预引导,进而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情绪管理能力[8-9]。认知行为指导干预内容包含了心理、生理、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内容,通过解决患者认知偏差并对患者进行正向引导,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其相较于常规干预,转变了患者的角色位置,提高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有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患者对周边环境、社会的偏见及敌对心理,进而提高其社会功能,改善其精神健康[10]。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技能、动性与交往情况评分均分高于对照组,且SAS评分低于对照组。这表明认知行为指导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干预效果较好,对患者社会功能具有改善性,可缓解其焦虑情绪。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指导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缓解焦虑情绪。

猜你喜欢
精神分裂症情绪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情绪认同